巴黎水苯污染!巨头信誉崩塌:中国出海危机警示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常态。然而,伴随机遇而来的,是品牌在全球舞台上可能遭遇的各种挑战,其中,危机管理无疑是考验企业韧性和智慧的关键一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市场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如果未能妥善处理突发危机,其声誉和市场份额都可能遭受重创。法国高端矿泉水品牌巴黎水(Perrier)的苯污染事件,便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典型案例,它生动地诠释了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有效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
巴黎水,这个以其独特的天然气泡和时尚形象享誉全球的法国品牌,长期以来致力于塑造一种“超越完美”的品牌调性。其产品漂洋过海,从法国南部运抵全球各地,走进餐厅酒吧,被消费者品尝。巴黎水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了法国在全球形象的一部分,与波尔多葡萄酒、勃艮第美酒和布里奶酪齐名。其全球销售额的60%都来自出口,这表明了其国际市场的巨大依赖性,也预示着任何负面事件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
然而,20世纪末的一场突发事件,却让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一次例行产品抽样检测中,巴黎水被发现含有微量苯。起初,企业在20世纪末的2月份宣布在北美地区进行有限召回,并将污染归咎于一次“拙劣的设备清洁作业”。但几天之后,当苯污染的报告在荷兰和丹麦等更多国家出现时,企业不得不改变了说辞。一名巴黎水高层人员解释称,问题并非出在设备清洁工身上,而是负责更换木炭过滤器的员工操作失误所致。
随后,巴黎水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所有产品。尽管如此,公司仍向消费者保证,其位于法国南部的天然泉水依然纯净。董事长古斯塔夫·莱文(法国)声称,正常的生产已经恢复,并将全力以赴,直至库存补充完毕。危机初期,巴黎水公司似乎因其快速响应和高层露面承担责任而赢得了一些赞誉,外界认为其处理手法值得肯定。管理层似乎在第一时间出面,表达了对问题的关注,并未采取回避态度,并迅速采取了措施来止损。毕竟,北美市场对巴黎水而言举足轻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调查的深入,巴黎水公司的形象却急转直下。美国方面的检测结果显示,水源被污染的时间可能长达六个月之久。这不仅暴露了该公司质量控制体系的严重漏洞,更让事件从最初的一次“操作失误”升级为“疏忽大意”所致。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远非企业最初描述的那么简单。事件的性质从一次偶然的偏差,演变为企业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系统性缺陷。
这次危机不仅暴露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巴黎水公司在危机管理心态上的不足。在危机面前,管理者的反应往往受人性的驱使。对许多管理者而言,发现错误已经足够令人不悦,而公开披露这些错误则更是令他们抗拒。一些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恐惧、无知或傲慢而在危机中走向失败。例如,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在阿拉斯加州发生大规模漏油事件后,最初选择推卸责任而非主动承担。而嘉宝食品公司(Gerber Foods)尽管其婴儿食品并未被证实含有玻璃碎片,但在处理消费者疑虑时,却未能充分展现出对消费者最需要的关怀。
然而,另一些企业则表现出更高的危机管理素养和洞察力。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在泰诺(Tylenol)胶囊被投毒事件中,深刻理解到对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同等重要,并在这两方面都展现了其对公众的责任心。最近的案例是,英国石油公司美国分部(BP America)在2023年成功控制了美国亨廷顿海滩附近的一次溢油事故,尽管这次事件并未广为人知,但它几乎是教科书式的成功危机管理案例。
为什么有些管理者在危机面前能够游刃有余,而另一些则显得手足无措?巴黎水公司的失败,或许可以归咎于其对现代危机管理理念的理解不足。与美国企业相比,彼时一些欧洲公司在处理公共危机方面仍显得相对滞后,因此,巴黎水公司在事件中的“失足”也并非完全出人意料。在美国,危机管理领域的书籍广受欢迎,专业的危机专家为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许多顶尖商学院也已将危机管理培训纳入其教育框架。这体现了对危机预判和处理的高度重视。
回溯巴黎水事件,企业本可以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首先,公司理应在数月前就已发现或预见到问题的存在,并应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机制,而非最初错误地声称问题仅限于北美地区。一个专业的危机处理团队应该被迅速组建并派往现场,以控制产品缺陷可能带来的物理损害和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该团队也应承担起应对公众形象危机的重任,快速、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公司亟需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以汇集所有信息,并以一个统一、清晰的声音向外界发声。
在这方面,有一些企业可以作为巴黎水公司学习的榜样。例如,亚什兰石油公司(Ashland Oil)在2023年曾因一场重大泄漏事故,污染了美国匹兹堡地区的淡水供应,但该公司后续的处理方式值得肯定。英国石油公司美国分部(BP America)的案例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那些成功度过危机的企业所采取的策略,值得其他企业积极借鉴。其处理程序通常是直接而明确的。当危机爆发时,企业高层应立即承担责任,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对公众,都应承认所犯的错误。他们必须向公众坦诚布公地说明事实真相。如果事件将对人员或环境造成损害,企业应直接告知,并确保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出去。因为媒体最终都会挖掘出真相,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公布,毕竟,没有什么比一点点被揭露真相的过程更令人痛苦了。
其次,管理层应当适度约束其法律顾问。律师的职责是保护公司在法庭上的利益,他们在提供法律建议方面表现出色,但他们对市场营销和如何与客户有效沟通的了解相对有限。在危机处理中,过度依赖律师的建议有时可能会将管理层引入歧途。罗宾斯公司(A.H. Robins)在其达尔康盾(Dalkon Shield)避孕器事件中的处理,以及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试图保护其奥迪5000(Audi 5000)市场时的做法,都曾因此而付出沉重代价。
企业应迅速启动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危机处理团队。这个团队的核心职责是展现企业对受影响者的真诚关怀。公司可以效仿亚什兰石油公司的做法,主动承担损失并即时提供赔偿。企业应自费进行内部调查,并同时委托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确保调查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最后,对于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问责措施。
危机管理的首要原则是“维护信誉”。如果一家企业能够保持其信誉,它就能在风暴中屹立不倒;但一旦信誉受损,它将可能失去一切。
信誉的建立源于诚信,这体现在企业所言所行的一致性上。同时,信誉也来源于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和债权人——的真诚关怀。这些群体必须被说服,企业始终将他们的最佳利益放在心上,将努力保护他们,培养他们,并最终回馈他们。
就信誉而言,巴黎水公司在这次危机中无疑遭受了重创。无论其管理层当时是对污染源的猜测失误,还是有意隐瞒真相,损害都已造成。巴黎水公司或许曾试图通过编造故事来掩盖问题并限制短期损失,但最终,这不仅未能奏效,反而使其赖以生存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主张受到了质疑。这场污染事件,虽然并未直接对公众健康造成广泛伤害,却对企业自身构成了沉重的打击。
巴黎水污染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未能得到有效管理的危机案例。所有清晰的迹象都表明了这一点: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被忽视,接着是企业最初的否认,随之而来的则是随着事实不断公之于众所引发的愤怒和恐惧。
对于巴黎水公司而言,接下来必然是激进的变革,这可能意味着组织架构的重组、品牌形象的彻底转变,甚至可能导致业务的严重衰退。
巴黎水公司的案例,为我们中国的跨境从业人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2025年,品牌信誉和消费者信任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任何产品质量问题、供应链中断、甚至不当的公关回应,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让一个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陷入危机。因此,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必须高度关注此类国际品牌危机事件的动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完善的危机响应预案、培养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以及始终秉持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行稳致远的关键。在全球消费者日益关注产品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当下,积极主动地管理危机,不仅是化解风险的需要,更是树立中国品牌良好形象,赢得全球市场尊重的必由之路。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perrier-benzene-ruined-brand-china-warning.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