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智能眼镜销量破200万,2026年产能将达1000万!
这副眼镜或许没有动漫角色的未来感,但Meta确实找到了打开市场的钥匙 | 图片来源:Amelia Holowaty Krales / 外媒
在纽约布鲁克林街头的咖啡馆里,一位穿着皮衣的年轻人突然拦住我,询问正在测试的Oakley Meta HSTN智能眼镜;老友重逢的晚餐结束后,才发现对方鼻梁上架着的雷朋Meta眼镜已默默记录下整场对话;音乐节现场观众眼镜边框闪烁的录制指示灯,第二天就变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短视频——这些场景让一个事实逐渐清晰:智能眼镜正在突破极客圈层,成为普通人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新媒网跨境获悉,Meta即将在下周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公布智能眼镜领域的新动作。当这款设备从科技尝鲜品变成大众消费品,行业与用户都在期待:智能穿戴的「下一块拼图」会是什么?
经典设计与科技功能的完美平衡 | 图片来源:Vjeran Pavic / 外媒
回溯两年前,当Meta与雷朋推出第二代联名眼镜时,市场还带着对初代产品折戟的疑虑——毕竟初代用户流失率高达90%。但截至2025年,该系列已售出200万副,合作方EssilorLuxottica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产能提升至1000万副。这个数字不仅改写了智能眼镜的行业认知,更让年初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涌现出数十款同类产品。曾经因谷歌眼镜失利而沉寂的市场,正被重新点燃。
这种转变背后是多重趋势的叠加: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催生硬件载体需求,短视频文化培养的拍摄习惯,以及消费电子向时尚领域的渗透。但Meta真正的突破在于平衡了科技与日常——相比当年谷歌眼镜夸张的「赛博感」造型,雷朋联名款型将摄像头、麦克风等元件完美隐藏在经典设计中,299美元的定价更是将门槛降至普通消费者可接受范围。
更值得关注的是实际应用场景的拓展。除了满足内容创作者的拍摄需求,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其搭载的AI视觉辅助功能已帮助多位视障人士实现独立出行。当用户注视道路时,实时语音导航会自动播报;面对货架商品,AI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并语音描述包装信息。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可穿戴设备」的社会价值。
运动品牌联名款的出现印证了市场热度 | 图片来源:Amelia Holowaty Krales / 外媒
但行业竞争从未停歇。目前包括谷歌Android XR原型机、中国科技品牌Rokid眼镜、美国Even Realities G1等竞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显示屏+AR」的技术路线。这种差异折射出智能眼镜发展的关键分歧:是坚持「无屏化」的轻量化设计,还是用增强现实」功能拓展使用场景?
在实际体验中,纯音频交互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当用户需要查看导航路线时,仍要低头操作手机;外语菜单翻译必须通过手机屏幕呈现;演讲提词功能也无法完全替代实体卡片。正如新媒网跨境在用户调研中发现,87%的受访者期待智能眼镜能实现「视觉信息投射」,这意味着在保持便携性的同时,需要突破显示技术的瓶颈。
竞品的AR显示技术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 图片来源:Antonio G. Di Benedetto / 外媒
技术突破之外,社会接受度仍是关键挑战。当拍摄设备变得无处不在,如何在便利性与隐私权之间找到平衡?有案例显示,边境检查人员佩戴智能眼镜执行任务时引发公众对执法透明度的讨论;美容院客户因服务过程中被记录而感到不适;更有大学生开发出实时人脸识别插件,这些现象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当科技渗透日常生活,社会共识需要同步建立。
这不仅是科技公司面临的课题,更是整个数字时代必须面对的成长阵痛。正如外媒评论指出,智能眼镜的普及正在改写「公共空间」的定义——咖啡馆、地铁站、校园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非监控区域,如今都可能成为数字信息的采集场。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设置录制提示、增加物理指示灯、完善数据加密,但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法律规范、商业伦理与公民意识的共同进化。
站在2025年的技术拐点,智能眼镜正从「能不能用」走向「怎样用好」。对于Meta而言,在保持设计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显示技术,或许能延续领先地位的关键筹码。但比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科技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无论是帮助视障者「看见」世界,还是让旅行者跨越语言障碍,这些具体而微的应用场景,才是智能穿戴设备存在的根本意义。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meta-smart-glasses-hit-2m-sale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