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捷安特35亿营收遭美扣,53家企业已中招!
近年来,全球跨境贸易的航道上,合规的警示灯正日益频繁地闪烁。这不仅是国际贸易规则演变的必然,更是对每一家志在出海、深耕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的一次深刻考验。就在最近,一个重磅消息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全球自行车制造巨头捷安特(巨大集团),其在台湾地区生产的自行车及其零配件,被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暂扣,禁止进入美国市场。这一事件,无疑为所有在国际市场搏击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与欧美市场有深度连接的企业,再次敲响了供应链合规的警钟。
新媒网跨境获悉,美国海关的这份声明指出,经过调查,他们认为捷安特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情形,因此对其在台湾生产的部分产品发出了暂扣令,并立即生效。这项突如其来的限制,不仅打乱了捷安特原本稳定的对美跨境物流部署,更将其推向了全球跨境供应链合规审查的风口浪尖。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规则,确保自身业务的稳健发展?
百亿大卖产品遭扣押:合规浪潮下的企业挑战
从美国海关此次指控的逻辑来看,这正是美国近年来持续强化“跨境供应链人权合规”监管的典型缩影。声明中详尽列举了对捷安特的具体指控,包括所谓的“提供恶劣工作环境、用债务限制人身自由、扣发工资”等“强迫劳动”情形。美方认为,这些行为帮助捷安特在成本上占据优势,从而以不公平的竞争方式抢占美国市场,并从中获取了数百万美元的不当利润。这些指控,虽然仍待查证,但其影响已然显现。对于任何一家希望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的企业而言,构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供应链体系,是何等重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贸易壁垒,巨大集团迅速通过台北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一份声明,清晰地界定了此次暂扣令的“跨境适用边界”:此次限制仅针对“台湾制造并输往美国的跨境产品”。声明也明确指出,集团在中国大陆、越南等其他海外生产基地的货物,以及发往欧洲、东南亚等其他跨境市场的供应与销售,均不受此次暂扣令的影响,业务保持正常运作。这份声明及时回应了市场关切,也展现了企业在面对危机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略布局。
经济层面的影响更是企业和市场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捷安特在2024年的总营收达到了712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58.7亿元),其中美洲市场占据了8.6%的份额。虽然占比并非最高,但考虑到其庞大的营收体量,这部分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行业初步推算,此次暂扣令预计将导致捷安特年度营收损失3%至5%,换算成具体数字,大约是28.5亿至35.6亿新台币。这笔不小的损失,无疑会给公司的财务表现带来压力。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市场份额的潜在流失。在风险规避的考量下,美国本土的进口商可能会将订单转向捷安特的竞争对手,比如美国的Trek、Specialized等知名品牌。有行业专家预测,捷安特在美国中高端自行车市场的份额,或将因此流失15%至20%。这不仅意味着短期的销售下滑,更可能对品牌在美国市场的长期布局和消费者忠诚度造成冲击。重新赢得这份信任和市场份额,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巨大集团对此次事件表达了高度重视。公司声明对“强迫劳动”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并表示将积极向美方提出申诉,全力配合调查,以证明其供应链的透明与合规性,努力将此次事件对业务的影响降至最低。这种积极应对、勇于承担的企业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在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企业的诚信和责任感,是其最宝贵的财富。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捷安特此次遭遇并非孤例,而是全球跨境贸易监管日益趋严的缩影。据相关统计,这已经是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在今年发布的第三次暂扣令。迄今为止,美国海关已针对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在内的53家厂商,因为涉及所谓的“强迫劳动”问题发布了暂扣令,其相关产品因此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这些受影响的产品,涵盖了纺织、电子、机械等多个关键领域。这清晰地表明,针对供应链合规的审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多领域、全球性的趋势。
当前,捷安特事件的最终走向,仍有赖于巨大集团与美国海关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对捷安特而言,此次纠纷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个完善全球跨境合规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宝贵契机。而对更多依赖跨境贸易生存发展的制造企业来说,这一案例无疑敲响了警钟:在全球监管机构日益关注“跨境供应链透明度”的背景下,唯有将合规标准贯穿于跨境生产、招聘、物流、销售的全链条,才能更好地应对潜在的跨境贸易风险,维系与全球市场的信任关系,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跨境监管多样化:全球贸易新范式下的合规挑战
过去,我们熟悉的跨境监管模式,往往更多聚焦在“边境环节”,其主要手段是关税征收和商品质量检测。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如今的监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正深度穿透跨境贸易的整个链条,覆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这种深刻的变化,在近期一系列案例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标志着全球贸易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合规范式。
(1) 生产端:“人权溯源”成为新焦点
捷安特产品被暂扣的事件,其本质正是美国借由推行“供应链人权审查”,将商品的合规性与生产端的劳工权益紧密绑定。这意味着,如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成本和效率,更要将人权合规的成本和责任嵌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跨境商品的合规性,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更需要向上追溯至供应链的源头,确保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等环节都符合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和道德规范。
这不仅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劳工管理制度,确保员工享有合法权益,更要求企业对其供应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供应商、分包商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合规风险点。因此,构建一个可追溯、透明的供应链体系,实施严格的供应商行为准则和定期审计,成为了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量,也是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流通端:“关税与补贴合规”趋严
除了生产端的“人权溯源”,流通环节的“关税与补贴合规”也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早前,我们曾看到安克创新被指控存在“错分产品编码”和“东南亚非法转运”的行为,这些指控都直接指向了企业在关税缴纳真实性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在全球关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进口国对“原产地”的审查变得更加精细和严格。企业试图通过简单的第三国转运来规避原产地规则,将越来越难以逃避监管机构的核查。
此外,“政府补贴”的指控也日益受到关注。这体现了监管机构已将审查范围从单纯的“企业个体合规”延伸至“产业政策合规”。一些国家和地区认为,某些政府对特定产业的扶持政策,可能构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全球贸易中引发争议。因此,企业不仅要确保自身经营行为的合法合规,也要对其所在产业所受到的政府支持政策,保持高度敏感,并评估其在国际贸易规则下的潜在合规风险。这要求企业对国际贸易法规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与专业的法律和贸易咨询机构紧密合作。
(3) 消费端:“平台责任与信息透明”成为新阵地
在消费端,跨境电商平台所承担的责任和信息透明度,也已成为全球监管的新阵地。例如,某外媒报道,Temu曾因违反美国《信息告知消费者法案》而面临罚款,这暴露了跨境电商平台在合规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报道指出,该平台可能未上线有效的举报功能,也未完整披露卖家信息,这无疑忽视了消费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权益。
这与我们中国国内对跨境电商平台的监管要求不谋而合,例如要求平台报送卖家收入信息的政策。这标志着“信息透明”已经成为全球监管机构的普遍共识。跨境电商平台不再能仅仅以“技术提供者”的角色规避其应承担的责任,而是需要主动承担起维护消费者权益、确保交易公平透明的义务。这意味着平台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卖家入驻审核机制、商品信息披露规则以及消费者投诉处理流程。对于卖家而言,选择合规意识强、风险管理能力高的平台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从捷安特遭遇的“生产端人权审查”,到安克创新面临的“流通端关税合规挑战”,再到Temu暴露出的“消费端平台责任缺失”,我们清晰地看到,跨境合规的“紧箍咒”正在越收越紧。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的规则体系,更重新定义了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新媒网跨境认为,在未来,唯有那些能够将合规理念内化为企业发展基因,构建起覆盖全链条、全环节合规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日益复杂多变的跨境环境中持续发展,行稳致远,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全球化布局。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s-detains-giant-forced-labor-alert.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