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锅!亚马逊FBA狂涨8-12%,旺季双重收割,卖家要哭了!
2025年下半年,跨境电商的舞台上,竞争的硝烟从未停歇。就在无数卖家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年末销售旺季的到来时,一则来自亚马逊的重磅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花。新媒网跨境获悉,这家全球电商巨头正式对外发布了2026年度FBA(亚马逊物流)费用调整公告,其中多项核心费用将于明年,也就是2026年1月15日起开始生效。更让人感到紧迫的是,覆盖了今年黑五、圣诞等重要销售节点的旺季配送附加费,实际上已经从2025年10月15日悄然启动。对于原本就面临多重挑战的跨境卖家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少人直言,今年的旺季还未真正发力,成本的压力就已经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经营策略。
在这次备受瞩目的费用调整清单中,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销售佣金政策。值得庆幸的是,核心的销售佣金比例这一次依然保持稳定,这对于卖家来说算是一个小小的慰藉。然而,并非所有方面都如此“友好”。对于那些习惯通过发放优惠券来吸引流量、刺激转化的卖家,尤其是大额优惠券使用者,需要特别留意一项新规定:亚马逊为单张优惠券的可变费用设定了2000美元的上限。这项新政策,将在今年黑五网一这个销售高峰期正式生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的产品高度依赖大幅度优惠券进行引流和促销,那么在成本核算上,就必须重新评估其有效性了。过去通过巨额优惠券快速跑量、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策略,或许需要更精细化的考量与调整,以确保在促销的同时,也能守住应有的利润空间。
紧接着,FBA核心物流费用的变动,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卖家的神经。据平台公告显示,平均每件商品的物流费用将增加0.08美元。这个数字,如果只看单笔,或许会觉得微不足道,似乎影响不大。但跨境生意,从来都是“聚沙成塔”,量变足以引发质变。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如果一位卖家每月能够稳定出货1500单,那么在一年下来,仅仅这0.08美元的单笔涨幅,就会累积成额外的1008元人民币成本。这还仅仅是平均值的估算,对于那些出货量更大、或者产品单价较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卖家而言,这笔额外的支出无疑会进一步挤压他们的盈利空间,甚至可能让一些原本盈利的产品线,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
深入到物流的各个环节,我们发现,从商品入库开始,成本就已经在悄然抬升。标准商品和大件商品的入库配置费,这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调。这意味着卖家在将商品运送到亚马逊仓库时,前期投入会更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还对大号标准尺寸商品的重量区间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和调整。这可不是小事,因为很多卖家在产品设计和包装阶段,都会精确地“卡”在某个尺寸临界点,以享受更低的物流费用。如今,这种精打细算的运营技巧,可能需要重新校准和优化,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落入更高的收费区间。
而在仓储环节,超龄库存费的调整,更是让不少铺货型卖家感到头疼。亚马逊明确上调了库存存放周期在12到15个月的商品,其每月最低费用已达到了每件0.3美元。对于那些依靠大量SKU(库存单位)铺货,或者库存周转速度相对较慢的卖家来说,这笔费用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库存长期积压,不仅占用了资金,现在还要面临更高的仓储成本,这无疑会加速库存清理的决策,也促使卖家必须更加精细化地管理库存,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确保每一件商品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消费者手中。毕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现金流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库存就是吞噬现金流的“大胃王”。
在商品最终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环节,配送费的调整则呈现出一种“有涨有降”的分化态势,这让不少卖家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丝优化的空间。总体来看,标准尺寸商品的配送费用普遍有所上调,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平均物流成本增加趋势相符。然而,对于一些曾经被划归为“大号大件”的商品,亚马逊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拆分,将其分为“小号大件”和“超大件”。惊喜的是,经过重新分类后,“小号大件”商品的配送费平均每件下降了2.06美元,而“超大件”商品的配送费也有2.08美元的降幅。这对于销售这些特定尺寸产品的卖家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意味着他们有望在这一部分成本上获得一些喘息。
不过,并非所有调整都利好。平台新增了一项包装费支出,专门针对那些未加入SIPP(自有包装发货)项目的商品。SIPP项目鼓励卖家使用环保且符合规范的自有包装进行发货,以减少亚马逊的包装成本和环境负担。如今,如果你未能参与SIPP,就可能要承担这笔额外的包装费用。这其实也是在引导卖家向更加环保、高效的物流模式转型。这提醒我们,在关注费用本身的同时,也要留意平台政策背后的深层导向,积极响应,或许也能从中找到降本增效的新途径。毕竟,与平台政策保持步调一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次费用调整中最值得警惕的,莫过于常规涨价与旺季附加费用的“双重叠加”效应。想象一下,原本就已经提高的物流成本,在销售最火爆、出货量最大的旺季,还要再额外加收一笔附加费,这无疑是对卖家利润空间的一场严峻考验。
具体来看,从今年(2025年)10月1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明年(2026年)1月14日,亚马逊美国站的标准尺寸商品,将面临最高达每件0.55美元的旺季附加费。而在这段时间内,尤其是在11月23日至12月27日的销售峰值期,包裹附加费甚至还要在此基础上再上涨50%!这简直是给旺季冲刺的卖家们,又增添了一道无形的成本“紧箍咒”。
与此同时,欧洲站的多个主要站点,包括英国和德国等,也同步征收了旺季附加费用,单件最高加收0.19欧元。这表明,这并非某一区域的个别现象,而是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旺季物流压力和成本上升的普遍策略。
如果我们将这些新增费用,与此前跨境物流领域已经出现的各种挑战叠加起来看,比如国际海运成本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全球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那么卖家们的综合运营成本,相比去年同期,实际上已经高出了惊人的8%到12%。这意味着,卖家们必须在提高运营效率、优化产品结构、甚至调整定价策略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如何在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依然能在旺季中脱颖而出,实现盈利,是摆在每一位跨境卖家面前的现实课题。这需要智慧,也需要韧性。
面对这一系列密集的费用调整,可以想见,本就竞争激烈的跨境电商赛道上,卖家们的利润空间无疑会进一步被挤压。为了了解卖家的真实感受,亚马逊内部也发起了一些投票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卖家对这次的费用调整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充分反映了大家普遍的焦虑和压力。
在具体的冲击感受上,有超过36%的卖家认为,配送费用的调整给他们带来了最为直接和明显的冲击。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配送环节是几乎所有商品都必须经历的,且单件商品的配送费累积起来,对整体成本影响巨大。此外,也有超过26%的卖家表示,入库配置费的变动,也给他们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说明,从供应链的前端到后端,每一环节的成本变化都在牵动着卖家的心弦。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面对这些新政策和不断上升的运营成本,许多卖家已经在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其中,最直接的反应之一便是考虑适当提高商品售价,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当然,这种策略需要谨慎权衡,以免影响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卖家计划削减广告投放,减少在营销上的投入,以期降低整体开支。这可能意味着,在未来的旺季,大家会看到更趋于理性、更加注重精准转化的广告策略。
此外,一些卖家也开始对自己的产品组合进行更为严格的筛选,主动减少或淘汰那些利润空间较低的商品。这是一种优化产品结构、聚焦高利润核心产品的策略,旨在通过提高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来弥补整体成本的上涨。
总之,在这场由费用调整引发的“成本保卫战”中,每一位卖家都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在即将到来的旺季中,尽可能地保住利润,寻求新的增长点。这不仅是对运营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企业韧性和创新能力的挑战。我们相信,那些能够灵活应变、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的卖家,终将在这波调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实现逆势增长。新媒网跨境认为,每一次的挑战,都蕴含着转型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和利用。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fba-fees-up-8-12-peak-season-double-blow.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