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亿!中国家纺逆势上扬,新疆暴增30%,特朗普开“窗口”!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家用纺织品出口市场展现出稳健的韧性,整体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新媒网跨境获悉,累计出口额达到250.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出现了0.5%的小幅调整,这比前八个月的降幅进一步收窄,显示出行业企稳回升的积极信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月份当月的家纺出口额达到了30.1亿美元,实现了0.9%的微幅增长,这为全年的表现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家纺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灵活的应变策略,在保持主导产品稳定输出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以适应全球消费趋势的变化。这种稳中向好的局面,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更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和韧性。
核心产品整体稳健,细分品类呈现新动向
当我们深入观察家纺产品的细分品类,会发现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床品、地毯、床毯、厨浴纺织品、窗帘、毛巾和桌布构成了我国家纺出口的主体。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这些核心产品在整体上保持了坚实的市场地位,但也透露出不同品类间差异化的发展轨迹。
作为家纺出口的“压舱石”,床品类产品前三季度出口额高达106.4亿美元,尽管同比略有下降1.2%,但其庞大的体量和市场需求,依然使其成为支撑整个行业的重要支柱。这表明全球消费者对中国高品质床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即使在消费升级和个性化趋势下,中国制造的床品仍是首选。
地毯产品表现不俗,出口额达到32亿美元,实现了0.3%的微增。这一增长可能与全球家居装饰市场的复苏、消费者对舒适度和个性化空间营造的重视有关。中国地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多样的风格,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床毯类产品出口额为30.3亿美元,同比下降2.4%。这可能反映了该品类市场的一些季节性波动或是消费者偏好的微调。而厨浴纺织品出口额为23.5亿美元,下降了1.1%,这类产品通常需求稳定,但竞争也相对激烈,小幅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令人欣喜的是,窗帘产品的出口实现了1.8%的增长,达到22.9亿美元。随着全球住宅装修和商业空间改造需求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对家居美学要求的提升,中国窗帘产品凭借其设计感和功能性,获得了更多青睐。
然而,毛巾和桌布这两个品类则面临着更为明显的挑战。毛巾出口额为12.9亿美元,同比下降10.6%;桌布出口额为6亿美元,同比下降10%。这可能与全球供应链重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关。例如,一次性或免洗产品在某些场景下的兴起,以及消费者对特定材质或环保产品的偏好,都可能对传统毛巾和桌布市场带来冲击。这提醒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在材质、功能和设计上寻求突破。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他制品”类别,出口额达到16.5亿美元,实现了高达18.8%的增长。这一数据无疑是行业活力和创新力的最佳体现。它涵盖了各种新兴的、定制化的或跨界融合的家纺产品,反映了中国家纺企业在产品多元化、小批量定制和满足利基市场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正是中国家纺产业从“制造”向“智造”、从“大批量”向“高附加值”转变的重要信号。
非美市场持续发力,对美出口逐步趋稳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家纺出口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前三季度的数据明确显示,非美市场的表现持续向好,为整体出口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降幅也正在逐步趋缓,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
细看主要出口市场,美国依旧是我国最大的家纺出口目的地,前三季度出口额达到76.4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的30.5%。虽然同比下降了8.3%,但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当月,我对美国出口的降幅已收窄至11%,相比上月18.5%的降幅有了明显改善。这表明,在复杂的贸易环境下,中美家纺贸易正在经历一个逐步趋稳的阶段,相关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与此同时,欧盟市场表现强劲,以35.4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第二,实现了7.1%的增长,占比达到14.1%。紧随其后的是东盟,出口额22.4亿美元,但同比下降16.5%。日本市场则相对平稳,出口18亿美元,微降0.4%。英国市场表现亮眼,出口额8.7亿美元,增长7.4%,其市场份额的提升使得英国超越澳大利亚,成为了我国家纺出口的第五大市场,这无疑是市场多元化布局的又一成功案例。
更令人振奋的是,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家纺贸易展现出蓬勃生机。前三季度,对中东海合会六国出口9.5亿美元,增长1.3%;对中亚五国出口9亿美元,实现了19.1%的强劲增长,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果。对非洲市场的出口更是大增30.3%,达到11.5亿美元,显示出非洲大陆日益增长的消费潜力。拉丁美洲市场也表现出色,出口18.5亿美元,增长16.5%。这些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的部分压力,为我国的家纺出口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9月当月的数据来看,非美市场合计增长了7.6%,其中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了9.5%和5.9%。这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在推动市场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了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浙江领跑,新疆北京增势迅猛
从国内各省市的家纺出口表现来看,传统优势地区持续发力,而部分新兴地区则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增长势头,共同勾勒出中国家纺产业版图的活力与变化。
浙江省无疑是行业的“领跑者”,前三季度出口额高达88亿美元,实现了5.9%的稳健增长。浙江家纺产业以其完善的产业链、强大的设计研发能力和灵活的市场响应机制,持续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其产业集群优势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
江苏省和山东省作为家纺出口的重要基地,前三季度分别出口54亿美元和30.8亿美元,同比均有约4.5%左右的小幅下降。广东省和上海市的出口额也分别下降了14.1%和6.1%。这些地区面临的调整,可能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变化以及国际订单转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它们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家纺生产和出口中心,正在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向更高附加值和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疆和北京市的亮眼表现。新疆的家纺出口增长了29.7%,这得益于其独特的棉花资源优势、日益完善的纺织产业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贸易便利。新疆的家纺产品正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高品质,走向国际市场。而北京市则实现了惊人的184.7%大涨,这可能并非传统的生产制造出口,更多是高附加值的贸易服务、设计研发或作为贸易枢纽的转口贸易增长,体现了首都经济在高端服务和创新领域的强大辐射能力。这些新兴力量的崛起,为我国的家纺出口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全球市场份额动态调整,中国地位愈发稳固
在全球家纺贸易的舞台上,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积极的调整。尽管在某些区域面临竞争加剧,但整体而言,我们在全球核心市场的地位依然稳固,甚至在一些关键市场实现了份额的提升。
以美国市场为例。今年1月至7月,美国进口家纺总额为93.7亿美元,同比下降5.3%。其中,自中国进口的份额有所收缩,下降了17.3%,占比为37.4%,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家纺进口分别增长了5.5%和1%,占比分别为26.9%和10.1%。这显示出全球供应链在动态调整中,中国企业正积极应对,通过多元化布局和提升产品附加值来维持和拓展市场。
然而,在欧盟市场,中国家纺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彰显。1月至8月,欧盟家纺进口总额为7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令人欣喜的是,欧盟自中国的进口增长了16%,占比达到37.4%,同比增加了1.9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家纺产品在欧盟市场不仅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还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同期,欧盟自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进口也分别增长了15.2%和10.5%,占比分别为22.5%和11.3%,可见全球家纺出口大国都在积极争夺这一重要市场。
在日本市场,中国家纺的传统优势依然稳固。前三季度,日本家纺进口总额为21.9亿美元,微增0.7%。其中,日本自中国进口也微增0.5%,占比高达73.3%。尽管比去年同期略微回落0.2个百分点,但这一数据仍充分证明了中国家纺在日本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和高度认可。同期,日本自越南进口下降2.4%,占比14.4%;自印度进口增长6.6%,占比2.5%。中国产品以其稳定的质量、多样化的设计和可靠的交付能力,长期赢得了日本消费者的信赖。
综上所述,虽然在某些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份额波动,但中国家纺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动摇。我们在欧盟和日本等关键市场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和稳定的高份额,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韧性。
趋势展望:在变局中把握机遇,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正处在一个承压前行、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地缘政治的波动带来了持续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中国家纺企业也通过积极的市场多元化布局和产业升级,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长动能。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大势、主要贸易伙伴的政策走向以及我们自身应对能力的高低,将共同决定家纺出口的未来走势。
全球经济:在韧性中寻求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在2025年10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尽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的增长预期被上调至2.4%,显示出一定的短期韧性,但对2026年的增长预期却大幅下调至0.5%,这预示着中长期全球贸易动能将显著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指出,当前全球经济表现虽好于预期,但仍不足以满足全球发展所需,增长势头放缓,不确定性已成为新常态。
这种疲软的宏观经济环境无疑将持续影响全球消费者的信心和购买力,尤其对作为家纺产品主要消费地的发达市场构成压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纺产品供应国,我国的家纺出口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然而,这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成本结构,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以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的强大内需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也为家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美贸易:阶段性机遇与长期考量并重
2025年10月底,中国与美国在釜山举行的元首会晤,为未来一年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阶段性的缓和与积极信号。根据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达成的重要共识,自11月10日起的一年内,美方将此前针对芬太尼相关产品的附加关税从20%降至10%,同时中方将对等关税维持在10%不变。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一调整为中国家纺产品对美出口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在此期间,中国家纺产品对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水平将保持在约35%(包括最惠国关税7.5% + 301条款关税7.5% + 芬太尼相关关税10% + 对等关税10%)。这有助于企业稳定对美订单,规划出货节奏,并进行更有效的市场布局。更重要的是,相比越南、孟加拉等主要竞争对手,中国产品的关税差距也由原来的17.5-18.5个百分点收窄至7.5-8.5个百分点,这无疑提升了中国家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领导下的贸易政策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且其持续推动的供应链去风险战略,意味着中长期对美出口将面临结构性的挑战,但眼前的窗口期仍为中国家纺企业提供了调整和发展的空间。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深耕市场,稳固客户关系,并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上下功夫,为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行业应对:在挑战中把握确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全球经济的波动、贸易环境的复杂以及市场格局的演变,中国家纺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并从中把握住确定的发展机遇。
新媒网跨境认为,短期来看,企业应充分利用中美关税调整带来的窗口期,稳固并优化在传统美国市场的份额。这包括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从中长期视角出发,持续推进市场多元化是关键。企业应积极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挖掘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的巨大潜力,不断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以分散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构建更为稳健的全球市场布局。
同时,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包括投入研发,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更具设计感、更环保健康的产品;打造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价值竞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韧性,确保中国家纺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textile-exports-250b-up-xinjiang-30-trump-window.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