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匿名社交:1亿App倒,它竟赚4000万!
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北美地区,匿名社交平台的发展,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大戏,充满了探索、争议和无数的教训。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到如今的精细化运营,这条赛道上的每一步都见证着科技与人性的复杂交织。
回溯到2012年,一股匿名社交的风潮开始在北美大陆悄然兴起。当年,一款名为“Whisper”的匿名陌生人社交App横空出世,仅仅两年时间,其页面浏览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0亿次。紧接着,2013年,“Secret”更是如彗星般崛起,一度登顶八个国家App Store下载榜的首位。这些平台,为渴望自由表达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青少年们在其中倾诉关于心理健康、性别认同等原本难以启齿的话题,而成年人则借此吐槽职场烦恼,甚至分享对时事的看法。那种无拘无束的表达,让许多人找到了情感的出口。
十余年过去,匿名社交的赛道也随之分化得更为精细。有的应用巧妙地结合地理位置信息,构建起一个个小型的匿名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基于身份认同或地域关联,找到归属感,从而更加畅快地表达。另一些软件则更偏向娱乐互动,通过匿名问答、投票、表情包(meme)生成等轻松有趣的功能,吸引着年轻用户。就连一些主流的社交媒体和论坛,也增设了匿名子版块,让用户能够在没有身份束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社交实验。
然而,这条看似充满活力的赛道,却也布满了荆棘。时至今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超过三年的App寥寥无几。无数的创业者倒在了网络暴力、消费诱导、信息泄露以及日益严格的审核制度面前。更令人头疼的是,广告商们对匿名平台的内容环境普遍持谨慎态度,因为难以控制的言论可能带来品牌风险。这使得这些应用大多只能依赖会员订阅或虚拟礼物等单一的变现模式,商业化路径显得异常艰难。
“美国需要自己的SOUL。”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关注出海市场的分析师曾这样建议。言语之中,透露出对北美匿名社交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与期待。
新媒网跨境获悉,根据外媒数据机构We Are Social与Meltwater联合发布的《Digital 2025 July Global Statshot》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每周平均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上消耗13小时48分钟。这个数字令人深思,它标志着我们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已经正式超越了传统电视。这无疑强调了社交媒体在当下社会中,作为最主要沟通渠道的绝对地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言,压抑和宣泄是人类两种基本的心理机制。人们渴望向他人倾诉情感,也需要从外界获得心理慰藉和依靠。在现代社会,线下娱乐选择相对有限,社交压力却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匿名社交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压力释放方式。
“匿名”这片区域,仿佛永远笼罩着一层神秘的灰色地带。它被赋予了自我释放的快感,也滋生了人性中一些隐秘的表达欲望。在这里,人们可以获得随大流的认可,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不满。在审判与沉溺的反复循环中,大众对匿名社交产生了过于赤裸的想象和需求。
在HumiHumi联合创始人小雨看来,一款成功的匿名社交产品,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用户的表达欲,二是安全感。“当用户有内容想表达,但又不希望这些言论、观点或看法与自己日常的社会形象挂钩时,匿名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社交手段。”这恰恰解释了匿名社交为何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特定用户群体。
然而,在匿名社交的“灰色地带”里,话题的“暴走”似乎成了常态。外媒曾报道过,当年风头无两的匿名App“Secret”,一度让硅谷陷入了“中学校园”般的混乱。各种关于科技行业的流言蜚语、私密八卦不绝于耳。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Secret”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充满负能量、攻击和吐槽的平台。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北美地区,许多匿名社交App将核心用户群锁定在了Z世代的青少年。这些年轻人对社交的接受度更高,表达欲望也更为强烈,因此更容易形成集群式的情绪和文化传播。然而,青少年群体自制力相对较低,集体的狂欢很容易异化为群体暴力。最终,几乎所有的匿名社交平台都难以逃脱网络暴力和言语霸凌的宿命,充斥着在主流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X(前身为Twitter)上被严格限制的色情、毒品、内部秘密等各种内容,这与我们倡导的清朗网络空间理念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北美用户对个人隐私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甚至会选择“Signal”这类端到端加密的交流软件,以追求更有保障的社交方式。即便如此,信息泄露的风险依然存在。就在2025年3月,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政府高官讨论军事打击的群聊记录,居然也通过Signal泄露给了记者,震惊了业界。从全球暗网市场(DWM)的监控数据来看,2025年2月期间,深网与暗网上共收到140,800份有效情报,其中涉及高价值数据泄露买卖的情报达到了4,955份。美国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重灾区”,共发生了634起数据泄露事件。
而就在今年的7月,一款专为女性设计的“避雷渣男神器”——“Tea Dating Advice”(简称Tea),被曝无意中泄露了数千名女性的姓名、自拍、身份证明文件,甚至包括关于堕胎、婚外情等极其敏感的讨论记录,再次敲响了隐私安全的警钟。
大众一方面渴望绝对的隐私保护,另一方面又困于技术可能存在的漏洞。于是,匿名社交仿佛成为了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机制的替代品。正是这种交织的矛盾感和刺激感,让匿名社交始终在大众视野里来来回回,走走停停,成为一个永恒的热点话题。
回顾这十年,北美匿名社交的这场战役,确实打得太久太久,也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Secret:昙花一现的匿名社交元年
“网络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道德角度看,这款产品都不可能长久。”这是2015年,外媒《连线》杂志在北美匿名社交App界的当红炸子鸡“Secret”倒闭后,给出的犀利点评。这句话,仿佛预言般地道出了匿名社交的困境。
“Secret”经历了一场倍速版的大起大落。2014年1月上线,仅仅一个月时间,它就从谷歌风投、KPCB以及其他投资方手中获得了86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加上前后的两轮融资,其总融资额高达3500万美元,公司估值一度冲到1亿美元。这款应用曾在巴西、瑞典、墨西哥等8个国家的App Store下载榜名列第一,高峰时下载量超过1000万,甚至一度引发了Facebook和其创始人扎克伯格的焦虑。然而,这样一颗耀眼的科技新星,最终却如同昙花一现,上线不到16个月就宣布关闭,也让所谓的“匿名社交元年”戛然而止。
尽管“Secret”的首席执行官大卫·比托声称,关闭应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匿名带来的言论暴力,这款产品已经背离了其创业初心。但这个解释并没能完全打消大众的疑虑,毕竟在他公司B轮融资2500万美元时,他本人也曾被曝套现300万美元,并用这笔钱购入了一辆红色法拉利跑车,这多少让其“初心”的说法打了折扣。
“Secret”的遭遇并非孤例。十年过去,回顾匿名社交在北美的发展历程,外媒《连线》的那句预言,几乎成了北美地区匿名社交App的编年史。在“Secret”关停之际,其老对手“Whisper”就已早一步开启了“防护”模式。它刻意通过选取和引导用户发表正能量的倾诉内容,并投入大量人力,在菲律宾雇佣了一个庞大的团队进行人工筛查,过滤色情、暴力和攻击性内容。甚至,它还开发了“仲裁者”系统,能够自动删除违反平台规定的帖子。即便如此,到了2017年,公司仍然受困于盈利难题,不得不裁员20%,可见其运营之艰辛。
另一款由高中生开发、主打根据地理位置筛选信息的App“YikYak”,凭借匿名和本地化的八卦内容,迅速在校园内风靡。在其巅峰时期,估值曾达到4亿美元,在App Store中的排名一度超越了Facebook和X。但最终,也因其临近环境中大量滋生的恶意内容,甚至包括恐怖威胁等严重安全隐患,加上盈利模式的模糊不清,这把悬在App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于2017年正式关停。
随着头部应用的接连倒下,创业者们不得不转变方向,纷纷趋之若鹜地投向一条看似更长远的出路——“背靠大树好乘凉”。在那时,短视频平台TikTok正深陷被收购的传闻,而已经拥有近两亿用户的Snapchat下载量激增,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多匿名社交应用渴望依附的“大树”。
寄生于巨头的“提线木偶”
Snapkit是Snapchat提供的一套开发者工具,允许第三方应用整合其功能。2017年末,一个名为“Sarahah”的App突然走红,其运作原理非常简单:它本质上是一个带有接口的匿名问答箱。用户可以在Snapchat故事中附上一个链接,直接连接到自己的Sarahah个人资料,从而实现向指定用户匿名提问的功能。
一年后,另一个可以使用Snapchat账号登录的匿名提问箱“YOLO”问世。它发布仅一周就占据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社交软件总榜的第一名,在美国区的单日下载量高达12万。上线九个月后,“YOLO”凭借其1000万活跃用户,成功获得了800万美元的融资。同样寄生在Snapchat这棵“大树”上的“LMK”,则瞄准了语音社交赛道。在疫情期间强烈的社交需求推动下,到了2020年,其月活跃用户数量更是惊人地增长了208%。
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初,“Sarahah”因被指助长欺凌行为而被下架。到了2021年,由于匿名社交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Snapchat的母公司Snap正式宣布,将改进其Snap Kit程序接口服务,明确禁止开发匿名社交App。同时,Snap将Snap Kit相关交友App的用户年龄限制提高到18岁以上,并要求已上线的交友App开发者在30天之内,按照这两项新政策完成产品整改。这些严厉的举措,无疑给这些第三方应用的命运贴上了“明码标价”的标签。很快,“YOLO”和“LMK”的端口也相继关停,它们的生命周期被巨头无情地画上了句号。
2022年,又一款瞄准高中生群体、主打“匿名夸夸”的App“Gas”迅速走红,短短半个月内下载量就达到了50万次。2023年初,“Gas”被外媒《2023全球独角兽榜》排名第23位的Discord收购,一度看似前景大好。然而,距收购还不到9个月,Discord就决定关闭“Gas”,原因竟是用户流失过快,再次印证了匿名社交产品的“短命诅咒”。
健康的用户生态留不住人,而混乱的用户生态又难以有效控制。匿名社交行业就这样被迫不断地迭代更替,这既印证了这个行业需要不断求变,也证明了匿名社交依然拥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然而,如何才能摆脱“短命”的宿命,这始终是匿名社交平台需要面对的终极课题。
匿名社交如何自救?
分析亚洲地区一些成功的社交App,我们不难发现,匿名社交的运作逻辑,往往是通过情绪的引导和操控,让人们形成对平台的媒介依赖,进而持续不断地使用和付费。这种模式在亚洲市场颇为常见,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小雨看来,对于那些强社交、话题性的匿名社交App而言,其核心资源或许就蕴藏在用户本身。当平台完成了初始的用户积累之后,那些持续产生话题、贡献内容、积极参与社交的用户群体,就会成为吸引后续新用户加入的重要因素。这或许说明,对用户质量的维护和良好使用习惯的培养,仍然是实现商业化的核心基础。
然而,在北美地区,那些少数取得成功的创业者,其视角似乎与亚洲市场有所不同。在众多依附于Snapchat的同期竞品纷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时,一款名为“Not Gonna Lie”(简称“NGL”)的应用,凭借对Instagram的依托,成为了难得的幸存者,甚至可以说是一棵常青树。
根据点点数据统计,从2023年到2024年,“NGL”的全球月活跃用户数量稳定在2500万左右,下载量超过2亿次,总收入更是突破了4000万美元,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NGL”上,用户只需输入Instagram账号名即可登录,App会自动生成一个专属链接和一个分享截图,供用户在Instagram发布,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匿名问答入口。而其独特的增值付费服务,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熟人社交。用户付费后,就能够看到那些匿名评价背后的真实身份,这无疑抓住了用户强烈的好奇心。
“NGL”的创始人Hunter曾提到,他们的团队其实不太关注产品的留存数据。“即使用户在第一天就流失了也没有关系,因为NGL已经有所收获,无论用户是公开分享了产品,还是选择了付费。”这番话透露出,“NGL”瞄准的正是用户的冲动消费、荷尔蒙驱动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它以一种极简而高效的方式,捕捉着用户的即时价值。
北美的青少年群体,可能不像我们一样具备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意识,但他们对身份认同和观点分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这个看似没有留存意识、难以长久生存、功能性远大于社交性的平台,反而成为了北美地区最有可能冲击社交巨头的匿名社交App。这背后,既是北美乃至全球匿名社交习惯的一种回流,也蕴含着短期消费的巨大潜力。
从商业化层面看,Hunter也聪明地找到了冲动性消费的“可拉伸范围”,尽可能地实现了变现的最大化。他将全球市场按消费能力划分出不同的梯度,分析各个梯度小额消费的价格区间,进而找到能够容纳用户冲动消费的边界。例如,“NGL”最低档的周订阅价格,在印度尼西亚是2.9万印尼盾,而在美国则是6.99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分别为13.34元和51.03元,这种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体现了其对全球市场的精准把握。
然而,“NGL”同样面临着被投诉、被审判的困境。为了规避风险,它甚至选择放弃在主流社交媒体上进行大规模投放曝光的手段,以一种极其低调的姿态生存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匿名社交平台在合规和生存之间寻求平衡的无奈。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匿名社交的市场依然混乱,充满了变数。但混乱,也恰恰代表着机遇。除了“NGL”之外,“Monkey”、“Whisper”、“Ditty”等App在美国青少年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受众。2021年,曾经红极一时的“YikYak”也卷土重来,新增了用户ID绑定限制,试图削弱其完全匿名性,再次分一杯羹。
新媒网跨境认为,对于这些平台而言,在技术创新、社区自治与合规监管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并有效平衡“过度审查”与“自由放任”的两难,已经刻不容缓。将受众群体聚焦在更“精准安全”的范围,或许也是一条可行的自救之道。虽然16-24岁的年轻受众确实是目前最活跃、付费意愿较强的社交群体之一,但外媒皮尤研究中心报告显示,近半数青少年受访者承认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太多时间,44%的受访者已主动减少在社交媒体和手机上的使用时长。加之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仍旧是平台和用户都必须要解决的矛盾,或许匿名社交可以采用更细致的切割和防护模式,以求在发展中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或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或支持匿名社交的未来。Meta的研究发现,AI正在从幕后的生产力工具,快速演变成一个可以直面用户的工具和伙伴。基于AI工具的社交媒体和内容应用,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全新赛道。从积极的方面看,AI陪伴类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情感发泄的树洞、互动陪伴以及丰富的情绪价值。另一方面,AI技术也能够进一步完善平台的认证机制、审核机制和身份保护系统,甚至能丰富匿名社交的玩法,带来更多有趣的互动体验。
新媒网跨境预测,毫无疑问的是,在北美真正出现匿名社交巨头之前,无论是市场混乱、“短命诅咒”的魔咒,还是AI技术的冲击,都无法阻止匿名社交这块价值千亿的蛋糕,持续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地入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