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新规扼杀二手苹果生意!
在明尼阿波利斯,约翰·邦斯特德经营着一项特别的生意:他批量收购旧款苹果笔记本电脑,亲手翻新后以约150美元的价格通过亚马逊平台或批发商销售。十年来,这项业务虽规模不大却收益稳定。这些重获新生的设备,让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也能体验苹果产品。邦斯特德表示:"我赋予了这些电脑第二次生命。"然而,随着2025年1月4日亚马逊新规生效,像他这样的非授权苹果经销商将面临重大挑战。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亚马逊将限制未经品牌授权的翻新苹果产品上架,卖家要么通过苹果复杂的授权审核,要么需提供90天内向大型零售商销售250万美元苹果产品的证明。
"当维修渠道被阻断,消费者只能被迫加入'丢弃换新'的循环。"维修协会的盖伊·戈登-伯恩指出。行业观察人士发现,此次平台政策调整恰逢苹果与亚马逊达成新合作——后者首次获准直接销售新款iPad、iPhone和Apple Watch。许多从业者认为,这延续了科技巨头对第三方维修的排斥态度,也使得"维修权"运动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再度成为焦点。
二、维修权背后的多维价值
对现代消费者而言,维修权不仅关乎设备所有权,更涉及隐私保护、经济负担与环境保护的多重维度。"核心在于谁真正掌控我们购买的设备,"知名维修社区iFixit联合创始人凯尔·维恩斯强调。该平台提供数万种电子产品的免费维修指南,并销售替换零件与工具。维恩斯同时担任维修协会理事,该组织致力于推动保障维修权的立法。
然而随着产品复杂度提升,制造商正设置多重技术壁垒:从需要专用工具拆卸的特制螺丝,到采用胶水固定的内存模块;从检测非原厂零件即锁机的安全芯片,到仅限授权渠道获取的诊断软件。中西部农户曾因约翰迪尔公司封锁拖拉机维修代码,不得不将故障设备长途运输至授权点。冰箱等家电也普遍存在仅制造商可重置的电子锁。
三、商业逻辑与环保现实的碰撞
制造商限制维修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通过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刺激新品消费,以及通过授权维修服务获取持续收益。戈登-伯恩分析苹果近期股价波动时指出:"在成熟市场中,企业必然寻求弥补收入缺口的方式。"翻新机市场恰构成直接竞争——邦斯特德收购的旧款MacBook中,70%经修复后重新流通,其余30%拆解为零件,整个过程未给苹果带来任何收益。
这种商业模式却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凯斯西储大学法学教授亚伦·佩尔扎诺夫斯基指出:"电子设备过短的生命周期已成为重大环境隐患。"美国环保署2009年数据显示,全美年废弃手机达1.29亿部,回收率不足10%。按此推算,仅加州日均就有4.3万部手机被丢弃。尽管苹果声明"授权服务商能确保维修质量与安全",并承诺承担回收责任,但关键问题在于——谁有权决定产品的寿命终点?
电子废弃物处理需要更完善的体系支持(图片来自行业数据库)
四、全球维修权运动的新进展
面对消费者自主维修的困境,全球维修权运动持续推动变革。2025年已有约20个美国州提出相关法案,虽暂未通过,但民众意识正在觉醒。维修协会提出的立法模板要求:任何依赖电子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必须向用户和独立维修商提供合理价格的维修手册、零件及工具。
制造商常以"专利侵权"或"安全隐患"为由反对立法。戈登-伯恩驳斥道:"维修手册从不包含商业机密,维修行为本身也不构成制造。"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垄断的坚冰已出现裂痕:美国政府对《数字千年版权法》的豁免范围持续扩大,允许对手机、汽车、智能电视进行合法破解维修。2012年马萨诸塞州通过《汽车维修权法案》后,2014年汽车行业更将独立维修商获取诊断数据的权利扩展至全美。
五、平台经济下的新挑战
然而商业力量的博弈仍在继续。当亚马逊占据线上零售半壁江山,苹果借其渠道推行翻新机管控策略时,消费者权益的天平可能再度倾斜。"这本质是制造商通过渠道霸权控制二手市场流通,"维恩斯分析道。新媒网跨境认为,在平台经济时代,维修权的保障需要更系统的解决方案。
回望上世纪,维修技师曾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职业——他们能拆解任何品牌的电视机,更换烧毁的真空管。如今电子垃圾填埋场堆积如山的景象,正是抛弃型文化的代价。维修权运动不仅关乎技术自主,更是对可持续消费文明的呼唤。随着全球环保意识提升和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开放、透明的维修生态将成为科技行业的必答题。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mazon-kills-used-apple-busines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