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惊曝:不明扣费$13500,95%卖家利润遭平台吸血!
最近,不少跨境电商的商家们在亚马逊平台上遇到了一件烦心事,那就是结算账单中突然冒出了一笔笔数额不小的“其他”费用。这些费用来得蹊跷,没有明细,也得不到解释,让众多卖家深陷困惑和无奈之中,甚至有同行直言,这问题搞不好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集体讨论。
新媒网跨境获悉,这股“其他”费用风波,正悄无声息地吞噬着卖家们辛辛苦苦赚来的利润。
就拿卖家Alen的遭遇来说,他在最近一次结算中,发现被亚马逊扣除了大约13500美元的“其他”费用。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足足占了他同期净收入的一半以上,而他的总收入大约才27000美元。Alen仔细核查了广告费、仓储费、退款费等等,发现这些项目都没有异常。他也不使用亚马逊的FBA服务,自然不存在运费调整的问题。面对这笔突如其来的巨额扣款,他联系了卖家支持,得到的回复是“已转交其他团队”,之后就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另一位名叫溜溜的卖家,原本期待着一笔回款,结果结算下来,账户直接变成了负数。除去正常的运费,平台还扣除了月费,以及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其他”费用。溜溜心疼地表示,这些莫名其妙的费用,把她过去两周的辛苦钱全都“吃”光了。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例如,卖家Li在最近24个月里,累计被收取了大约4.5万美元的“其他”费用,金额巨大得让人咋舌。在最近的一个支付周期,甚至有大型卖家收到了高达1万英镑的扣款。还有卖家KK,也被扣除了2400多美元的“其他”费用,他花了整整三周时间,才勉强搞清楚这笔钱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如此大范围、不明原因的扣费现象,许多卖家感到无助和愤怒。亚马逊方面虽然声称正在调查,但进展却令人失望,既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也没有提供任何费用明细文件,更别提退回款项了。每周,卖家们收到的回复都是程式化的“仍在调查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迷宫。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有细心的卖家将最近的账单与几个月前的账单进行对比后发现,平台在费用列示的方式和位置上似乎做了调整。现在的“其他”费用项,涵盖的范围比之前扩大了不少。经过仔细核对,这位卖家认为,这些新增的“其他”费用,实际上属于订单层面的FBA相关费用。而在系统里,原本还有一个专门的“FBA费用”类别,那部分是账户级别的费用,比如运输、入库配置等。这种费用的重新归类和模糊化处理,无疑增加了卖家的核对难度。
这位卖家无奈地表示:“对我个人来说,这笔钱可能不是特别多,但金额大小并不是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笔扣款没有任何相关的订单信息、详细明细或者其他说明。至少,我们卖家有权知道每一笔影响我们利润的扣款到底是什么,这才是最基本的公平。”
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每年,亚马逊从第三方卖家账户中扣除的金额可能高达数亿美元。令人担忧的是,其中高达95%的卖家,可能压根就没有察觉到这些悄无声息的扣款。而那些持续追问扣款明细的卖家,比例还不到1%,更令人沮丧的是,他们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成功追回自己的损失。亚马逊的卖家支持部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采取敷衍推诿的态度,不明示收费明细或未列出具体明细的收费行为,这无疑与现代商业社会倡导的公平计费准则背道而驰。
作为亚马逊的卖家,很多人的心声是:“‘其他’这类模糊不清的标签,应该被平台明令禁止。很多费用可能要到下个账单周期才会列出来,而不少同行已经被标注为‘其他’的高额费用坑惨了,这种混乱现象必须立即叫停,还市场一个清晰透明的环境!”
一位长期受“扣费”问题困扰的同行直言不讳:“以前,我的销售额中能有52%的利润,如果使用FBA服务,甚至一度能达到56%。但那都是在平台调整政策、增加各种其他费用之前的事了。现在,平台似乎可以随意编造一些可疑的‘其他’费用,一天就能轻松多赚几百万美元。在亚马逊上卖货,有时候感觉就像是旧时代的佃农,所有的收成都要被层层盘剥,最终到自己手里的所剩无几。”
收费越来越多,平台发展或将面临新挑战?
卖家们当前的这种处境,似乎与一家外媒最近的一篇深入报道不谋而合。这篇报道对大型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度剖析,并从三个发展阶段,指出了平台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策略调整,以及这些调整对市场和卖家的影响,引发了不少亚马逊卖家的强烈共鸣。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该报道将平台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聚焦用户体验,构建市场基础
在平台发展的初期,它将大量的现金盈余慷慨地回馈给消费者。这些资金被用于补贴各种商品,使得许多产品能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给用户。不仅如此,平台还大力补贴运费,甚至推出了无条件免邮退换的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这些优惠措施,如磁石般吸引了数百万用户蜂拥而至。一旦用户体验到便利和实惠,Prime会员资格便成为了锁定用户的强大手段。消费者提前支付一年的运费,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进一步促使他们在平台购物。随着庞大用户群体的建立,为了实现更具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平台也需要将广大卖家牢牢地吸引并绑定到自己的生态系统中。
第二阶段:逐步调整策略,寻求商业效益最大化
平台最初对卖家确实非常优厚。它会以全价收购商品,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退货和客户服务的费用也由平台承担,这为卖家减轻了不少运营压力。同时,平台运营着一个相对“纯净”的搜索引擎,能够将最符合购物者查询的商品排在页面顶端,为卖家铺设了一条通向成功的便捷之路。
然而,一旦这些卖家被成功绑定,平台便开始逐步调整策略。这种策略,平台称之为“飞轮效应”:先用低价和丰富的商品吸引用户,继而吸引了渴望为这些用户服务的卖家。随着卖家对顾客群的依赖日益加深,平台便能逐步提升对卖家的议价能力和要求,从而优化自身的商业收益,这反过来又可能吸引更多用户。这种循环往复的机制,最初看起来似乎完美契合了消费者福利的框架,因为它的核心在于降低价格。
第三阶段:优化价值分配,探索多元盈利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策略便会进一步演变。无论其所谓的“良性循环”理论多么动听,平台都掌握着诸多手段,可能将更多来自卖家的价值,通过多种方式转移到自身。
- 产品策略的演变: 平台利用其对卖家销售情况的全面数据概览,以及对卖家合作工厂的深入了解,可能会推出自有品牌或类似产品,与平台上原有的畅销商品形成竞争,从而对原有卖家构成一定压力。
- 服务费用的增加: 平台可能会推出名目繁多的附加服务费或运营成本。这些费用虽然名义上是可选的,但实际上对卖家的市场表现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成为卖家维持竞争力的必需条件。以Prime会员服务为例:卖家为了加入Prime,可能需要支付每笔交易的较大分成,而未使用该服务的卖家,其商品在搜索结果中可能会被淹没,大大降低了曝光度,形同从平台“消失”。
- 物流服务的选择: 平台提供的配送服务,在价格上可能高于市场同类服务。而选择第三方物流的卖家,其商品在平台上的曝光度或搜索排名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使得卖家在物流选择上不得不进行权衡。
- 广告与排名机制的优化: 平台向卖家收取的各项费用持续提升。在平台商品搜索结果的顶部,展示的商品可能并非完全基于与搜索词的最佳匹配,而是与支付了最高费用的推广位或广告投放相关。这种对卖家利润的持续影响,最终可能会传导至消费者,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数据表明,在平台搜索结果中排名第一的商品,平均价格可能比最佳匹配商品高出约29%。点击屏幕上方任意前四个链接,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平均比最佳匹配商品高出约25%,而真正的最佳匹配商品,在平台搜索结果中的平均排位可能要低17位。如果把所有杂费加起来计算,卖家在平台上每赚1美元,可能就有45到51美分被平台以各种形式收取。因此,卖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利润空间,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最终这部分成本由买家承担,支付更高的价格。
平台通过更多方式来优化其价值获取:例如,平台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方面可能面临挑战,导致部分用户评分高的商品,其质量实际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却因为(付费的)虚假好评而获得推荐;提供优质商品的卖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在搜索排名中垫底,要么被迫参与一些非常规的营销策略。如果卖家采取不正当手段被平台发现,他们可能会面临封号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业务中断,不得不改头换面以新号重新开始。
但从平台自身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都似乎是其系统运作的固有模式,是其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飞轮”。无论用户最终满意还是抱怨,平台都可能从中获利。其策略通常是:先通过优惠政策锁定用户群体,然后逐步调整对卖家的策略,期望少数优质但又依赖平台的卖家能够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同时又不断地从这些优质卖家那里获取更大的价值空间。这似乎是平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一种演进形态。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mazon-fee-shock-13500-vanish-95-sellers-bleed.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