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秋促:50%国人血亏,百刀广告费都回不了本!
国庆假期刚过,对于无数跨境电商的卖家朋友们来说,似乎还来不及从节日的喜悦中完全抽离,新的“战役”就已经悄然打响,甚至可以说,很多人的战场从未真正“放假”。就在这个十月,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的2025年秋季大促(Prime Big Deal Days)如期而至,从10月7日到8日,全面铺开在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16个站点。
这场全球性的购物狂欢,日本站率先在10月4日提前启动,并一直持续到10日;紧随其后的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新加坡等地,这些区域的促销战线更是延长到了10月13日,给足了消费者挑选、卖家冲刺的时间。然而,对于我们不少卖家来说,这熟悉的促销节奏,却也带来了熟悉的“剧情”——广告投入依然高企,而实际到手的利润,却常常显得那么微薄。这场秋促,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夏季大促的热度,也似乎延续了那份“卖得多,赚得少”的普遍困惑。
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卖家朋友们的“吐槽”声此起彼伏,许多人干脆用一个字来总结今年的秋促感受——“惨”。“广告费哗哗地烧,订单量却没见几个起色。”“说实话,我简直差到睡不着觉,比平时都还冷清,到底是谁家在爆单啊?”“早知道是这样,这促销还不如不报名,销量甚至不如前一天,利润还被压得更低,怕是两天都赚不回这一百美元的广告费。”这些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实则隐藏着卖家们对平台流量分配机制、广告投放效果,以及“促销活动究竟能否真正带动消费”的集体深思与质疑。更有卖家戏称,今年的Prime Big Deal Days,仿佛是亚马逊“忘了通知买家”一般冷清。
新媒网跨境认为,今年的秋促之所以“热度不爆、销量不升”,其根源或许并非在于卖家操作层面的失误,而更多地是市场环境与消费趋势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它反映出的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行业变化。
一、流量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亚马逊站内的广告拍卖机制正变得越来越“内卷”。如今,大部分流量资源,似乎都被那些实力雄厚的头部品牌和拥有充裕预算的广告投放者牢牢占据。对于中小卖家而言,即便我们付出更高的广告溢价,往往也只能换来更多的“展示机会”,而实际的“转化率”却难以令人满意。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亚马逊近期局部恢复了与外部平台,特别是与美国谷歌广告(Google Shopping Ads)的合作投放。目前,非美国市场已经率先重启了这项合作,其中包括加拿大及欧洲的多个国家,英国站点也已恢复此项服务。不过,整体的投放量目前仍然相对有限。彼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在站内流量增长趋紧的大背景下,平台正在尝试通过引入外部流量,来努力维持和稳定整体的转化表现。然而,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部分市场反馈称,“曝光量的确上去了,但实际的成交量却没有明显变动”,而最重要的美国市场,至今也尚未全面恢复与谷歌的合作。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其实传递出一个相当明显的信号:亚马逊平台的自然流量增长,或许已经接近瓶颈。面对这一挑战,平台不得不转向外部渠道“购买流量”来弥补增长的不足。其直接结果就是:流量的获取成本变得更高了,而最终的转化效率却有所降低,这反而使得卖家能够触达的潜在买家数量变得更少。因此,今年秋促的相对冷清,或许并非哪位卖家操作失误,而是整个流量生态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改写——市场的热度可能依旧存在,但机会的分配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均等。
二、促销活动节奏日渐重叠
回望今年,从年中最重要的Prime Day大促,到暑期尾声的“返校季”促销,再到刚刚结束的秋季大促,卖家们几乎没有获得多少喘息调整的时间窗口。大量的消费者在前期几次大规模促销活动中,已经完成了主要的采购计划。因此,秋季大促想要再度掀起一波新的购买高潮,其难度自然大大增加。
对消费者来说,面对如此密集的促销轰炸,“Deal疲劳”(即对打折促销感到麻木和厌倦)的现象正变得愈发明显。而对卖家而言,这意味着“库存透支”和“预算透支”的双重压力。更现实的挑战是,亚马逊秋促的时间点,与同期其他主流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几乎撞车,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例如,来自美国的Temu平台,其美国站的黑色星期五大促活动,已经于10月9日14:00启动了预热,并将一直持续到11月29日15:59,整个活动周期长达51天,分为预热期(10月9日-11月1日)和活动期(10月31日-11月29日)两个阶段。无独有偶,另一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almart)也高调宣布,将于10月7日启动为期一周的“10月特惠”(Deals Holiday Kickoff)活动,并明确表示要与亚马逊的Prime大促正面交锋,争夺市场份额。
多平台在同一时期集中发力促销,导致了消费者注意力被严重分流。原本亚马逊秋促的独占优势和势能,在这样的“群雄逐鹿”局面下,自然被明显削弱。卖家们不仅要与站内同行竞争,更要面对来自不同平台的流量争夺。
三、全球消费预期有所降温
在当前,海外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阴影尚未完全消散,这直接影响了欧美家庭的消费心态,使得他们的支出趋于更加理性。我们以美国市场为例,根据美国普华永道公司(PwC)发布的《2025假日季展望》报告显示,受通胀压力、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日常“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等多重因素影响,消费者普遍预计其节日季的平均支出将较2024年下降约5%,这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明显回落。其中,礼品类商品的支出降幅更为显著,预计同比下降11%。
该调研报告还进一步揭示,高达84%的美国消费者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内将总体缩减开支。其中,外出就餐(52%)、服装购买(36%)以及大件商品(32%)成为了他们主要计划压缩的消费类别。同时,有53%的受访者认为,普遍性的物价上涨将直接影响其节日季的购买决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之下,秋促单纯依赖价格刺激的效应,自然难以再现往年那样火爆的消费热潮。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打细算,更加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而非盲目追求折扣。
四、跨境电商市场供给过剩
在跨境电商领域,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用“红海”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新媒网跨境获悉,根据外媒Marketplace Pulse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卖家目前在亚马逊全球活跃卖家基数中占比已达到惊人的50.03%。这是中国卖家首次在亚马逊的所有国际市场中占据半数以上份额,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中国卖家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力量日益壮大,但也随之带来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伴随着中国卖家数量的持续攀升,同一类目内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日趋严重。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卖家之间你来我往地展开“价格战”和“广告战”,使得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即便有订单入账,也大多是依靠“低价换量”得来,其盈利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结构性竞争的巨大压力之下,对于大多数中小卖家来说,秋促已经不再是那个能够创造“爆单神话”的窗口,而更像是一场旨在“勉强维持”的防守战。卖得再多,也未必能真正赚得多;折扣放得越深,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越被动的局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成为摆在每个卖家面前的现实课题。
从流量的获取成本到促销活动的密集节奏,从消费者日益谨慎的预期到跨境市场的供给过剩,2025年的亚马逊秋季大促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它照出了平台生态的“热度”与卖家利润的“冷意”。大促的“神话”正在褪去光环,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更加现实而严峻的考验:谁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流量成本、谁能够更清晰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真实价值,谁就有可能在这股渐浓的寒意中,依然稳稳地留在牌桌上,甚至逆势而上。
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进化的契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学习、拥抱变化、深耕细作的卖家,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迎接下一个春天。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mazon-fall-sale-50-cn-sellers-ad-los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