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AI芯片出口管制再收紧,中国芯片投资年增20%逆袭
近日,美国方面公布了一项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其中涉及半导体技术出口管控的表述引发行业关注。新媒网跨境获悉,该文件虽提及强化芯片出口管制的构想,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明确,政策落地仍需时日。
这份名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文件强调,美国在数据中心建设、计算硬件性能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文件建议通过"创新方法"加强芯片出口监管,提出两点方向性建议:一是推动政府部门与产业界合作开发芯片位置验证技术;二是研究针对芯片制造子系统的出口限制执行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特别指出当前监管主要集中于核心设备,对配套子系统关注不足。
在全球化协作层面,文件主张与盟国建立技术管控协同机制,提及可能运用"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等工具实现国际监管协调。但新媒网跨境注意到,关于如何构建技术联盟、协调出口限制等关键问题,文件并未给出具体实施方案。
从近期动态看,美国在芯片出口政策上存在反复调整。今年早些时候实施的高端AI芯片许可制度,导致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暂时退出中国市场。但七月政策出现转向,允许英伟达、超威半导体(AMD)等企业恢复向中国市场销售特定AI芯片。五月还撤销了前届政府制定的AI算力采购限制措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口管制政策的制定面临技术界定与执行难题。芯片产业链涉及全球数十个国家,数千种精密零部件,明确技术边界需要大量专业论证。新媒网跨境认为,当前政策更多是框架性指导,距离形成可操作的监管体系还有较长的磋商过程。
技术发展史表明,科技创新始终在开放协作中实现突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高度依存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正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近三年芯片产业投资年均增长超20%。多家国际芯片企业负责人公开表示,中国市场对维持企业研发投入循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全球科技产业合作符合各方根本利益。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任何国家的单边技术管制不仅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也可能延缓全人类的技术进步步伐。保持技术交流通道,建立建设性的国际技术治理机制,才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
新媒网跨境预测,随着各国对人工智能战略价值的共识加深,相关技术贸易规则的制定将进入多边协商阶段。未来可能出现区域性技术认证体系,以及跨国企业主导的行业自律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庞大的应用场景和快速迭代的研发能力,将继续为全球技术创新提供重要驱动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