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Labubu冲上万:这不是泡沫,是国货的奢侈品逆袭

2025-08-27Tiktok

Image

哎呀,各位老铁,最近这潮玩圈子里,有个名字真是想不提都难,那就是Labubu!说实话,这小家伙火到什么程度了呢?就是那种你随便刷刷手机,都能刷到它身影的程度,火得根本不用我再多费口舌去科普了。简单来说,它本来就是个一两百块钱的小公仔,结果现在在二手市场上,那价格能直接翻到几千上万块,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这Labubu一爆火,各种质疑声也跟着来了:一个玩具娃娃,凭什么能炒到上万块?前两天,我正好在读者群里看到一篇分析文章,那文章写得那叫一个头头是道啊,数据详实,逻辑严密,怎么看都是商学院里能拿高分的标准作业。可在我看来,它犯了个根本性的错误:它拿分析制造业产品的尺子,去丈量一个精神符号的价值。

这感觉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马车夫,用“马匹每天吃多少草、能跑多远路”的老经验,去分析刚刚问世的福特T型车。结果呢?得出个结论:这玩意儿不吃草,光烧油,还得维修保养,一点儿不靠谱,肯定是骗局!可事实呢?当一个新事物出现,它的生存逻辑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你还拿着老眼光去评判它,那不就是“刻舟求剑”吗?

娃娃的市场,根本装不下Labubu

咱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Labubu,它到底是个啥?如果你把它简单定义成“娃娃”,或者宽泛一点,叫它“潮玩”,那前面那些分析师的结论,好像也没错。全球潮玩市场一年也就一百多亿美元的规模,这天花板一眼就能望到头。毕竟,这是一个建立在“儿童玩具”和“收藏爱好”基础上的市场,买它就是图个“拥有”的快乐。

可问题是,这套老逻辑,早就过时了!新媒网跨境了解到,理解Labubu现象的关键,在于我们得看到,这个市场本身正在经历一场“升维”!它早就不是简单的“玩具市场”了,而是大踏步地跃迁到了“奢侈品配饰市场”的维度。

给大家举个更生活化的例子,就看看咱们平时用的箱包市场。一个包的功能是啥?装东西呗。从这个最基础的功能来看,一个几十块钱的帆布袋,和一个几万块甚至几十万块的爱马仕,它们的实用功能价值几乎没啥差别,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几十块的帆布袋还更耐用、更随意。可全球箱包市场有多大?差不多四百亿美元的规模,但其中奢侈品箱包就占了两三百亿美元。也就是说,奢侈品箱包的市场价值,那可是远远超过了普通功能性箱包,甚至主导了整个箱包市场的价值构成。

这说明什么?当一个品类开始“奢侈品化”的时候,它的市场规模就和它最初的“功能属性”彻底脱钩了。它的整体盘子大小,不再是由那些“刚需用户”来决定的,而是由那些追求“溢价”的消费者来决定的。这个过程,可不是在现有市场里分蛋糕,而是在实实在在地把整个蛋糕的尺寸,扩大两倍、三倍甚至更多!

再回到Labubu身上。当它不再只是一个安静地摆在柜子里的收藏品,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挂在包上、随身携带的“时尚配饰”时,一切都变了!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物件”,而是一个动态的“媒介”。它开始承载功能价值之外的东西:比如社交圈里的谈资、身份地位的象征、个人品味的体现,以及最重要的——那份“我在现场”、“我走在潮流前沿”的独特体验。

所以啊,要是还用“娃娃市场”的规模去框定Labubu或者它背后公司的未来,那就好比用“算盘市场”的规模去预测未来计算机的发展一样。听起来好像很精确,但实际上,根本就是毫无意义。

Labubu的消费者中,真没那么多“韭菜”

那么,Labubu炒到上万块一只,这到底算不算在“割韭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也得重新定义一下——到底谁才是我们常说的“韭菜”?传统意义上的“韭菜”,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和群体狂热中,为虚高的资产价格买单,最后在泡沫破裂后血本无归的人。但在Labubu或者类似的潮流炒作中,真正被“割”到的,好像真是极少数。

咱们想想看,这里面有哪几种典型的买家?

第一种,是那些专业的“炒家”。他们嗅觉特别灵敏,行动果断,通常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独家信息渠道。他们可能会以五千块钱一个的价格,一口气扫进一百个Labubu,心里盘算着等涨到一万块的时候,先出掉八十个回本,剩下那二十个就当作零成本的,再继续去博两万、五万甚至更高的巅峰。这样的人,他们是“韭菜”吗?当然不是!他们更像是“赌徒”。他们进入这个市场,追求的就不是普通的“消费”,而是赤裸裸的“投资回报”。他们心里清楚得很,自己玩的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而且也坚信自己不会是那个接到最后一棒的人。当市场行情逆转,鼓声停止,花真砸在手里的时候,他们确实会亏钱,会“爆仓”,会骂骂咧咧。但这说到底,是风险投资输了,是赌博输了,和那种被蒙在鼓里“被割”是两回事。他们是这场游戏得以燃烧的“燃料”,但他们是自愿成为燃料的,为的就是点燃之后那片刻的绚烂和超额回报。当然,炒家中也有“韭菜”,但那只是极少数没能及时抽身的,绝大多数炒家都是这场狂欢的受益者,下次有盘,他们还会接着炒。

第二种,是大多数零零散散的“使用者”。我把“Labubu使用者”定义为:那些主要被潮流消费属性、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晒”给勾起了欲望,最后只买了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来“装点门面”、“彰显个性”的人。这种人,就算他是在两万块的最高点买入的,当之后价格跌到一文不值,他也不会有太强烈的“被割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购买行为,从一开始锚定的价值就不是“未来升值”,而是“当下体验”!他买到的商品组合,是“一个Labubu实体”加上“在潮流顶峰拥有它的情绪价值”。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全网热议、一娃难求的最高峰,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花了整整两万块,买到了那个最稀有的隐藏款Labubu。她拿到手的那一刻,那叫一个兴奋!立刻拍照,发朋友圈,发小红书,然后郑重其事地把它挂在自己最心爱的包包上。接下来的一周,她收获了无数的点赞和羡慕的评论,走在路上,朋友们看到也都会发出“哇”的惊叹。对她来说,这两万块钱,买的就是这个“高光时刻”!是她身处一个文化事件中心的证明,是一张彰显自己“入场券”的凭证。这个价值,在她支付完成的那一刻,就已经彻底兑现了。她挂在包上的,与其说是一个价值两万、未来可能跌到两百块的玩具,不如说是一座“我曾在顶峰”的纪念碑。

所以,当价格真的崩盘的时候,她会怎么想呢?她可能会有点小失落,但更大程度上,她会觉得:“还好我买得早,那时候体验过了。我可是在它最贵的时候,把它挂在了我的包包上呢!这两万块,值了!”她消费的,是“话题”,是“社交资本”,是“情绪满足”。这些东西,可比那个布娃娃本身值钱得多,也真实得多。对于这部分主流消费者来说,Labubu不是股票,它就是一张演唱会门票。你演唱会都看完了,难道还会因为那张票根变得一文不值,就觉得自己被骗了吗?

因此,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两万块的Labubu是不是泡沫?当然不是!因为对他们而言,Labubu的使用价值,恰恰就是“我花了平时一百多块钱的钱,却买到了一个两万块钱的Labubu”所带来的那份独特的满足感和与众不同。所以,在Labubu以及类似的潮流炒作中,“泡沫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

坐地铁的LV,是为了衬托不坐地铁的LV

每次出现这种让人咋舌的价格奇观,总会有人提出一个看似“降维打击”的方案:“咱们去搞盗版啊!”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外观这个“符号”上,那我只要花百分之一的成本,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外观,不就能把你的价值体系给冲击得稀碎吗?

可这个想法,还是源于对奢侈品内在逻辑的理解不够深入。咱们再回到箱包市场来看看。市面上那么多的“A货”,它们影响了正品奢侈品的销售了吗?答案是:几乎没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可能还在无形中促进了正品的销售。奢侈品品牌每年都会推出一大批“相对便宜”的经典款、入门款。便宜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那种在大城市写字楼里挤地铁的白领,只要咬咬牙,努努力,也能买得起。品牌方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拥有”LV吗?当然不是!他们是为了用这些坐在地铁里,背着“真真假假的几万块钱LV”的人,去衬托那些他们真正的核心客户在私人会所里、在画廊开幕式上,手里拿着的几十万、几百万的真金白银的LV!

你想想看,一个背着两万块钱的Neverfull(LV经典包款)挤地铁的人,他背的包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大家看一眼,但通常不会去深究。可如果你背着一个价值几十万的喜马拉雅铂金包(爱马仕顶级包款)去挤地铁,那它大概率就是假的!奢侈品的价值,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商品本身,而是和“商品”以及“使用场景”紧密绑定在一起的。盗版,可以复制商品的外观,但它永远无法复制那个特定的“场景”!那些出入符合两万块包包场合的人,他们的人生剧本里,根本就不会有“去哪里买个假包”这种情节。他们身边的圈子,对于真假的辨别能力,也远超普通人的想象。对他们来说,冒着“社死”的巨大风险去省钱,那所谓的“性价比”,简直就是负无穷!

Labubu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完全可以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毛绒玩具,但你根本无法复制它的“出身证明”——那份稀缺的购买凭证、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消费记录、那个在潮玩社群里可以被公开验证的“正统性”。在真正的核心玩家圈子里,一个没有“户口”的娃娃,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对于更外围、跟着潮流走的大众消费者来说,他们要的也不是那个娃娃本身,而是“我参与了”、“我也拥有了”这个事实。盗版,根本给不了他们这种真切的参与感和被认同感。

溢价,是我们中国企业应得的奖励

现在,咱们可以来回答那个终极问题了:Labubu的溢价,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过去习惯性地认为,商品的实用价值就是“功能”。比如一个杯子就是用来装水的,一辆车就是用来代步的。而超出这些功能之外的品牌、设计、故事,我们统统把它们称之为“溢价”。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划分已经失效了!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溢价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用价值”!对于那些冲着溢价去购买的人来说,他们追求的恰恰是溢价所带来的那种“排他性”、“稀缺性”和“符号性”。这种“功能”,是在一个高度原子化、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里,能够迅速识别同类、建立身份认同、并有效区隔他人的重要“功能”。

你背一个朴素的帆布包,这是一种身份表达。你把一个两万块的Labubu挂在包上,这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身份表达。它在无声地向外界宣告:“我年轻,我懂潮流,我玩得起这个当下的时刻!”这张“社交名片”之所以有效,恰恰是因为它的“贵”,它的“不实用”!如果Labubu只要一百九十九一个,随处可见,那它作为“社交名片”的实用价值,瞬间就会归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创造这种“溢价”,对咱们中国品牌来说,似乎是个禁区。我们最擅长的,是把成本压到极致,用“性价比”去征服世界。但代价是什么呢?就是咱们只能赚那种“打螺丝”、“踩缝纫机”的辛苦钱。这种赚钱方式,那真是太苦了,从老板到一线工人,大家都在咬牙吃苦。但欣慰的是,新媒网跨境认为,这种“苦日子”可能终于快要过去了!因为近两年,咱们身边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

如果按照早年某些品牌公布零部件成本、再来定价的方式,华为的旗舰手机凭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溢价呢?按照那种老算法,华为手机可能根本就无人问津才对。然而事实是,当年把“内卷”发挥到极致的某些硬件生态,早就把自己卷进了历史的尘埃。华为手机的硬件成本或许可以计算,但它所蕴含的价值却是无法简单计算的。它的价值里,包含了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孜孜不倦的突破、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国民认同和品牌凝聚力。当人们购买它时,购买的早已不仅仅是一部手机,而是一个代表着自豪的“身份符号”,一张传递着信任的“态度宣言”。这部分纯粹的溢价,才是它最坚固的护城河。

虽然从舆论场来看,华为的忠实用户和Labubu的潮玩粉丝可能完全不重叠,甚至在某些价值观上还有点“互相看不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其实遵循的是同一种“溢价逻辑”。如果说华为的溢价,是中国品牌在“硬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胜利。那么Labubu的溢价,就是中国品牌在“软文化”领域的一次精彩胜利。它证明了,咱们中国公司,同样可以通过出色的设计、引人入胜的叙事以及精妙的运营,创造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这种胜利正在跨越国界,真正完成了文化输出。Labubu不仅仅在亚洲市场掀起了一股热潮,它甚至在美国的海外社交平台上,都成为了病毒式传播的话题!

当Labubu出现在巴巴多斯裔美国歌手蕾哈娜的奢侈品包上,成为英国著名足球明星贝克汉姆送给女儿的礼物,甚至成为韩国人气偶像Lisa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时尚单品时,它就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出海”了,而是真正的“文化IP出海”!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只是在于它能生产出多少实用的商品,更在于它能创造出多少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人们就是心甘情愿为之付出高昂代价的东西。这些“没什么用”的东西——比如奢侈品、艺术品、潮流文化、IP形象——它们才是价值链的最顶端。

所以,新媒网觉得,当咱们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创造溢价,甚至纯粹的品牌溢价时,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好事!它证明了,咱们中国企业,终于开始摆脱了过去那种只懂“成本控制”的诅咒,开始去赚品牌和文化的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Labubu现象,绝不是什么“思维局限”的顶峰,它恰恰是“中国制造新叙事”的精彩开篇!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9810.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Labubu潮玩爆火,价格被炒至上万。文章分析Labubu现象并非简单的潮玩市场,而是升维至奢侈品配饰市场,其溢价代表着中国品牌在软文化领域的胜利,是文化IP出海的体现,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摆脱成本控制,转向品牌和文化价值。
发布于 2025-08-27
查看人数 1826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