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重机出口破63亿!全球204亿商机等抢!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不断增长,起重设备行业作为支撑各行各业建设的重要基石,其市场动态一直备受关注。起重机、移动式起重框架、跨运车以及装有起重设备的工程车等多种起重设备,在建筑施工、港口物流、大型制造、能源开发乃至国防工业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了解这一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对于中国相关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拓展海外市场,以及把握国内产业升级机遇至关重要。
市场展望:稳健增长的未来图景
中国起重设备市场正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潜力。根据近期海外报告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起重设备市场在销量和价值上均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具体来看,从2025年到2035年,起重设备销量预计将以每年约1.3%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逐步提升,预计到2035年销量将达到31.5万台。同时,市场价值的增长更为显著,预计同期将以每年约2.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5年末,市场总值有望达到204亿美元(按名义批发价格计算)。
这一增长预期,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基础设施持续投入所带来的旺盛需求。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项目,还是国内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以及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都将为起重设备市场提供坚实的支撑。市场在未来十年内有望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消费动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涵盖起重机、移动式起重框架、跨运车及装有起重设备的工程车)的消费量达到了27.4万台。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前一年有所回落,且已是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市场消费规模总体呈现出适应性调整的趋势。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市场消费曾出现8.4%的显著增长,达到36.3万台的峰值。然而,自2020年至2025年间,消费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并未出现大幅波动。
从市场价值来看,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市场规模扩大至150亿美元,同比增长3.8%。这一数据包含了生产商和进口商的总收入。尽管市场价值在2023年曾达到157亿美元的高点,但在2024年至2025年间,市场消费价值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尽管销量有所调整,但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单价的提升,正在支撑市场整体价值的稳健发展。这可能与国内对高附加值、智能化、节能环保型起重设备的需求增加有关。
生产概况:中国制造的韧性与实力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大国,在起重设备生产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韧性。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涵盖起重机、移动式起重框架、跨运车及装有起重设备的工程车)的产量达到37.1万台,同比增长1.9%,这是在经历了连续四年下降后,连续第二年实现增长。回顾历史,2018年的产量增长率最为显著,达到7%,使当年产量达到38.4万台的峰值。此后,尽管产量有所波动,但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整体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趋势。
从生产价值来看,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的生产总值达到241亿美元(按出口价格估算)。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历史高点有所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生产价值增长率曾达到惊人的104%,显示出行业在特定时期内强大的反弹能力。历史上的最高生产价值出现在2014年,达到817亿美元,此后在2015年至2025年期间,生产价值虽有所回落,但中国在全球起重设备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依然稳固。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持续努力。
进口分析:优化结构,关注高端与专业化需求
尽管中国是起重设备的主要生产国,但对特定类型和高端设备的进口需求依然存在。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涵盖起重机、移动式起重框架、跨运车及装有起重设备的工程车)的进口量连续第三年下降,达到610台,同比减少26.2%。整体而言,进口量呈现出显著的收缩态势。在2016年,进口量曾出现59%的快速增长,达到2800台的峰值。然而,从2017年至2025年期间,进口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从进口价值来看,2025年起重设备进口额显著下降至8600万美元。整体而言,进口价值面临着急剧的下降。不过,在2024年,进口额曾出现96%的显著增长。历史数据显示,进口价值在2016年达到6.17亿美元的峰值;但在2017年至2025年期间,进口价值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可能反映了中国本土起重设备制造商在技术上的进步,逐渐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需求,使得对国外通用型设备的依赖减少。
进口来源国分析
在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进口的主要来源国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这反映了国际贸易中供应链的特定格局。
国家 | 进口量(台) | 份额(%) |
---|---|---|
德国 | 155 | 25 |
意大利 | 56 | 9.2 |
澳大利亚 | 48 | 7.9 |
德国以155台的进口量,占据了总进口量的25%,成为最大的起重设备供应国,其进口量是第二大供应国意大利(56台)的三倍多。澳大利亚则位居第三,占总份额的7.9%。从2014年至2025年,德国的年均进口量增速为-3.7%,意大利为-8.5%,而澳大利亚则实现了47.3%的强劲增长,这显示出其在某些细分领域可能具有独特的优势或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
在进口价值方面,德国仍是中国起重设备最大的供应国,2025年其进口额为3900万美元,占总进口额的45%。美国(670万美元)位居第二,占比7.8%,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占比6.7%。
国家 | 进口价值(百万美元) | 份额(%) |
---|---|---|
德国 | 39 | 45 |
美国 | 6.7 | 7.8 |
日本 | 6.7 | 6.7 |
从2014年至2025年,德国的进口价值年均下降8.6%,美国下降7.7%,日本下降9.5%。这表明尽管这些国家在高端技术和品牌方面仍有优势,但中国市场对进口设备的整体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本土替代效应日益显著。
进口类型分析
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进口的主要类型集中在特定几类产品,这反映了国内对专业化、定制化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进口设备的需求。
产品类型 | 进口量(台) | 份额(%) |
---|---|---|
门式或悬臂式起重机 | 219 | - |
道路车辆安装起重设备 | 146 | - |
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 | 113 | - |
其中,门式或悬臂式起重机(219台)、用于道路车辆的起重设备(146台)以及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113台)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合计占总进口量的77%。其他如带轮胎移动式起重框架和跨运车、固定式桥式起重机、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非轮胎式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塔式起重机以及轮胎式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等,则占据了剩余23%的份额。从2014年至2025年,非轮胎式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的采购量增速最为显著,年复合增长率为4.5%,而其他产品的趋势则各有不同。
在进口价值方面,门式或悬臂式起重机以4600万美元的进口额成为最大类别,占总进口额的52%。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以2300万美元位居第二,占比25%。固定式桥式起重机则以7.6%的份额位居第三。
产品类型 | 进口价值(百万美元) | 份额(%) |
---|---|---|
门式或悬臂式起重机 | 46 | 52 |
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 | 23 | 25 |
固定式桥式起重机 | - | 7.6 |
从2014年至2025年,门式或悬臂式起重机进口价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9%。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为-7.4%,固定式桥式起重机为-13.3%。这表明,中国在这些曾经依赖进口的领域,国产替代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进口价格波动
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的平均进口价格为14.1万美元/台,较前一年上涨了1.8%。尽管如此,整体进口价格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2024年的增长最为显著,达到134%。历史上的进口价格峰值出现在2015年,达到28.3万美元/台;但从2016年至2025年,进口价格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不同产品类型之间的平均进口价格差异显著。2025年,塔式起重机的价格最高,为74.6万美元/台,而带轮胎移动式起重框架和跨运车则相对较低,仅为1.4万美元/台。从2014年至2025年,用于道路车辆的起重设备的平均价格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为4.4%。
不同进口来源国之间的平均价格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主要进口国中,德国的平均价格最高,为25.1万美元/台,而澳大利亚的价格最低,为7800美元/台。从2014年至2025年,斯洛文尼亚的平均价格增长最显著,达到7.1%。这体现了不同国家在技术水平、品牌溢价和产品定位上的差异。
出口表现:中国力量走向全球
中国起重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出口表现令人瞩目,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涵盖起重机、移动式起重框架、跨运车及装有起重设备的工程车)的海外出货量增长12%,达到9.7万台,这是在经历了两年下降后,连续第三年实现增长。回顾历史,2020年的出口增长最为突出,增幅达232%。2025年的出口量达到了历史新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从出口价值来看,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出口额飙升至63亿美元。整体而言,出口额实现了显著的扩张。其中,2024年的出口增长率最为突出,达到34%。2025年的出口额创下新高,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增长势头。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起重设备的强大生产能力,也反映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升。
出口目的地分析
中国起重设备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覆盖了全球多个主要地区。
目的地 | 进口量(千台) | 份额(%) |
---|---|---|
俄罗斯 | 10 | - |
美国 | 7.7 | - |
墨西哥 | 6 | - |
2025年,俄罗斯(1万台)、美国(7700台)和墨西哥(6000台)是中国起重设备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合计占据总出口量的25%。印度尼西亚、印度、波兰、中国台湾、澳大利亚、越南、泰国、韩国、菲律宾和中国香港等紧随其后,合计占据了另外33%的份额。从2014年至2025年,波兰的出口量增长最为显著,年复合增长率为57.2%。这表明中国起重设备在这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出口价值方面,印度(5.07亿美元)、俄罗斯(4.67亿美元)和美国(3.75亿美元)是中国起重设备最大的出口市场,合计占总出口额的21%。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墨西哥、越南、泰国、韩国、菲律宾、波兰、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等紧随其后,合计占据了另外23%的份额。
目的地 | 出口价值(百万美元) | 份额(%) |
---|---|---|
印度 | 507 | - |
俄罗斯 | 467 | - |
美国 | 375 | - |
从2014年至2025年,波兰的出口价值增长最快,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6.2%。这反映了中国起重设备在国际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参与度。
出口类型分析
中国起重设备出口的产品结构丰富,其中非自走式起重设备占据主导地位。
产品类型 | 进口量(千台) | 份额(%) |
---|---|---|
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 | 51 | 52 |
固定式桥式起重机 | 9.6 | - |
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 | 9.5 | 9.7 |
2025年,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以5.1万台的出口量成为最大类别,占总出口量的52%,其出口量是第二大产品类型固定式桥式起重机(9600台)的五倍。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以9500台的出口量位居第三,占9.7%。从2014年至2025年,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0.8%,固定式桥式起重机为18.5%,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为5.0%。这表明中国在这些通用型和高性价比的起重设备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出口价值方面,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以30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最大类别,占总出口额的47%。带轮胎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以11亿美元位居第二,占17%。非轮胎式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则占15%。
产品类型 | 出口价值(百万美元) | 份额(%) |
---|---|---|
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 | 3000 | 47 |
带轮胎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 | 1100 | 17 |
非轮胎式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 | - | 15 |
从2014年至2025年,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出口价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3%。带轮胎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为18.4%,非轮胎式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为10.6%。这反映了中国在满足全球多样化需求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大型、定制化和专业化设备领域。
出口价格竞争力分析
2025年,中国起重设备的平均出口价格为6.5万美元/台,较前一年上涨了12%。然而,从整体趋势来看,出口价格呈现出急剧下降。2022年的平均出口价格增幅最为显著,达到106%。出口价格的历史峰值出现在2014年,为23.7万美元/台;但从2015年至2025年,出口价格未能恢复此前的强劲势头。这可能与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中国企业致力于提升产品性价比有关。
不同产品类型之间的出口价格差异显著。搬运车、龙门和桥式起重机的价格最高,为31.2万美元/台,而非自走式起重设备(起重机除外)的平均出口价格最低,为1600美元/台。从2014年至2025年,带轮胎自走式起重机(起重框架除外)的平均价格增长最为显著,达到2.9%。
不同出口目的地之间的平均价格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主要出口目的地中,出口到中国香港的平均价格最高,为11.1万美元/台,而出口到波兰的平均价格最低,为2.1万美元/台。从2014年至2025年,对波兰的供应价格增长最为显著,达到12.1%,而对其他主要目的地的价格则有所下降。这可能反映了不同市场对产品技术要求、品牌认可度和当地经济水平的差异。
结语
综合来看,中国起重设备市场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阶段。虽然面临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结构调整的挑战,但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以及日益完善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国起重设备行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及国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中国起重设备企业有望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密切关注起重设备市场的这些动态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在重型机械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能为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宝贵的市场洞察,从而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场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迈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