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子横扫美国,谷歌ChatGPT都急了!
最近,一款名叫Focus Friend的手机应用在异国他乡的美国市场,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它的势头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款应用在短短时间内,就冲上了美国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总榜榜首,甚至一度超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Grok、谷歌和ChatGPT这些巨头应用,成为了那段时间最受关注的焦点。即便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Focus Friend依然稳稳地占据着iOS端下载榜的前三甲,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Focus Friend的功能,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它就是帮助用户保持专注。在用户设定的专注时段内,它会巧妙地阻止你分心去玩手机。这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另一款多年前就已经大名鼎鼎的“老牌经典”应用——Forest。遥想当年,Forest在2014年横空出世,它以一种极富创意和诗意的方式——“种树”,来帮助人们实现专注。十年来,这款应用在全球积累了上千万次的安装量,月活跃用户最高时曾达到1800万,几乎成为了很多人心中“专注类App”的代名词。然而,如今的Focus Friend,在继承了Forest专注核心功能的同时,又用一种更加新颖、更加有趣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专注”这件听起来有点枯燥的事情。
一颗爱编织的豆子,吸引无数人帮它装饰房间
回溯Forest的成功之路,其最核心的驱动力,无疑来自于“种树”带来的那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用户在App内设定好专注时间,只要在这段时间内不碰手机,屏幕上那棵小小的树苗就会茁壮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果能长期坚持,你甚至可以亲手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专注森林”,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很多用户坚持下去的动力。反之,如果中途分心打开了其他应用,那可怜的树苗就会瞬间枯萎,功亏一篑。Forest后来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了应用内的主要付费点。一方面,它不断推出各种新奇、美观的树木种类,让用户的森林更加赏心悦目;另一方面,Forest还与专业的植树组织“Trees for the Future”携手合作,支持用户在遥远的肯尼亚,亲手种下真实的树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成就感,更赋予了专注行为一份沉甸甸的社会意义。不少忠实用户甚至自发地研究、分享各种“种树搭配教程”,乐此不疲。为了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Forest还推出了邀请好友、组建“自习室”相互督促的功能,让专注不再是孤独的战斗。
新媒网跨境获悉,根据点点数据抓取到的历史月流水显示,Forest的iOS端自2021年以来,全球月流水最高曾达到约40万美元。考虑到Forest早在2014年就已上线,并在2016年至2018年间多次荣获“最佳应用”、“编辑推荐”等殊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能够抓取到数据的时间点之前,它的表现应该更为出色。我印象中,当时市面上这类专注软件,通常会有一个“白名单”功能,允许用户在专注期内,有限度地使用一些必要的应用程序。但Forest最初几乎采取了“一刀切”的强硬策略:只要打开其他应用,你精心呵护的树就会“死亡”。虽然它后续也推出了类似的白名单设置,但操作过程相对繁琐,不少用户因此感到压力倍增,最终选择转向了其他更为“温和”的同类应用。值得一提的是,Forest是由中国台湾的一支团队Seekrtech精心打造的。后续,Seekrtech也尝试推出了以督促睡眠和待办事项(to do list)功能为主的应用,它们在功能设计和整体画风上与Forest颇为相似,但遗憾的是,它们并未能复制Forest的辉煌成就。
时间来到2025年,近日在榜单上异军突起的Focus Friend,上线至今还不到一个月。它由美国知名的网络红人Hank Green,携手游戏公司B-Tech Consulting Group LLC共同打造。这款App的定位非常独特:它是一个对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友好的注意力管理伙伴。说Hank Green是“网红”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他更像是一位互联网的“元老级”玩家,身份标签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根据外媒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Hank Green和他的哥哥John Green早在2007年就凭借YouTube节目出道,他们创建了Vlogbrothers、Crash Course和SciShow等一系列频道,以高质量的知识科普内容为主,吸引了大量拥趸。此后,他又将事业版图拓展到播客、TikTok以及音乐创作等多个领域。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企业家,出版过多部畅销小说,其首部作品《An Absolutely Remarkable Thing》在2018年出版后,便迅速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他还创办了VidCon(全球视频创作者大会)、Complexly(一家专注于制作教育内容的媒体公司)以及DFTBA Records(最初是一家唱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一家电子商品公司)。2023年5月,Hank Green被诊断出癌症后,他又将这段经历转化为了创作素材,开启了以抗癌为主题的单口喜剧事业,并最终制作成流媒体节目发布。在长期的互联网深耕中,Hank Green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他的粉丝们甚至拥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和标志——“Nerdfighters”。目前,Hank Green在YouTube和TikTok上的个人频道粉丝量分别高达250万和730万,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粉丝量也都在百万级别。他的一言一行,都具备强大的号召力。
同样是帮助用户专注于手机,但Focus Friend的设定显然要有趣得多,也更具人情味。App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一颗豆子”的温馨故事,自然而然地介绍了它的功能和规则,而这颗豆子的名字,则完全由用户自己决定。这颗被赋予了人格化设定的豆子,据故事描述,是被一道“宇宙能量激光”意外击中,然后从用户的碗里“掉”进了手机中。这颗豆子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它喜欢编织。它织出来的袜子、围巾等手工艺品,可以用来兑换它房间里的各种精美装饰品。然而,一旦用户在专注过程中分心使用了手机,就会立刻分散豆子的注意力,让它的编织工作功亏一篑。此时,屏幕上的豆子会表现出明显的失落情绪,但它并不会责怪用户,反而会用一句暖心的话来安慰你:“没关系,我们试过了。”
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Focus Friend和Forest一样,都巧妙地运用了游戏化和“成就收集”的设计思路。虽然Focus Friend缺乏Forest那样详细的专注记录功能,但它通过活泼可爱的豆子形象和富有情感的对话,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陪伴感。当你专注于自己的任务时,那颗小豆子也在屏幕的另一端同步忙碌着。而且,从故事设计上来看,Focus Friend与Forest有着本质的区别:在Forest中,用户是为了自己积累和打造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而在Focus Friend的故事里,你的专注是为了不打扰那颗可爱的小豆子编织,是为了帮助它兑换更多的家具,把它的房间装饰得更加温馨舒适。家具的精致程度,也与你的专注时长息息相关。你看,同样的功能逻辑,但Focus Friend却通过一个充满温情和想象力的背景故事,巧妙地将用户的心理从被动接受“督促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帮助者”。这种心理上的转变,无疑大大减轻了用户的压力,让专注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
在商业化方面,目前Focus Friend除了部分解锁豆子形象需要付费外,新媒网跨境暂时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付费点。更令人惊喜的是,Hank Green本人曾在TikTok上公开回应相关问题时明确表示,这款App无需额外付费,并且没有任何广告。在如今这个广告无孔不入的时代,这无疑为用户带来了非常纯粹的使用体验。
得益于Hank Green庞大的粉丝基础和这款App拟人化的产品设计,Focus Friend在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市场投放的情况下,上线初期就获得了上万的下载量,一时间在总榜上甚至超越了谷歌,表现令人惊叹。看到这一喜人成绩,作为主创之一的Hank本人也激动不已,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布了三条相关动态,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根据AppBrain的数据显示,目前Focus Friend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苹果App Store效率类应用下载排行榜中,成功跻身前五名,影响力可见一斑。
更多产品等待出海,沉浸式模拟飞行和“AI暴君”
或许,Focus Friend还不能算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巨子”,但它在海外市场的迅速走红,足以说明这类产品切中了当下社会一个足够广泛、足够深层的需求——那就是人们对于专注力提升的渴望。而在我们国内市场的专注赛道上,今年也悄然出现了一些同样充满创意和趣味的产品,它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专注的更多可能性。
今年1月,一款名为“Focus Flight专注飞机”的应用正式上线。据其官方账号分享,这款App的开发者本人是一位狂热的飞行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他深知分心和拖延带来的苦恼,更了解ADHD患者可能出现的“过度专注”(Hyperfocus)现象,即对感兴趣的任务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为了更好地驾驭和利用这种高效时刻,他便亲手开发了这款App。
前面提到的Focus Friend和Forest,它们在游戏化和陪伴设置上各有侧重,但都或多或少采取了“锁机”这种相对强硬的设计。与它们不同,“专注飞机”这款App,则是通过营造一种充满仪式感和沉浸感的场景,来实现专注功能,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专注状态。
它的仪式感,主要体现在独特的“登机”环节。用户登入App后,需要先选择一个“始发机场”。接着,App会根据用户设定的专注时长,智能地提供一个飞行时长相近的“目的地”。选定之后,进入“值机”环节,App会引导用户选择本次专注的任务场景,并通过模拟真实“指划屏幕”的操作,让整个值机体验更加贴近现实,仿佛真的在办理登机手续。当用户正式进入专注时段后,App会自动开启飞行模式,界面上会呈现出逼真的实时飞行地图,将你的专注时长,可视化地转化为飞行进度,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飞”了多远。同时,App还提供了机舱、雨点、海浪等多种白噪音,帮助用户营造一个安静、放松的专注环境。当然,在专注期间,用户也可以选择关闭飞行模式,使用其他App,自由度相对更高。但这也就意味着,专注效果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用户自身的自觉和自律。专注时间结束后,App还会贴心地为用户提供“机票纪念”、“飞行历史”以及“趋势分析”等功能,真正实现了全流程的场景化体验,让每一次专注都像一次独特的旅程。
目前,“专注飞机”提供了三种订阅方案,主要包括无限飞行、舷窗视角、数据分析、待机显示以及小组件等权益,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款App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App Store上线,但从目前的用户情况来看,其主要用户群体仍集中在中国。虽然在商业化表现上,它暂时显得有些平平,据点点数据显示,其月流水尚未突破5000美元,但其创新性的交互设计和场景化思考,无疑为专注类App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这类App除了从功能设计上增强用户执行任务时的沉浸感,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很多时候,完成任务最艰难的环节往往不是执行本身,而是“启动”。这种“启动障碍”的背后,除了长期的拖延习惯,还有对任务的茫然无绪,不知道该从何开始。而我最近发现的一款非常有趣的App——“暴君模式”,恰巧就精准地聚焦并解决了这一核心问题。
简而言之,这款App就是通过一个富有“个性”的“AI暴君”,强制用户立刻开始具体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设定一个时间段。当用户输入任务后,AI会根据著名的“四象限法则”(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等)自动判定任务的优先级,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手动调整。接着,App会根据任务生成一份简要的“启动建议”,帮助用户明确第一步该做什么。此外,用户还可以自行选择需要“上锁”的应用,以避免在任务过程中分心。当用户点击“开始行动”后,App设计了两个层级的界面。第一个层级是“行动界面”,它非常简洁,只会显示任务的名称。在这个界面下,用户的“心值”(可以理解为你的“拖延额度”或“心理能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损耗。只有点击“进入行动”,进入到第二个层级的“执行界面”,才算真正开始任务,此时“心值”的消耗也会停止。
进入第二个层级的“执行界面”后,App会首先显示用户完成任务后的“理想情况”,也就是“最佳结果显化”。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在第一时间激励用户,驱动他们立刻行动。而当你真正开始执行任务后,界面则会切换为简短的激励语,并提供一个非常实用的“灵感笔记”功能。这个功能支持用户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任何随想、灵感自动与当前任务关联起来,长期积累下来,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在哪类情况下最容易爆发灵感,从而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如果用户在执行任务的中途,不小心退回了第一个层级的“行动界面”,那么“心值”将再次开始损耗。可以说,在这个App里,它巧妙地结合了“打一棒子,给一颗糖”的正反向激励机制。
而我认为这款App最有趣的点,在于其独特的“惩罚机制”,它巧妙地融合了用户自我反思和社交属性,试图在自我驱动和外界监督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在最初的设定中,如果用户任务失败,就需要写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和体会,然后生成一个链接,发送给两位好友“签名”确认,才能继续使用App。这听起来有点像小时候被罚写检查,但又带着一丝现代的社交趣味。不过,在后续的更新中,这个机制变得更加人性化:系统会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用户进行深度反思,并将反思内容自动分享在App内部的社区里,避免了对外求助的尴尬。用户完成深呼吸后,可以恢复部分“心值”,然后返回任务界面,直到任务完成,才能解锁其他被限制的应用。此外,App内还设计了朋友间互相点赞的功能,通过点赞也可以获得“心值”,这种小小的社交互动,也为专注过程增添了一份乐趣和鼓励。不同于上述其他App直接展示倒计时,暴君模式选择在任务结束后再呈现具体的时长,这种设计有利于减轻用户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更容易地进入到那种忘我的“心流模式”。
据公开信息显示,“暴君模式”的开发者应该是一位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独立开发者。这款App目前仍处于积极的开发阶段,他正在广泛收集用户反馈,不断迭代产品,预计在今年9月前后正式上线。开发者本人也曾坦言,他同样深受拖延症困扰,导致大量时间被浪费。在尝试了市面上各种工具都效果不佳后,他便想到了用这种“简单粗暴”的“AI暴君”辅助自己,迫使自己立刻行动起来,减少内耗。
值得期待的是,“暴君模式”的开发者明确表示,第一版产品就要面向全球市场,目标是“出海”。从“专注飞行”初始英文版和目前的上线情况来看,它们同样定位全球市场。虽然“暴君模式”的开发者没有Hank Green那样强大的个人流量,但新媒网跨境同样期待这两款充满创新精神的“出海”新产品,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从十年前Forest凭借其独特的游戏化设计、强制“锁机”功能以及不断拓展的社交属性,一举实现千万下载量和高月活跃用户,到最近Focus Friend依靠知名创作者的强大背书和充满温情的“陪伴感”迅速登顶,我们会发现,尽管它们在产品设计上看似大相径庭,但它们都精准地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共同的痛点,那就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注意力焦虑”。这种焦虑的本质,往往是人们对自身“不够自律”的不满意,以及想法难以付诸实际行动而带来的空虚感和挫败感。而专注类App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们能将我们平时觉得抽象、难以捉摸的“自律”,变成一种可视化的、可量化的具体体验。
这些专注类应用,作为效率工具这个大类下的一个细分赛道,在今年涌现出了如此多有趣且富有创意的产品,新媒网跨境认为,这预示着未来这个领域或许还将迸发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无限可能。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