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句营销!英国这品牌靠「乌龙」狂揽5.5亿播放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品牌想要脱颖而出,光靠传统打法可不行。得有点“出其不意”,甚至带着那么点“厚颜无耻”的幽默感,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这不,新媒网跨境近期就发现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它巧妙地利用幽默与智慧,让品牌故事传遍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日常话题。
这个品牌,就是来自英国的知名眼镜零售商——Specsavers。
品牌故事:从岛屿到国民级幽默大师
Specsavers的传奇始于1984年,创始人Doug和Mary Perkins夫妇在英国根西岛上,怀揣着一个简单而又宏大的愿景:让每个人都能戴上时尚又经济实惠的眼镜,同时享受到专业的视力护理。他们深知,眼镜不仅仅是矫正视力的工具,更是生活品质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然而,真正让Specsavers家喻户晓的,是他们那句标志性的广告语——“Should’ve gone to Specsavers”(早知道就去Specsavers了)。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已经深深融入了英国人的日常文化,成为了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乌龙事件”时,会心一笑的经典梗。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粗心的快递小哥,把救护车误认为是自己的送货车,结果闹出大笑话;或者,一块本应引人注目的广告牌,却被工人不小心挂反了;再或者,你在街头看到有人把手机当成遥控器使劲按,这些荒诞又熟悉的画面,都指向一个潜在的原因——“视力可能不太好,是不是该去Specsavers看看了?”
Specsavers正是凭借这种充满自嘲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幽默感,将品牌的关键信息巧妙地植入人心。他们不只是卖眼镜,更像是一位洞察生活百态的“幽默大师”,用一个个让人捧腹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视力健康。
从数据来看,Specsavers在社交媒体上的投入也获得了巨大回报。截至2024年,他们仅在TikTok上就投放了超过100条视频广告,累计播放量高达5.5亿次。这些付费广告的创意,往往直击用户痛点,以号召大家进行眼部检查和线下门店体验为主,但其表达方式却又让人觉得理所当然,毫不生硬。
接下来,我们将从Specsavers的社交媒体付费广告和免费内容策略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他们的营销奥秘,看看这个品牌是如何玩转社媒流量,构建起强大的品牌认同感的。
社媒布局:用幽默与洞察连接用户
Specsavers在社交媒体上的策略,无疑是其经典广告风格的延续与创新。
TikTok:短视频里的幽默智慧
在TikTok这个短视频主战场,Specsavers继续发挥其幽默、轻松的创作优势,让“Should've gone to Specsavers”这句口号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生。他们的视频内容往往围绕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视力问题展开,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品牌信息。
比如,Specsavers的官方TikTok账号(拥有超过16万粉丝)发布过一个关于“散光对夜行影响”的视频。这个视频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清晰地展现了正常视力和散光影响下的夜间视野差异。这种一目了然的呈现方式,立刻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尤其是与交通安全相关的话题,更是自带关注度。它内容针对性强,迅速吸引了目标受众,用极简的表达直击用户痛点,让人在短时间内记住品牌。
Specsavers的创意表达,不仅仅停留在视频里。还记得那场在英国爱丁堡Castle Street上演的“车祸”吗?一辆印有Specsavers标志的货车,车尾竟然“卡”在了伸缩柱上,旁边还立着一块醒目的警告牌,似乎在解释这场“意外”的原因。这个看似荒诞的街头艺术,实则是Specsavers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洞察。它巧妙地利用了品牌多年积累的知名度,以及这起“事故”的离奇感,无论是品牌的老朋友,还是第一次看到的路人,都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这场充满悬念的讨论中。这场“无厘头”的“车祸”,最终成功地提醒了人们关注视力健康的重要性,将品牌的理念根植于大众心中。
Specsavers的营销哲学在于:广告语可以一脉相承,但创意必须推陈出新。他们通过不断变化的创意表达,让品牌始终保持活力与新鲜感,持续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
比如,在今年的情人节,Specsavers又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倡导人们在爱情中暂时“摘下眼镜”,因为或许在“看不清”的朦胧中,爱情的美好反而更能被感受。当然,这背后是他们巧妙地推广隐形眼镜,呼吁大家“别让眼镜挡住你的视线,试试隐形眼镜,享受自由之美”。这种逆向思维,既制造了话题,又精准地达到了推广目的。
Facebook:深度内容与互动体验
在Facebook上,Specsavers(拥有36万粉丝)则更多地发布长视频创意内容和精美图片。他们深知,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内容生态。
例如,他们曾巧妙借用英格兰1966年世界杯夺冠的经典口号“It‘s coming home”,将足球文化融入品牌宣传,让品牌形象更加亲民,也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
此外,Specsavers还非常擅长通过互动性极强的广告策略来吸引用户,比如发布一张图片,配上“Time to test your eyes. can you spot the mistake below?”(是时候检测你的视力了,你能找出下面的错误吗?)这样的文案。这种带有挑战性和游戏感的互动,成功扩大了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效果,让用户在参与中加深对品牌的印象。
营销智慧:品牌如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新媒网跨境认为,Specsavers的成功,绝非偶然。其社交媒体策略表面上是幽默和创意的巧妙结合,但深入挖掘,我们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营销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简单的吸引眼球,更是对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深度理解与实践。
1. 消费者心理的深度把握:让品牌融入日常
Specsavers的幽默广告,并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他们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让品牌信息无缝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次让人会心一笑的“乌龙”,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视力问题不可忽视”的观念。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看不清”的瞬间,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Specsavers。这种策略让品牌从单纯的广告传播者,变成了消费者日常思维的一部分,构建起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连接。
2. 逆向思维的运用:将“错误”化为记忆点
在众多品牌都力求完美无瑕、避免任何负面印象时,Specsavers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犯错”。他们通过故意设计的“错误”场景,如挂反的广告牌、开错的货车,反而制造了极强的记忆点。这种逆向思维不仅打破了传统广告的沉闷,也让品牌形象更加鲜活、真实、易于记忆。这些“错误”并没有损害品牌的专业性,反而让消费者觉得品牌更接地气、更有趣。这启示我们,在市场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有时打破常规、剑走偏锋的玩法,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品牌记忆效应。
3. 多维度情感连接:从娱乐到深层关怀
幽默是Specsavers引发共鸣的第一步,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展示品牌的社会责任和对社区的关怀,进一步深化了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这种多维度的情感策略,让Specsavers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性的存在,更是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感的社会参与者。通过这种情感深度的构建,品牌不仅赢得了用户的欢声笑语,更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忠诚。这提醒我们,品牌在追求娱乐性和吸引力的同时,也必须注重长远的情感建设,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真心。
4. 用户共创的力量:让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合伙人
Specsavers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也得益于他们对用户生成内容的重视。他们不仅鼓励用户参与话题讨论,甚至将这些内容整合到品牌传播中。这种共创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品牌内容,也让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归属感。通过这种方式,品牌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者,而是用户故事的承载者和放大者。这种强大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是增强用户对品牌忠诚度的关键。
Specsavers的案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注意力日益分散,品牌要做的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些短暂的注意力中,深度触达消费者的心智。若想在嘈杂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品牌必须以深度的情感连接、多元的创意表达,以及用户共创的开放心态,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Specsavers的这些广告创意,着实让人拍案叫绝,直呼“骚操作”!每一个有意思的背后,都是品牌一次精准的话题传播和热度引爆。
TikTok付费广告:细节之处见真章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Specsavers在TikTok上的最新付费广告投放素材,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短视频中施展魔力的。
素材一:生活乌龙的艺术
这条广告获得了高达3120万次的播放。
广告标题文案:“PSA: Make sure you check whose car it is before you get in 👀”(温馨提示:上车前务必确认这是谁的车哦 👀)
视频前三秒引导文案:“POV: when you get in the wrong car”(第一视角:当你上错了车)
这支视频堪称Specsavers品牌创意的典型范例。它不仅仅是一个广告,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微电影,以幽默而不失温暖的方式,将品牌的核心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可能不经意间发生的小插曲。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构成了视频的独特魅力。短短的几十秒,每一帧的叙述都像一颗精心雕琢的珠宝,闪耀着智慧与幽默的光芒。最引人深思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一不小心错过了某个小细节而闹出点小差错。而正是这种小错漏,反而让我们会心一笑,更深切地认同品牌所传递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眼镜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如何发现生活中美好和幽默的故事。
素材二:健康警示的幽默表达
这条广告获得了2150万次的播放。
广告标题文案:“An OCT scan helped confirm 12-year-old Bella-Rose’s condition after her father became worried about her symptoms”(12岁英国女孩贝拉-罗斯的父亲担心她的症状,OCT扫描帮助确认了她的情况)
你或许以为去Specsavers不过是为了配一副眼镜,但不知不觉间,它却可能成为你与健康深度对话的起点。这个广告创意不仅展现了一个英国小女孩的勇敢,还巧妙地告诉我们:别小看那副眼镜,它可能帮你发现生活中的“大惊喜”。广告中的英国女孩贝拉,最初只是因为头痛前往Specsavers配眼镜,然而在进行眼科检查时,医生却通过OCT扫描,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她脑部存在一个巨大肿瘤。幽默的是,这个广告用一种几乎反转的方式提醒我们:以为自己只是视力不佳?呵呵,可能还有更多你没发现的“大事”呢。Specsavers通过这个创意,一语双关地告诉观众:要么去Specsavers做个全面的眼部检查,要么你就可能错过一些相当重要的“健康提示”。它不仅让人会心一笑,还引人深思:谁知道呢?你的下一次检查,或许就会像贝拉一样,发现生活中那些隐藏的“惊喜”。这正是广告的奇妙之处,用幽默的糖衣包裹住健康的警示,让人们在笑声中记住:检查,不只是为了看得清楚,更是为了看得明白。
Specsavers这个品牌,真是把广告玩出了花样。他们不仅让“Should’ve gone to Specsavers”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金句,还通过各种妙趣横生的广告场景,牢牢抓住了我们的笑点。无论是上错车的英国小女孩,还是被粘错地方的广告牌,Specsavers总是能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一件事:看东西要清楚,选择眼镜更要选对地方。
这个案例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广告也可以这么好玩!Specsavers通过这些独具一格的广告,不仅让品牌深入人心,更充分证明了好的营销策略,一定是能够深入消费者心坎的。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