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用户被“逼”学语言!多邻国猫头鹰这样霸榜社交媒体!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个语言学习软件,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玩出花来,甚至让自己的吉祥物火遍全网的。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想要让品牌脱颖而出,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内容更新迭代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品牌账号不免陷入同质化的泥沼。
话说多邻国(Duolingo)这家公司,在社交媒体运营上曾经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在Zaria接手之前,它的官方账号和大多数品牌一样,内容比较常规,和当下流行的社交生态总感觉有点“搭不上边”。到了2021年9月,短视频平台TikTok宣布全球月活跃用户突破10亿大关,这个数字可把人吓了一跳!当时Zaria就敏锐地意识到,TikTok不光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更是一个隐形的竞争对手——用户花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时间越多,自然就挤占了学习语言的时间。
面对这样的局面,她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决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过来利用短视频平台,把用户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多邻国。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她一眼就相中了那个绿油油的猫头鹰——Duolingo的吉祥物Duo(咱们中文圈通常叫它“多儿”)。就是通过这个形象,多邻国找到了一个与平台趋势自然结合的完美载体,开启了一场精彩的社交媒体逆袭之路。
1. 打造“人格化趋势内容”:拒绝硬蹭,强化品牌调性
多邻国团队在深度研究了TikTok等短视频平台的“创意复用”生态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内容哲学,那就是:“跟趋势,但绝不盲从”。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需要真本事。
首先在趋势适配层面,当平台上出现新的热门音频、挑战玩法时,他们总是能快速跟进。但和许多品牌只是简单复制模仿不同,多邻国的核心操作是“为趋势赋予品牌专属解读”。他们会把多邻国标志性的“贱萌搞怪”风格,巧妙地融入到这些热门内容中。这样一来,用户看到的就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跟风者”,而是一个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潮流玩家”。Duo每次的出场,都能让人感受到那股子与众不同的“多邻国味儿”,避免了沦为纯粹的趋势“复刻者”。
其次在原创内容层面,他们也从不缺乏创意。团队主动产出大量调皮、“无厘头”又贴近用户生活的原创内容。比如,他们会模拟“用户拖延学习,被Duo灵魂催更”的生动场景,把Duo塑造成一个“追热点、有脾气”的网红形象。这个活灵活现、甚至有点“霸道”的“学习监督员”,一下子就让Duo这个IP变得深入人心,极大地加深了用户对品牌的记忆点。这种把品牌吉祥物赋予鲜明个性、融入用户生活场景的做法,不得不说,是一步高招。
2. 激活评论区价值:是灵感库,也是用户唤醒触点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多邻国Zaria团队在短视频运营上有一个非常独到的洞察:他们发现,绝大部分用户在观看视频后,都会习惯性地浏览评论区,寻找更多的互动乐趣。基于这一点,多邻国并没有把评论区仅仅当作一个简单的“留言区”,而是将其定位为“核心运营阵地”。这波操作,简直是把用户互动玩明白了!
评论区首先扮演着灵感挖掘的功能。Zaria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论区就是你的brief。人们会说一些东西,你就顺着他们说的做。如果他们告诉你他们想看到什么,你就给他们什么,就是这么简单。”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并坚持下来的品牌却不多。多邻国团队可真是把这句话奉为圭臬,他们的许多创意都直接来源于用户的“脑洞”和“吐槽”。
举几个例子:
- 由于“Duolingo”和一位名叫杜阿·利帕(Dua Lipa)的外国歌手发音有些相似,一些用户会长期混淆。团队就顺势而为,推出了“Duo迷恋杜阿·利帕”的系列内容,让这个小小的“误会”变成了有趣的品牌梗。
- 多邻国的总法律顾问史蒂夫(Steve)因为经常参与内容的合规审核,被用户亲切地称为“法律史蒂夫”(Legal Steve)。团队马上抓住这个点,创作了“Duo与法律史蒂夫的趣味博弈”系列,不仅强化了品牌的幽默感,也让幕后工作人员有了“出镜”的机会,显得品牌更加真实可爱。
- 就连2024年多邻国在超级碗(Super Bowl)期间那个只有5秒钟、有点“无厘头”的“屁股广告”,其灵感也直接源自用户的吐槽——有人说Duo的形象就像“头长在屁股上”。你看,这些金点子,不都是从用户那里来的吗?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快速的转化能力,是品牌得以鲜活的秘诀。
评论区除了是“灵感库”,还承担着用户唤醒的功能。多邻国团队把评论区视为一个“非官方版的多邻国提醒”。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官方视频下高频互动,回复用户评论,还主动出击,跑到其他账号的评论区“刷存在感”。当用户看到Duo的评论时,往往会突然意识到:“哦,我今天好像还没做多邻国呢!” 这种操作不仅巧妙地唤醒了用户的学习需求,还引导他们点击进入多邻国账号主页,从而实现了“流量-转化”的初步衔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提醒方式,远比生硬的广告更容易让人接受。
无论灵感来源于评论区,还是对热点趋势的捕捉,多邻国团队始终坚持着一个核心策略:“趋势内容品牌化”。他们将多邻国古灵精怪的个性,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热点趋势中。他们借助趋势所营造的文化认同感,让Duo与热点深度绑定。这样一来,用户在看到内容后,记住的不是“多邻国蹭了某个热点”,而是“那个会玩梗的猫头鹰,就是多邻国!” 这种心智占领,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举个例子,2022年一家外国奢侈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秋冬大秀,其夸张的设计风格当时引发了全网热议。多邻国团队迅速抓住这个机会,制作了一支Duo穿着巴黎世家服饰走秀的短视频。视频中Duo的搞怪演绎,与秀场本身的荒诞感高度契合,既借势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又进一步强化了“Duo=搞怪、疯批个性”的品牌标签。这波操作,既追了热点,又成功地把品牌个性刻在了用户心上。
3. 以“情景喜剧式”叙事建立品牌世界观
多邻国并没有止步于“单条爆款”的逻辑,他们更有野心。通过深入挖掘IP形象,精心串联起一条条剧情线,他们把自己的社交账号打造成了一部拥有“完整故事线的情景喜剧”。新媒网跨境认为,这种叙事模式让品牌突破了“工具属性”的限制,具备了更强的人格化特征。用户不再是“看一条算一条”,而是像追剧一样,持续关注Duo和它的“家族”故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粘性,让用户成为忠实的“剧迷”。
这个“情景喜剧式”叙事模式的强大之处,在2025年7月多邻国与国内一家知名咖啡品牌瑞幸的合作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用“我们结婚啦”这样的短剧形式,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视频中,Duo以“新娘”的身份与瑞幸的IP进行互动,剧情轻松幽默,让人感到新鲜又惊喜。更重要的是,它延续了Duo一贯的调皮人设,丝毫不让人觉得违和,反而悄悄地丰富了它的故事感。这种有血有肉的合作方式,远比单纯的logo联名更能打动人心。
即便中外的社交媒体环境存在诸多差异,但用户对短视频的核心需求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大家都喜欢那些“短小精悍,但极具趣味”的内容。而多邻国这种“情景喜剧式”的叙事方式,恰好完美契合了这一需求,让用户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与品牌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链接。
(1) IP 形象具象化:从“平面logo”到“鲜活角色”
多邻国团队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让Duo“活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让Duo只是一个平面的logo,而是采用了“真人穿玩偶服”的形式,在办公室里拍摄各种互动视频。这种做法成本不高,但灵活性极强,很快就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Duo鲜明的个性:爱催更、爱搞怪、甚至会“闹脾气”的“学习监督者”形象,就这样深入人心。
让IP形象真人化“出镜”还有两个关键优势:
- 规避真人出镜的风险: 团队无需担心演员更换导致的用户认知断裂,确保了IP形象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 强化品牌联想: 通过高频曝光,那个绿色的猫头鹰Duo,成为了多邻国的独特“视觉符号”。用户只要看到类似的形象,就能迅速联想到多邻国,这种心智占领效果非常显著。
这类情景化的内容还能与各种热点自然结合。比如前面提到的“杜阿·利帕梗”,就被融入到“Duo在办公室思念杜阿·利帕”的剧情中,让故事线与热点相互加成,而不是生硬的堆叠。
除了核心IP——Duo之外,多邻国团队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多邻国家族”角色矩阵,进一步丰富了品牌的宏大世界观:
- 家族中的女孩莉莉(Lily),被称为“拽姐”,她常常以一种轻蔑、慢拍鼓掌的姿态出现,代表了当下年轻一代的某种个性。她这种“不讨喜”的性格,反而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 奥斯卡(Oscar)则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的戏剧老师,他说话自带舞台腔调,讲解语言知识点时会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让人印象深刻。
- 扎里(Zari)作为家族里的“活力担当”,性格开朗外向,充满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扎里这个角色,正是以Zaria Parvez本人为原型创作的,这种将真实人物融入品牌IP的做法,让角色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角色性格各异,互动起来就像一家人,让多邻国的品牌世界观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在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在一些外国的视频平台YouTube上,团队甚至还为高人气的莉莉定制了一季9集的《和莉莉住在一起》(Living with Lily)系列短片,进一步展现其独特的个性魅力。这种对IP的精耕细作,才是品牌能够长盛不衰的秘诀。
(2) 跨界联动,遵守“故事线优先”原则
随着Duo形象的爆火,许多品牌都主动找上门来,寻求跨界合作。但多邻国团队始终坚持一个核心原则:“故事线优先”。他们认为,所有的合作都必须基于“多邻国家族”的既有设定,通过新增互动场景来丰富剧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品牌logo的简单拼接。这种对品牌故事完整性的坚持,确保了每一次合作都能深入人心。
举个例子,他们与一家外国清洁用品品牌Scrub Daddy的合作就非常精彩。团队设计了“Duo与Scrub Daddy海绵IP的跨品牌恋情”剧情——从初识、暧昧,到甚至“生下小海绵宝宝”(scrub baby),整个故事延续了多邻国一贯的搞怪特性,让合作内容充满了故事性,引发了用户的自发传播和讨论。这种富有创意的叙事性合作,远比简单的广告投放更具长尾效应。
多邻国还主动借势各种现象级的内容,展现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 在外媒Netflix平台热播剧《鱿鱼游戏》第二季上线时,团队立刻制作了“Duo参与剧中游戏”的恶搞视频,巧妙地蹭了一波热度。
- 在外国电影《芭比》上映期间,多邻国不仅在片头30秒的广告中亮相,甚至还将多邻国标志性的“叮”提示音植入到了电影场景中——尽管只是一闪而过,这种深度的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品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这种将品牌元素融入流行文化的做法,让品牌自然而然地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3) 复用+适配策略,兼顾效率与差异
在多平台运营上,多邻国社交团队采用了一种非常高效且兼顾差异化的“75%复用 + 25%适配”模式。这种模式在保证内容产出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所有平台内容“一刀切”的呆板局面。
- 对于TikTok和Instagram Reels这两个平台,由于它们的用户偏好和内容节奏非常接近,核心视频可以直接进行复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 而对于YouTube Shorts,团队则会进行特别的适配。因为YouTube的用户更偏好原生、轻松的表达方式,团队会刻意放慢剪辑节奏,增加更多日常化的场景,弱化营销感,让内容显得更加自然亲切。
同时,团队还根据成员的年龄层进行平台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
- 那些经验更丰富的千禧一代成员,主要负责Instagram的运营。他们凭借对平台早期文化和用户偏好的深刻理解,能够让内容更具“成熟感”和深度。
- 而Z世代的实习生们,则被安排负责YouTube Shorts。他们对新兴玩法和年轻语言的敏感度极高,能够为内容注入更多潮流元素,确保品牌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对于一些潜在的担忧,比如“新用户跟不上剧情线怎么办”,Zaria表现得非常洒脱,她并不在意。团队采取了一种“沉浸式接入”策略——他们不刻意简化内容,也不重复铺垫,而是相信“趣味性会驱动用户主动探索”。他们认为,新用户如果被某条内容吸引,自然会主动浏览历史视频,逐步理解角色设定和剧情,最终形成“从兴趣到认同”的转化。
多邻国团队始终清楚:用户上社交平台首先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学习。因此,他们不强制每条内容都绑定学习功能,而是通过搞怪、趣味的方式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这种策略让粉丝自发地回溯旧内容,主动感知多邻国的“语言学习属性”,从而实现了“先吸粉,再转化”的巧妙路径。这种以用户为中心,尊重用户使用习惯的理念,正是品牌成功的关键。
(4) 未来趋势判断:从“算法破解”到“慢热内容(Slow Burn)”
从2020年到2025年,社交媒体已经从一个“品牌可选渠道”迅速演变为“必争阵地”,这直接导致了内容的严重饱和。过去那种全员追热点的模式,正在逐渐失效。用户面对算法主导的高频信息轰炸,也开始产生“社交疲惫”。
Zaria敏锐地意识到,品牌需要从传播视角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破解算法、提升内容曝光”,这是一种以“传播”为核心的视角。而未来,品牌需要回归到以“创造文化意义、维系用户连接”为核心的“仪式视角”,通过长期的内容积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品牌社区。
新媒网跨境预测,“慢热内容”(Slow Burn)将成为未来社交媒体的新方向。这意味着品牌需要像一个“内容工作室”一样,精心打造系列化、故事化的内容。通过这种长期的叙事方式,来构建与用户的社区连接,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某一次的爆款内容。这种着眼于长期价值的策略,对于品牌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 团队管理:不做长期规划,主动制造“麻烦”
从Zaria单人运营,到发展成为一个超过4人的专业团队(包括社交媒体负责人、协调员及社交媒体经理),多邻国社交团队的管理始终围绕着两个核心点展开:“激发创意”和“快速响应”。
(1) 摒弃“先规划、后执行”的思路
Zaria很早就意识到,社交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反应速度”,而不是“规划的严密性”。因此,团队主动打破了“先规划、后执行”的传统模式,大幅简化了审批流程,赋予了团队成员充分的创意自主权。这种信任和授权,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
团队的日常运作以“敏捷响应”为核心,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 灵感实时流动: 团队成员可以在内部的沟通平台(如Slack)上随时分享热点趋势、创意想法和文案思路,确保所有人都能同步掌握平台动态,培养出敏锐的“网感”。
- 快速试错: 当灵感浮现时,成员可以直接动手拍摄制作,然后再进行集体评估。这种做法避免了创意在冗长的会议讨论中流失和消耗,让好点子能够迅速落地。
- 短期规划为主: 团队拒绝超过两周的内容安排,每周一仅仅确定一些“基础任务”(比如固定角色互动、常规话题回应),这既确保了内容产出的稳定性,又为应对突发热点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 “否决权”(veto权)机制: 如果出现具有高价值的热点内容,任何成员都可以提出暂停基础任务,优先制作热点内容。这种机制确保了团队不会遗漏任何关键的传播窗口,展现了极强的灵活性和执行力。
(2) 招聘与管理:偏爱“麻烦制造者”
Zaria在招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准则。她不优先考察传统的广告行业经验,反而更倾向于招聘那些被称为“麻烦制造者”(troublemakers)的人才。在她看来,这类人敢于挑战规则,具备独特的视角,并且对多邻国的使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她认为,这类人才更能打破思维定式,带来新鲜的血液和视角。
比如,拥有跨文化背景的成员,可以帮助团队规避国际内容中的文化禁忌;心理学专业的成员,则更擅长捕捉用户情绪,理解用户需求;多元的经历,能为团队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可能性。Zaria坚信:“经历越丰富,越容易找到新的突破点。” 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正是多邻国团队充满活力的源泉。
在团队管理上,Zaria强调“开放与关怀并重”:
- 机会共享: 她会主动将对外发声的机会交给团队成员。例如,当外部机构邀请撰写社交趋势报告时,她会推荐团队成员凯尔西(Kelsey)接手,而不是个人独占。这种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 压力管理: 针对社交媒体行业“高压、高负荷”的特点,她设定了明确的边界——比如,每天最多处理200条评论。这有效避免了成员陷入无止境的加班和工作压力,保护了团队的创造力和身心健康。
- 新人带教: 新人入职后,团队会配备带教老师,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减少独自承担复杂任务的压力。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被尊重和支持。
5. 总结:从“流量追逐”到“文化渗透”
多邻国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已经远远超越了对“流量”的单一追逐。Zaria认为,衡量一条视频是否成功,有两个维度:数据和文化。前者是量化的指标,比如团队将“100万播放量”设为爆款的门槛,同时通过调研追踪短视频平台带来的下载转化,用硬数据检验传播效果。这些都是衡量内容运营效果的重要参考。
但新媒网跨境认为,品牌成功的最终体现,却不仅仅是数据,而是“文化影响力”。也就是说,品牌是否能够真正进入大众的日常语境,成为社交讨论的一部分。这种“文化渗透”,让多邻国超越了“语言学习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了用户情感与社交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短期流量数据,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品牌价值与社区连接,更具持久性与竞争力。我们也相信,这正是多邻国能够成长为“现象级品牌”的重要逻辑,为我们所有的自媒体原创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duolingo-owl-rules-social-1b-user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