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机场大火!港口堵20天,运费飙升冲击全球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往往能瞬间打破原有的平静。2025年10月18日下午2时,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沙阿贾拉勒国际机场的货运区突发大火,熊熊烈焰吞噬了一切。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大量货物,更在全球航运和供应链领域投下了一道阴影,让本就波澜不断的全球贸易链条,再次面临严峻考验。
据当地业内人士透露,起火的货站堆放着数百吨货物,其中不乏孟加拉国赖以生存的服装原材料和各类电子设备。孟加拉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国,其成衣产业直接关系到400万从业者的生计,每年超过400亿美元的外销额,贡献了全国GDP的10%以上。尤其现在正值每年10月至12月的出货高峰期,全球消费者翘首以盼的圣诞和新年订单,都将通过这些通道运往世界各地。机场的这场大火,无疑给这个纺织巨人的核心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让无数海外订单的交付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新媒网跨境获悉,这场意外的冲击,让孟加拉国的供应链雪上加霜。要知道,在机场火灾发生前不到一个月,孟加拉国最重要的海上门户——吉大港,已经经历了一场关于港口收费的“风暴”。
吉大港的“风波”与“重负”
9月15日,吉大港港口突然宣布实施新的收费标准,这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孟加拉国航运代理商协会主席在一封公开信中指出,这次修订的费率,是在完全没有与行业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强行推行的,给整个航运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务压力。信中详细提到,当前港口收费标准与1986年相比,已经上涨了近四倍。更雪上加霜的是,从9月开始,私营码头的费率上涨了44%,泊位运营商的提价幅度更是高达35%,再加上高达20%的进口税,这些成本叠加在一起,让原本就利润微薄的航运企业不堪重负。
孟加拉国航运代理商协会发出警告,如果这样的高昂成本持续下去,将严重削弱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要知道,吉大港承担着全国9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量,是孟加拉国通向世界的经济大动脉。这次突如其来的费用争议,清晰地反映出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物流行业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不透明的收费机制面前,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连锁反应:船公司的无奈与冲突
面对吉大港港口暴涨的各项费用,国际船运公司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
法国的达飞轮船(CMA CGM)率先宣布,自10月26日起,将实施一项“应急成本回收附加费”。这项费用,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弥补吉大港港口近期大幅上涨的服务费用。然而,此举立刻引发了吉大港港务局(CPA)的强烈不满。吉大港港务局以“违规征收附加费”为由,对达飞轮船旗下七艘船舶取消了运营许可。面对港务局的强硬姿态,达飞轮船迅速调整策略,将这项费用重新定义为“码头操作费”,而非之前的“附加费”,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确保其船只能够正常进出港口。
与此同时,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也向其客户发出通知,自10月15日起,对进出孟加拉国的集装箱码头操作费进行调整,涉及金额从165美元到460美元不等。马士基解释说,这一调整是由于港务局上调收费,导致港口运营成本显著上升所致。
新媒网跨境认为,在全球贸易紧密相连的今天,任何一环的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些船公司的无奈之举,最终会将成本转嫁给货主,甚至最终消费者,进一步推高全球商品的物流成本,让本就紧张的全球供应链更加脆弱。
效率之殇:吉大港的“历史积弊”
吉大港的效率问题,其实并非新鲜事。早在2025年6月,这个重要的港口就曾一度陷入严重的拥堵和船只滞留困境。当时,港口的仓储场地被大量进口集装箱挤得水泄不通。尤其是在漫长的开斋节(Eid-ul-Adha)假期期间,由于劳动力减少和清关流程放缓,货物清关的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与平时每天平均1000个集装箱的提货量相比,假日期间的提货量一度骤降到不足250个集装箱。
这种严重的拥堵导致大量船舶,包括大型集装箱船,不得不花费异常漫长的时间来等待靠泊窗口,这严重打乱了原有的航行计划,给全球船期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一艘悬挂新加坡国旗的“Sinar Sorong”号货轮,原计划6月6日从新加坡抵达吉大港并靠泊,但由于港口拥堵,直到6月17日才得以成功靠泊,足足延误了10天。截至2025年8月,吉大港的正常等待时间在一到两天之间。然而,最新的消息显示,目前吉大港船舶的排队时间已经攀升至令人咋舌的20天左右。
试想,一艘满载货物的船舶在港口外等待20天,这意味着巨大的滞港费、燃料消耗、以及全球供应链上无数个环节的延误。对于依赖“准时制”生产和销售的全球企业来说,这样的延误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更可能导致订单取消,市场份额流失。这不仅是孟加拉国自身的问题,更是全球航运和物流体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全球影响:成本上升与运力变局
孟加拉国供应链的这些困境,正值全球航运市场面临新的变数。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大国,中国的交通运输部于2025年10月10日发布公告,决定自10月14日起,对美国相关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此举是为了对等回应美方针对中国海运、物流及造船业采取的某些措施。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上升的运营成本和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相关航运公司必然会采取一系列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的措施,这通常会引发所谓的“动态供给损失”。简单来说,就是船公司会根据市场变化和成本压力,主动调整运力部署,造成短期内运力供给的实际收缩。
这种供给收缩通常可能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 主动取消航次: 当某个航线的成本过高,或者货物量达不到预期,船公司可能会选择取消部分航次,以避免亏损或将运力调配到更有利可图的航线。这直接减少了市场上的可用舱位。
- 航线网络重组: 船公司可能会调整航线覆盖范围,例如跳过某些高成本或低效率的港口,或者整合多条航线,减少整体运营船舶数量。这意味着某些地区的货物可能需要更长的运输时间和更多的中转环节。
- 增加中转: 为了规避直接航线的高成本或港口拥堵,船公司可能会选择更多地通过第三方港口进行货物中转。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直接港口的压力,但也增加了物流的复杂性,延长了整体运输时间,并可能增加二次装卸的风险。
这些由航运公司主动进行的运营调整,尽管是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但在短期内,确实会导致全球航运运力供给的实际收缩。对于全球的进出口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运费、更长的交货期、以及更加不确定的物流环境。
从孟加拉国机场的突发火灾,到吉大港的收费风波,再到全球航运格局的变化,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2025年下半年全球供应链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每一个环节的细微波动,都可能传导至全球贸易的末梢,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和消费者的购买力。这些变化都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新媒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与深度分析。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bangladesh-fire-port-20day-jam-shipping-costs-rise.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