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无机盐市场:中国供应商主宰80%进口份额!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下,化学工业作为支撑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动态变化始终牵动着全球贸易的神经。特别是在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这一细分领域,由于其在农业、医药、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澳大利亚市场的供需变化和贸易格局,对于寻求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中国跨境从业者而言,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当前,我们正密切关注这一市场的最新动向。
对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市场的深度分析显示,该领域在近期呈现出消费量略有下降的趋势,但预计在未来十年将逐步回升。从2024年到2035年,预计其市场消费量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0.9%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达到1.2万吨;市场价值则有望以+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届时将达到4100万美元。此外,2024年澳大利亚本土生产量显著下降,导致对进口的依赖增加,其中中国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同期,出口量在经历了一段强劲增长后,于2024年也出现了显著下滑。
市场展望
受澳大利亚对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需求增长的驱动,预计该市场在未来十年将持续保持消费量的上升趋势。市场表现预计将延续当前模式,在2024年至2035年期间以预计+0.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扩张,预计到2035年末市场总量将达到1.2万吨。
从价值上看,预计该市场在2024年至2035年期间将以+1.2%的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35年末市场价值将达到4100万美元(按名义批发价格计算)。
消费情况
2024年,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消费量降至1.1万吨,较上一年下降了0.1%。这是在连续七年增长后,该消费量连续第五年下降。尽管如此,从2013年到2024年,总消费量仍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增长,整体趋势保持一致,仅在某些年份出现轻微波动。回顾此期间,消费量曾在2019年达到1.3万吨的峰值;然而,从2020年到2024年,消费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从市场营收来看,2024年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市场营收小幅下降至3600万美元,较上一年减少了3%。这一数字反映了生产商和进口商的总收入。在回顾期间,消费营收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市场营收曾在2016年达到4400万美元的最高点;然而,从2017年到2024年,消费营收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生产情况
2024年,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本土生产量显著下降至6900吨,较2023年萎缩了20.3%。回顾此期间,生产量总体呈现出温和的倒退趋势。最快的增长速度出现在2019年,当时生产量增长了37%,达到9600吨的峰值。从2020年到2024年,生产量的增长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价值上看,2024年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生产价值显著缩减至2200万美元(按出口价格估算)。总体而言,生产价值呈现出明显的削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2019年,增长了38%。生产价值曾在2016年达到3300万美元的峰值;然而,从2017年到2024年,生产价值未能恢复增长势头。
进口情况
2024年,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进口量达到4500吨,较2023年增长了8%。总体而言,从2013年到2024年,总进口量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在过去11年间,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6%。然而,在分析期间,趋势模式也显示出一些显著的波动。根据2024年的数据,进口量较2020年增长了38.1%。增长最快的时期是2018年,当时进口量比上一年增长了60%,达到4800吨的峰值。从2019年到2024年,进口量的增长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价值上看,2024年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进口额小幅增长至530万美元。总体而言,进口额持续呈现温和增长。增长最显著的时期是2021年,较上一年增长了81%。因此,进口额达到了540万美元的峰值。从2022年到2024年,进口额的增长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按国家/地区划分的进口情况
2024年,中国(3600吨)是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的主要供应国,占总进口量的80%。此外,从中国进口的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数量,比排名第二的供应国韩国(287吨)高出十倍以上。印度(237吨)在总进口量中排名第三,占5.3%。
从2013年到2024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8.9%。其他主要供应国的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如下:韩国(每年+57.2%)和印度(每年+37.6%)。
供应国 | 进口量(吨,2024年) | 占比(%) |
---|---|---|
中国 | 3600 | 80% |
韩国 | 287 | 6.4% |
印度 | 237 | 5.3% |
其他 | 376 | 8.3% |
总计 | 4500 | 100% |
从价值上看,2024年中国(300万美元)是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最大供应国,占总进口额的57%。排名第二的是韩国(59.6万美元),占总进口额的11%。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占7.2%。
从2013年到2024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年均增长率为+6.9%。其他主要供应国的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如下:韩国(每年+59.0%)和印度(每年+40.8%)。
供应国 | 进口额(千美元,2024年) | 占比(%) |
---|---|---|
中国 | 3000 | 57% |
韩国 | 596 | 11% |
印度 | 382 | 7.2% |
其他 | 1322 | 24.8% |
总计 | 5300 | 100% |
按国家/地区划分的进口价格
2024年,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吨1180美元,较上一年下降了4.5%。回顾此期间,进口价格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显著的增长速度出现在2021年,当时平均进口价格上涨了56%。进口价格曾在2013年达到每吨1744美元的峰值;然而,从2014年到2024年,进口价格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不同来源国的价格差异显著:在主要进口国中,德国的价格最高,达到每吨3914美元,而印度尼西亚(每吨219美元)的价格则处于较低水平。
从2013年到2024年,立陶宛的价格增长率最为显著,达到+8.4%;而其他主要供应国的价格增长速度则较为温和。
出口情况
2024年,在经历了三年的增长之后,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对外出口量显著下降了78.6%,降至383吨。回顾此期间,出口量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最显著的增长率出现在2017年,当时出口量增长了353%。回顾此期间,出口量曾在2023年达到1800吨的峰值,随后在次年急剧下降。
从价值上看,2024年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出口额显著缩减至41.2万美元。总体而言,出口额呈现出温和增长。最显著的增长率出现在2019年,较上一年增长了285%。因此,出口额达到了300万美元的峰值。从2020年到2024年,出口额的增长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按国家/地区划分的出口情况
马来西亚(225吨)是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占总出口量的59%。此外,澳大利亚向马来西亚出口的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量,是第二大目的地韩国(48吨)的五倍以上。越南(37吨)在总出口量中排名第三,占9.5%。
从2013年到2024年,对马来西亚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4.1%。对其他主要目的地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如下:韩国(每年+118.2%)和越南(每年+38.7%)。
目的地 | 出口量(吨,2024年) | 占比(%) |
---|---|---|
马来西亚 | 225 | 59% |
韩国 | 48 | 12.5% |
越南 | 37 | 9.5% |
其他 | 73 | 19% |
总计 | 383 | 100% |
从价值上看,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出口的最大市场是韩国(6.8万美元)、马来西亚(6.4万美元)和新西兰(4.9万美元),三者合计占总出口额的44%。
在主要目的地国中,韩国的出口额增长率最高,在回顾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2.8%;而其他主要目的地的出货量增长速度则较为温和。
目的地 | 出口额(千美元,2024年) | 占比(%) |
---|---|---|
韩国 | 68 | 16.5% |
马来西亚 | 64 | 15.5% |
新西兰 | 49 | 11.9% |
其他 | 231 | 56.1% |
总计 | 412 | 100% |
按国家/地区划分的出口价格
2024年,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不包括叠氮化物以及复硅酸盐)的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吨1077美元,较上一年下降了12.3%。总体而言,出口价格呈现急剧收缩。最显著的增长速度出现在2014年,增长了155%。出口价格曾在2015年达到每吨7291美元的峰值;然而,从2016年到2024年,出口价格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主要海外市场的平均价格差异显著。2024年,在新西兰(每吨6455美元)的价格最高,而对马来西亚的平均出口价格(每吨283美元)则处于较低水平。
从2013年到2024年,对意大利的供应价格增长率最为显著,达到+88.5%;而对其他主要目的地的价格则呈现出复杂的趋势模式。
对中国跨境从业者的启示
以上数据为我们洞察澳大利亚无机酸盐或过氧酸盐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尽管2024年澳大利亚本土生产和出口均出现下滑,但其进口需求保持增长,且中国作为主要供应国地位稳固。这表明,即便面对全球经济波动和区域市场调整,中国供应商在特定领域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对于国内的跨境从业人员而言,持续关注这类细分市场的动态变化至关重要。澳大利亚市场的变化,既可能预示着新的合作机会,也可能提示潜在的供应链风险。例如,本土生产下降和进口依赖增加,或将为中国的相关企业提供进一步拓展市场的空间。同时,出口市场的波动也提醒我们,需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以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积极探索多边贸易合作,深化产业链协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场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us-inorganic-salts-china-80-import-domination.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