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巨头都在怕!AI“末日预言”的背后,藏着一场百亿营销骗局?

2025-10-11AI工具

Image

相信大家最近没少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而来,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这股势不可挡的科技力量,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它能顺利通过法律考试,能够写出以假乱真的论文,甚至能生成足以迷惑大众的深度伪造内容。这些技术突破,在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的讨论。面对这些变革,不少人开始担忧,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一切?

就在最近,美国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数百位人工智能研究者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暂停高级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以避免其力量过于强大。外媒上,有三位科技伦理学家也曾发表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迅速“吞噬整个人类文化”。与此同时,一些专注人工智能的创作者们在国外社交平台如推特、Substack和YouTube上,积极展示人工智能的强大潜力,收获了数以百万计的观看和分享。

类似的担忧言论,近期可谓层出不穷。外媒一位专栏作家在与必应(Bing)聊天后,对人类未来感到不安。还有一份来自外媒机构的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全球三亿个工作岗位。这些声音,无疑加剧了公众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复杂情绪。

这种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关注,甚至也传导到了美国的一些决策者耳中。例如,美国参议员克里斯托弗·墨菲(Christopher S. Murphy)就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人工智能聊天模型ChatGPT能够自主学习高级化学知识,并非预先设定好的程序。他感叹道:“有些事情正在发生。我们还没准备好。”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且充满机遇。虽然这类带有末日色彩的言论随处可见,但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或许正是某些站在技术前沿的公司所希望看到的。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其产品重塑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OpenAI公司,它是当前最热门、最受欢迎的人工智能服务——文本生成器ChatGPT的幕后推手。其技术目前已融入微软新推出的必应(Bing)搜索引擎,这背后是一笔价值高达100亿美元的合作。ChatGPT-3版本可供免费使用,而每月20美元的高级订阅服务则能提供更稳定的访问体验。此外,OpenAI还提供一系列企业级服务,以满足不同企业在文本或图像生成方面的需求。

OpenAI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曾公开表示,他对公司正在开发并力求广泛推广的这项技术“有点害怕”。OpenAI的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尔(Ilya Sutskever)也曾提及,他们所提供的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愿意,很容易造成巨大危害”。该公司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甚至宣称,其技术将使“大多数”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一家备受瞩目的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或高管,为何会反复公开表达对自家产品感到担忧?

答案或许在于,关于人工智能强大力量的“末日预言”,恰恰符合了他们的市场营销策略。人工智能,就像其他更基础的自动化技术一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当你所销售的是服务所承诺的强大力量时,吓跑顾客并非其核心关注点。

多年来,OpenAI一直在精心塑造自身形象,力求成为一支追求全人类福祉、不受炒作影响的人道主义科学家团队。这意味着当其关键时刻来临,公众将更倾向于相信其关于人工智能的“末日宣言”,将其视为虽令人担忧却无法忽视的科技真相。

OpenAI于2015年由对人工智能持有担忧态度的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提供大笔资助,以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的身份成立,旨在“民主化”人工智能。长期以来,该公司在其人工智能探索中一直保持着严谨克制的姿态,其既定目标是以负责任、透明的方式研究和开发这项技术。OpenAI在宣布成立的博客文章中曾明确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以最有可能造福全人类的方式推进数字智能,不受追求财务回报的限制。”

多年来,媒体和人工智能科学家们也一直将该组织视为一家严肃的研究机构,这使得它在媒体和学术界获得了更高的尊重,同时也受到了较少的审视。通过分享其工具日益强大的例子,例如OpenAI的机器人赢得电子竞技冠军,以及其GPT-2人工智能早期能撰写整篇文章的案例,该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它也始终强调保持谨慎的必要性,并对其模型保密,防止落入不法分子之手。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转型为一家“有限营利”公司,尽管它仍然坚称其“主要受托责任是服务人类”。但就在本月,OpenAI宣布将其曾经开源的代码转为私有。其理由是:他们的产品(现已可供购买)力量过于强大,存在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的风险。

尽管OpenAI具有非营利背景,但当该公司上周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发布一份工作报告时,仍为其增添了一层可信的光环。这项研究(同样由OpenAI主导完成)得出结论,认为“大多数职业”目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影响,例如ChatGPT背后的模型。报告指出,薪资较高的职业,其任务受到的影响程度也更大。而且,“大约19%的工作”至少有一半任务会受到大型语言模型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在外媒中得到了尽职的报道,但也有批评者指出,这与其说是一项科学评估,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美国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助理教授丹·格林(Dan Greene)就曾表示:“你用新工具来预测它自己的未来。目的不是为了‘正确’,而是为了为公共辩论划定一个界限。”

无论OpenAI最初的目标是否就是成为一家营利性公司,最终结果都殊途同归:掀起了一场科幻色彩浓厚的营销狂潮,其盛况堪称近年来罕见。

这种关于人工智能的“末日营销”带来了双重益处。首先,它鼓励用户尝试这些“令人担忧”的服务——还有什么比声称你的新技术强大到足以颠覆我们所知的世界,更能引起轰动的呢?其次,它还有着更实际的目的:OpenAI的大部分收入,不太可能来自普通用户支付高级订阅费用。毕竟,一个普通用户每月支付费用来使用一个比谷歌搜索略有趣、略有用一点的聊天机器人,其商业前景仍有待验证。

OpenAI深知这一点。它几乎肯定将长期的未来押注在与微软等公司的更多合作以及服务大型企业的交易上。这意味着要说服更多的企业,如果他们想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主导的大变革中生存下来,就必须搭上这班车。

企业级交易一直是自动化技术蓬勃发展的沃土。当然,少数消费者可能对简化日常工作或自动化零散任务感兴趣,但生产力软件、自动化自助服务终端或机器人的核心销售目标始终是企业管理层。

驱动企业购买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都是——也永远是——恐惧。技术史学家戴维·诺布尔(David Noble)在对工业自动化的研究中就曾指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席卷工作场所和工厂的自动化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屈服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今天称之为“错失恐惧症”(FOMO)。如果企业认为某种省力技术强大或高效到其竞争对手一定会采用,那么他们就不想错过——无论其最终效用如何。

OpenAI人工智能服务套件的核心承诺是,企业和个人将节省劳动力成本。它们能够快速且廉价地生成广告文案、艺术作品、幻灯片演示、电子邮件营销和数据录入流程。这无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提质增效的巨大潜力,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这并非否认OpenAI的图像和文本生成器不具备有趣、惊人甚至令人不安的能力。但奥特曼(Altman)和他的OpenAI团队所表现出的“矛盾天才”姿态,正逐渐失去其说服力。如果你真的关心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如果你认真希望在开发你认为是超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过程中扮演负责任的管理者角色,你就不会将其直接应用于数十亿人可以访问的搜索引擎上;你不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奥特曼辩称,需要在早期阶段发布这项技术,这样他的团队才能在“风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犯错并解决潜在的滥用问题。然而,这种论点隐含着一个观念,即我们应该简单地信任他和他新成立的公司,相信他们能以最佳方式做到这一点,尽管他们正努力实现明年1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

新媒网跨境认为,我们不必过分渲染人工智能的威胁,但对其发展保持审慎的思考却十分必要。值得警惕的方面有很多,特别是考虑到各公司很可能会被这种销售宣传所吸引,并且,无论其最终效果如何,许多文案、程序员和艺术家可能会突然发现他们的工作并非被完全取代,而是因为市场上大量更廉价的人工智能服务而贬值。(艺术家们已经就人工智能系统未经许可使用其作品进行训练提起了集体诉讼,这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围绕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过度担忧,以及煽动性的炒作,往往会掩盖这些更迫切、更近期的实际问题。美国人工智能伦理学家和研究员蒂姆尼特·格布鲁(Timnit Gebru)和梅雷迪思·惠特克(Meredith Whittaker)一直在呼吁,对即将到来的“天网”抽象恐惧,会让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格布鲁(Gebru)曾指出:“大型语言模型最大的危害之一,在于声称它们拥有‘与人类相当的智能’。”这确实存在真实且合理的风险,即这些技术可能会产生带有偏见甚至歧视性的结果,助长虚假信息的传播,侵犯艺术家的知识产权等等。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恰好已经解散了他们的人工智能伦理团队。

对一项新技术的强大力量感到敬畏是完全合理的。但要清楚,OpenAI以及其他所有希望从这股热潮中获利的人工智能公司,都非常希望你对此感到敬畏。保持理性思考,积极应对挑战,才能真正让科技发展造福于民。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i-boss-fears-300m-jobs-at-risk.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快讯】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全球,AI能力惊人但也引发“机器人时代”担忧。埃隆·马斯克、沃兹尼亚克等数百名研究者呼吁暂停高级AI开发。作为ChatGPT幕后推手,OpenAI高管屡次表达对产品力量的担忧,这被指可能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报告预警AI或取代全球数亿工作岗位。文章强调,面对AI变革,应警惕偏见、虚假信息、版权侵犯等实际风险,而非过度渲染的抽象威胁。呼吁各界理性思考,积极应对科技发展挑战。
发布于 2025-10-11
查看人数 216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