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销声匿迹,今月入2千万!AI音频App靠这招逆袭!

2025-09-12AI工具

Image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大家都在疯狂比拼模型、追逐概念,然而,有些企业却能另辟蹊径,默默耕耘,最终实现了营收上的惊人逆袭。今天,新媒网跨境就想跟大家聊聊这样一家公司——它没有动辄数亿美元的融资,也没有频繁登上科技头条,却在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闷声发大财。

故事要从2023年说起。当时,权威机构发布了一份备受关注的AI产品榜单。彼时,榜单上访问量最高的50个网页端AI产品中,仅有两款是聚焦AI语音的,它们分别是ElevenLabs和Speechify。令人意想不到的是,Speechify当时的网站访问量排名第23位,甚至比ElevenLabs还高了一位,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语音AI领域的一匹“黑马”。

然而,时间来到两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ElevenLabs一路高歌猛进,不仅获得了超过2.6亿美元的巨额融资,网站访问量更是突破了2500万大关,稳稳地占据了全球AI网页产品榜单前50的席位,成为AI语音赛道的领军企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peechify却仿佛“销声匿迹”一般,在各大榜单上鲜有露面。更让人疑惑的是,作为一家AI公司,它最近几年来几乎没有新的融资消息传出,其最近的两次融资还停留在2017年和2020年。

正当我们以为它可能已经“掉队”时,一个“惊喜”却悄然浮现——原来,它在移动应用端默默地赚了个盆满钵满!近几个月来,Speechify在美国iOS应用畅销总榜上持续稳定在Top150以内,而在美国iOS效率类应用畅销榜上,它的收入更是高居第4位。根据权威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仅仅在今年7月份,Speechify在全球双端的流水就达到了251万美元。而另一家数据巨头给出的数据则更为惊人,显示其全球双端收入高达340万美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据Speechify官方在8月12日公布的数据,其全平台(包括移动应用、网页端和浏览器插件)的用户总数已经突破了5000万大关!这个数字足以证明其产品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基础。

一份独特的“成绩单”:AI音频产品如何在移动端“杀出重围”?

再来看看权威数据机构的数据。数据显示,Speechify上个月的全球双端收入为340万美元,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热门AI聊天应用ChatBox的310万美元,虽然略低于ChatOn的550万美元,但也稳居第三和第四之间。尽管不同数据平台在具体数值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但它们在相对排位上却保持了高度一致。

根据业界报告和我们新媒网跨境的长期观察,在移动端能够取得出色商业化成绩的AI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各种形式的AI聊天机器人。然而,Speechify作为一款专注于AI音频的产品,能够在移动端取得如此亮眼的商业化成就,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也打破了我们对于AI产品商业模式的固有认知。

从“听书”开始,精准切入个人学习提效的“刚需”场景

从产品功能定位来看,Speechify属于典型的“音频输出”工具。但它与我们平时接触的那些泛场景AI语音平台,比如ElevenLabs或MiniMax等有着本质的区别。Speechify更像是一个高度“工具化”的产品,它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为了满足“AI读书”这一特定需求。简单来说,用户可以将各种文字内容上传到Speechify,然后AI就会将其朗读出来。这种方式极大地便利了那些不方便阅读的用户,让他们能够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因此,Speechify的产品设计理念,直指“个人学习效率提升”这一核心痛点。

从移动应用端的产品设计来看,Speechify在使用上非常便捷。用户可以轻松地自行上传需要朗读的文字内容。上传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直接输入文字外,还可以通过链接、文件、云盘、照片,甚至是扫描纸质书籍等多种渠道导入内容。相比之下,一些同类应用比如ElevenLabs的移动端,目前只支持用户通过输入文字来上传。此外,Speechify还非常贴心地提供了一个电子图书馆,里面包含了大量免费的电子书,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免费收听,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

一旦文字内容确定,应用便会立即跳转到朗读界面。在这个界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以“0.05倍”为单位进行精细化的语速调节,甚至还提供了逐渐加速的模式,这种对“调节颗粒度”的极致追求,是很多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系统智能选择朗读声音,或者更酷炫的是,可以克隆自己喜欢的声音来进行朗读,个性化体验十足。

在朗读页面的左下角,用户可以方便地选择不同的声音和语言。据官方介绍,Speechify目前支持多达52种语言,每种语言还提供了多种口音和音色,总计超过2000种!以英语为例,Speechify就涵盖了英式、美式、澳式、印度、南非、爱尔兰等6种不同口音,以及多达50多种不同的音色。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音色中还包括了许多名人的声音,例如美国著名的YouTube红人MrBeast、美国演员Gwyneth Paltrow等,而且据官方承诺,这些名人声音都已获得了本人授权,确保了使用的合规性。

当然,尽管Speechify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声音选择,但在声音效果方面,即使是针对读书场景,新媒网跨境的体验感受是,与ElevenLabs相比,Speechify在某些细节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我们曾用英文版《双城记》的经典开篇段落测试了两款产品。虽然在声音的质感上两者确实非常接近,但在朗读的节奏感方面,ElevenLabs听起来更加自然流畅,而Speechify则偶尔会显得有些生硬或节奏感欠佳。

在今年8月12日的开学季更新中,Speechify又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新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知识获取”场景下的定位。此次更新不仅包括了AI聊天、AI回顾、内容总结、测验生成和播客生成等一系列强大的AI功能,还新增了重点标注和文字批注等实用工具。以播客生成为例,与此前我们观察到的其他播客生成产品不同,Speechify不仅能够生成两人对话形式的播客,甚至还能生成电台节目、讲座和辩论等多种不同的对谈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应用场景。不过,目前Speechify的播客生成功能仅支持英文,且尚不提供音频下载或分享的渠道。因此,这项功能更像是某些大型模型中“音频概览”的延伸,其核心目的仍然是帮助用户更好地吸收信息,同时减轻双眼的阅读压力。

从用户反馈来看,海外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分享也印证了Speechify在“学习、知识获取”场景中的强大效用。例如,有用户分享他通过Speechify学习瑞典语的经历,将学习材料上传后,通过跟读的方式来纠正发音,并在碎片化时间进行高效学习。而另一位用户则表示,他使用Speechify来阅读复杂的学术文献,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总而言之,无论是从产品功能设计,还是从真实的用户反馈来看,Speechify都完美地契合了“学习、知识获取”这一核心场景。此前,播客平台的蓬勃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用户非常乐意“用耳朵获取知识”;而谷歌某款产品中音频概览功能的爆红,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用户需求。如今,Speechify在移动端的出色商业化表现,更是有力的证明:用户是愿意为“听知识”这一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付费的。

高价策略、付费墙与年度订阅:构成高收入的“三板斧”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绝大多数用户都对Speechify的实用性赞不绝口,认为它确实是一款非常有效的产品。然而,其高昂的定价和严苛的付费点,却成为了用户普遍吐槽的焦点。想要解锁所有高级功能,用户必须订阅名为“Premium”的套餐,其定价高达每年140美元!而且,在移动应用内,用户几乎找不到其他订阅选项。根据相关数据显示,Speechify移动应用端超过70%的收入都来源于这种年度订阅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应用中,Speechify只提供了年度订阅的入口。如果用户想要寻找其他的订阅方案,则必须前往应用商店的订阅管理页面才能找到。有海外分析文章指出,由于Speechify定位于“知识获取”场景,许多用户会在特定的月份(例如开学季或年末年初)集中使用,而在假期期间则使用频率较低。如果采用月订阅方案,公司可能无法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因此年度订阅可能是一个更可持续的商业选择。

与“高价、年度订阅”策略相辅相成的,是其坚固的“高付费墙”。如果用户不进行订阅,就只能使用机械感很强的基础语音,而且同时只能保留最多5个文件,更无法使用语速加速、AI聊天、内容总结、播客生成和测验生成等一系列高级功能。实际体验下来,由于基础版语音的效果确实不佳,听几分钟就会感到疲倦,甚至有用户戏称其可以当作助眠产品。可以说,对于非订阅用户而言,产品体验是相当糟糕的。

这样的商业模式造就了Speechify“低用户量,高单个用户平均收入(ARPMAU)”的独特状态。在今年7月,Speechify的月活跃用户(MAU)大约在50万左右,这个数字远低于一些头部AI应用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MAU。然而,其ARPMAU却达到了4美元以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同类产品。综合来看,Speechify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不俗的商业化成绩,一方面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通过音频提升学习效率”这一核心需求,满足了用户渴望学习但又难以长时间集中阅读的“刚需”;另一方面,其“高价年度订阅、牢牢卡住付费点”的策略,让那些有强烈需求的用户不得不为此买单,从而形成了“低用户基数、高订阅收入”的成功局面。不得不说,对于所有正在探索商业模式的AI产品而言,Speechify无疑“示范”了如何通过AI技术找到真正的场景,并实现盈利。

从“冷启动”到“包容奖”:创始人与用户共建的成长之路

Speechify的上线时间远远早于这一波生成式AI的热潮,可以说它并非诞生于人工智能概念的爆发期。它的故事始于2017年,最初,它仅仅是创始人Cliff Weitzman(美国人)的个人效率工具。Cliff本人患有严重的失读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但他却凭借着这款工具,成功从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毕业。

Cliff在一次播客中分享了他儿时的经历:小时候,当他的父亲发现他有阅读障碍后,便特意用磁带录下了一本《哈利·波特》,让Cliff通过听的方式来学习英语。Cliff每天都听着它入睡,这本有声书他足足听了22遍!这段经历不仅培养了他通过声音获取信息的习惯,也为Speechify的诞生埋下了伏笔。据相关机构估算,仅在美国,就有15%至20%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其中更有高达200万人被确诊为失读症。可见,这个“刚需”人群的规模确实不容小觑。

大学期间,精通编程的Cliff与患有失明症的弟弟Tyler共同开发了一款文字转语音工具,帮助自己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将这款工具的演示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上,结果在短短一天内就获得了超过30万次的观看量!许多失读症患者在评论区表示,这个演示让他们“激动得哭了”。看到如此强烈的市场反响,Cliff决定将这个工具开发成一款成熟的产品,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顺理成章地,这一特殊的群体也成为了Speechify冷启动阶段的首批目标用户。

Speechify的冷启动过程充满了“主动出击”的创业精神。创始人Cliff曾偷偷溜进国际失读症协会的会议现场,在一位主讲人演讲结束后,他竟然跳上演讲台,当场演示了Speechify!演示结束后,现场就有12所学校的校长当即表示愿意邀请他到学校,教学生们使用Speechify。此后,参加各种行业会议,深入学校和社区进行“地推”,成为了Speechify在初期获取用户的主要方式,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尽管冷启动取得了成功,但Speechify在初期也面临着大量的产品问题,例如层出不穷的bug,以及用户界面和功能设计上的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用户流失。为了解决用户流失的困境,Cliff继续秉持着“主动出击”的行为模式。他曾导出前300位在90天内流失的用户联系方式,然后亲自打电话询问他们对产品的看法,并根据反馈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他还曾在大学校园里,用胶带封住自己的嘴巴,然后将手机交给用户,观察他们如何使用产品,从而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Cliff表示,目前Speechify中许多备受好评的功能,都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例如,自动加速功能。Cliff解释道,很多用户在听的过程中,会逐渐适应AI的语速,然后希望AI能念得更快一些,但如果直接将语速翻倍,又会觉得太快而无法适应。于是,Cliff升级了加速功能,允许用户以“0.05倍”的极小颗粒度调节语速,而且还开发了一个创新的自动加速功能:每听完500个词,语速就自动加快一点点,这样用户就不再需要费力地手动调节语速了。

经过团队持续不懈的产品迭代和优化,Speechify的用户群体也从最初的失读症患者,逐渐扩展到了其他需要通过音频方式提升效率的人群。在今年6月,Speechify更是荣获了苹果设计奖的“多元包容”奖项,这无疑是对其产品理念和社会价值的极大肯定。目前,除了移动应用和网页端,Speechify还推出了备受好评的Chrome浏览器插件,用户可以一键让AI朗读网页上的任何内容。在Chrome应用商店中,Speechify插件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这再次印证了其产品的广受欢迎和实用价值。

写在最后:先看见问题,再用AI解决问题

Speechify的成功故事,或许不像那些依靠尖端大模型而一夜成名的公司那样光鲜亮丽,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当我们在创业时,如果仅仅停留在“我能用AI解决什么问题”的层面,那么可能已经偏离了真正的“正确道路”。新媒网跨境认为,比AI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首先能够“看见问题”,真正理解用户的痛点和需求。Speechify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扎根于实际需求,用心打磨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的价值。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i-audio-app-disappeared-earns-millions.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Speechify 是一家专注于AI语音的的公司,它没有动辄数亿美元的融资,也没有频繁登上科技头条,但在移动端闷声发大财。其产品定位为“AI读书”,主打个人学习效率提升,用户可以将文字内容上传,通过AI朗读。最近在美国iOS效率类应用畅销榜上收入高居第4位,全球双端流水达数百万美元,用户总数已突破5000万。
发布于 2025-09-12
查看人数 209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