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0融资狂赚2170万!揭秘争议产品Retention.com的逆袭之路
在SaaS这片红海里,有人高举融资大旗烧钱圈地,有人埋头苦干默默打磨。Adam Robinson?他选了条更野的路。靠着个“争议性”产品和一套大胆的玩法,愣是把一个副业项目,在四年里不靠一分钱融资,做到了2170万美元的年收入。这剧本,够不够硬核?
他手里的王牌,叫Retention.com。简单说,这平台能帮品牌“认出”那些在你网站上晃悠了一圈、却啥也没留的匿名访客。认出来干嘛?激活他们!往再营销渠道里送,提升复购、拉长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把流失的钱捡回来。听起来像魔法?对当时的Adam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的生机。
时间倒回2019年。Adam的邮件营销公司Robley,在300万美元年收入上卡壳了整整四年。邮件营销这赛道,早被MailChimp、Klaviyo这些巨头瓜分干净了。他不过是挤在200多个玩家里的一个无名小卒。“你没法比免费更便宜,”Adam回忆那段日子,语气里还带着苦涩,“MailChimp对九成用户完全免费,这仗怎么打?”
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传闻击中了他:有技术能在用户不填表单的情况下,直接搞到访问者的邮箱!
“第一次听说,我第一反应是‘这绝对违法吧?’”Adam坦白道,“但转念一想,就算违法,估计也有人愿意买单。”这念头像野草一样疯长。接下来的18个月,他把自己关在技术难题里死磕。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真破解了。原理说穿了,其实不复杂:那些无处不在的广告网络,为了精准投放重定向广告,会追踪用户浏览行为。它们把用户的邮箱地址用一种叫“哈希”的方式加密处理。Adam的绝招,就是全网搜罗所有能搞到的邮箱地址,用同样的方法加密,然后去海量数据里匹配碰撞。
这感觉,就像你突然有了一把能打开无数匿名锁的万能钥匙。门背后,是巨大的商业价值。
2020年11月,机会来了。Adam用iPhone拍了个简陋到家的产品演示视频,成本一千刀,连专业剪辑都没有。他就这么拿着它,在Facebook上投了5000美金广告。结果?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第一个月,就带来了1万美元的月度经常性收入(MRR)。
“这感觉太陌生了,”Adam的声音里透着兴奋,“在Robley,我砸5000美金广告费,可能就带回100美金的MRR。这次,我是真真切切尝到了‘产品市场匹配’的滋味。”更绝的是用户反馈:很多人注册了他的邮件工具,却只用那个身份识别功能——把数据导出来,再塞进Klaviyo里用,回头还给他打五星好评。
“用户愿意忍受你粗糙的产品体验,还给你高分,这信号再明显不过了:你踩中了真正的痛点,产品市场匹配,就在眼前了。” 新媒网跨境注意到,这种“用户行为比评分更真实”的现象,往往预示着产品核心价值已被市场高度认可。
技术是核心。Adam给同行们透了点底:数据源头在哪?广告网络从各种导购网站(信用卡、医疗、房贷那些)收集;加密匹配确保同一个邮箱每次哈希值都相同;三角定位靠多个数据点交叉验证身份;在美国,他们采用“选择退出”机制,确保合规。“相当于,我们掌握了互联网上大量邮箱的‘指纹’,访客一来,指纹对上,身份就现形了。”
从0到2170万,Adam走了三步。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他的增长轨迹清晰而扎实:
- 0-100万刀:靠脑洞广告开路。 主打一分钟搞笑视频广告,背景每周换。Facebook来的客户质量时好时坏,但只要捞到一条“鲸鱼”大客户,广告费全回本。
- 100万-1000万刀:极致精益运营。 团队精悍到只有6个人。冷邮件营销?外包给菲律宾团队搞定。销售?就一个主力,靠15分钟标准化演示,硬是干了2000多场。
- 1000万-2170万刀:锁定大鲸鱼。 火力聚焦大型Shopify店铺。深入服务时,Adam团队敏锐发现了客户的高流失率问题,着手解决的同时,也孵化着新产品线。
时间跳到2023年。Adam做了个让团队咋舌的决定:All in LinkedIn营销。他认准了,目标客户——那些SaaS公司的销售和收入负责人——都泡在上面。但现实很快给他泼了冷水。“内容市场匹配确实存在,但找到它?没捷径,得熬。”这一熬,就是整整12个月。
初期摸索堪称痛苦。他架起专业相机,对着提词器,每周五下午批量生产内容。模板固定:钩子开头、故事展开、提炼三个教训、最后软性号召行动(CTA)。“这套设备最初是为了在Zoom会议里能直视对方眼睛装的,疫情那会儿,这招简直是大杀器,因为没几个人这么做。”
转机出现在第12个月。Adam终于摸到了门道,总结出三条黄金法则:
- 我就是我的理想客户: SaaS创业者的痛,就是目标客户的痛,感同身受。
- 目标客户扎堆LinkedIn: 决策者真在这里。
- 真实故事才有共鸣: 分享真实的失败和成功,不装不演。
“当你谈论自己的痛苦,而你自己就是目标客户画像时,那种共鸣是无可替代的。”
现在,他的内容生产像上了发条:周二固定是内容日,批量产出3-4篇LinkedIn深度文;每周一小时创意会,和顾问碰撞热点;建立‘最佳内容库’,不是为了涨粉,而是积累高质量弹药库。 新媒网跨境建议,出海创业者布局内容营销时,这种“以质取胜、持续深耕”的策略值得借鉴。
2024年,Adam干了件震动B2B圈的大事:公开叫板行业巨头Six Sense。导火索是对方要求提前半年续约,还涨价三倍!Adam直接在LinkedIn开炮吐槽,没成想,等来了一封律师函。“他们勒令我删帖、道歉,还要在8小时内标记所有463条负面评论者,告诉他们我会照办。”
Adam的回应?简单粗暴:把律师函原封不动发在了LinkedIn上! 这一下,炸了锅。事件病毒式传播,Six Sense的客户池瞬间成了Adam的潜在客户池,品牌知名度飙升。争议,有时就是最好的扩音器。
尝到了LinkedIn影响力的甜头,Adam顺势推了个新产品,专攻B2B公司痛点:当有人访问你网站,系统自动在Slack里弹出消息,附带访客的LinkedIn资料和邮箱!效果?炸裂:8周,5000家公司注册! 八成用户每月潜在客户少于200个?不怕,学MailChimp,“前200个免费”!Adam感叹:“势头比我做过的任何产品都猛,用户自己就能装好开用,不依赖别人。”
Adam这出逆袭,给想出海闯荡的创业者们什么启发?
- 产品市场匹配是命根子。 Adam说得直白:“产品要是不能靠口碑自己长,其他增长花招都是白搭。”
- 选对渠道,事半功倍。 他选LinkedIn,因为目标客户扎堆,而他自己就是活样本。出海,找到你的“鱼塘”是关键。
- 内容营销,耐得住寂寞才守得花开。 那12个月的摸索期,是必经的学费。但一旦找到节奏,回报惊人。
- 争议营销?双刃剑,但够锋利。 时机成熟时,大胆的策略能撕开局面。前提是,你的产品得真能接住这泼天的流量。
- 精益运营,利润为王。 即使ARR冲到了2170万,团队依然精悍。Adam预计今年能净赚700-800万美金。不烧钱,也能滚大雪球。
今天的Adam,早已不是那个困在300万泥潭里的创业者。他用行动证明,在SaaS红海里,靠创新产品、大胆营销和持续进化,不融资也能杀出一条血路。这对志在出海的中国创业者而言,启示深刻:成功不靠完美蓝图,靠的是深挖市场、死磕痛点、在绝境中不断蜕变的狠劲。
就像Adam自己说的:“我知道我能搞出一个2000万ARR的公司,但能不能干到1个亿?我还不知道。我想试试,我会去拼,但我还没做到。” 这股子永不满足、不断向更高处攀登的劲儿,或许就是所有闯出一片天的创业者,骨子里的共通基因。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