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机器人中指拉黑记者,狂揽4500万播放

2025-10-25人机交互革命

Image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周四清晨,天还没完全亮,一名专注于科技报道的记者,被一则深夜弹出的社交媒体私信彻底“惊醒”了。这并非寻常的信息,没有文字,没有解释,仅仅是一张照片——一个机器人,傲慢地竖起了中指。而这个机器人,正是当时在互联网上风头正劲的“Rizzbot”。

当时,这位记者对Rizzbot的关注度日益攀升感到强烈的好奇。要知道,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与人形机器人打交道总会让人感到些许不安。这种不安,一方面源于对个人隐私可能被侵犯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的深层恐惧。在网络空间里,人们甚至会给机器人冠以“铁皮疙瘩”之类的蔑称,以表达这种复杂的情绪。而在专业的机器人研究领域,专家们也正就人形机器人最适合扮演的角色,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记者看来,Rizzbot的存在本身就极具意义,它仿佛一个“榜样”,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大众逐渐适应并愿意与人形机器人互动。当Rizzbot“同意”接受采访后,记者便立即着手联系各路专家,为深入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采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两周后,记者终于向Rizzbot发出了私信,告知它采访问题将在下周一或周二发送。

然而,生活中的琐事总是难以预料。记者最终未能如期发出问题,错过了自己设定的“截止日期”。直到又一个周四的清晨,记者终于准备好,心想着,“迟一点应该没关系吧?”

但一切都晚了。就在那个深夜,Rizzbot发来了那张竖中指的照片。信息传递得再清晰不过:你失约了,滚开!这种直接而带有挑衅意味的回应,让记者感到既震惊又困惑。一个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人,竟然能展现出如此“人性化”的愤怒情绪,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记者并未因此放弃。他尝试向机器人(或者说是它背后的人类操作者?)表达歉意,并承诺会在工作时间第一时间发送问题。然而,当他几个小时后再次尝试联系时,却收到了“用户不存在”的提示——Rizzbot,这个风靡网络的机器人,竟然将他拉黑了。

这一系列遭遇,让记者陷入了深思:这是否触发了某种安全机制?他的朋友们在得知他被Rizzbot“翻白眼”又拉黑的经历后,都觉得忍俊不禁。毕竟,在过去的几周里,他几乎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对这个采访的兴奋之情。

一位朋友发来信息:“哈哈哈,Rizzbot把你给‘烤’了!”另一位朋友则说得更直接:“你竟然在跟一个机器人‘吵架’,笑死我了!”记者并没有因此气馁,他转而在另一个社交平台上尝试联系Rizzbot,虽然有朋友打趣地说他“太拼了”,但他别无选择。毕竟,这个故事他已经向编辑做了汇报,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研究,而且,尽管遭遇了这场“矛盾”,Rizzbot对于那些热爱科技的读者来说,依然充满了吸引力。新媒网跨境获悉,这类人机互动轶事,在科技爱好者群体中总是能引起广泛共鸣。

当朋友们还在为这滑稽的场景开怀大笑时,记者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沮丧。这不仅仅意味着他的报道可能就此“胎死腹中”,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成为了那个被一个会跳舞的机器人拉黑的“倒霉蛋”。

那张清晨4点04分(美国东部时间)收到的照片,清晰地展示了Rizzbot独有的“翻白眼”手势。然而,一个朋友的话,却让记者感到一丝不寒而栗,这是他之前从未考虑过的:“这不是一个人类的回应。我为你感到害怕。”似乎,他已经拥有了第一个机器人敌人,而人工智能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记者真的在和一个人类“吵架”吗?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这个Rizzbot的真实身份是“Jake the Robot”。

据外媒报道,这款机器人是一款标准的优必选G1型号(Unitree G1 Model),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而它则是由一位名叫凯尔·摩根斯坦的美国开发者训练出来的。如果记者要猜测这台机器人背后的技术原理,在与美国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副教授马尔特·F·荣格教授深入交流后,他得到了这样的推断:很可能有人通过特定的程序触发了机器人的行为,然后对与机器人互动的人进行拍照,再将照片通过像ChatGPT或其他大型语言模型进行处理,最后通过文本转语音功能,对这个人进行“嘲讽”或“调情”。

荣格教授对此的解读颇为精辟:“这个机器人颠覆了人们之前‘虐待’机器人的剧本。现在,机器人可以‘虐待’人了。这里的‘产品’,实际上就是一场表演。”这番话,让记者对Rizzbot的行为模式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反向的互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社交体验。

摩根斯坦在接受其他外媒采访时曾表示,Rizzbot的真正拥有者,只是想娱乐大众,展示人形机器人所能带来的乐趣。目前尚不清楚Rizzbot的社交媒体账号究竟由谁运营。然而,当Rizzbot向这位记者发送那张照片时,它似乎“不小心”同时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提示“GPU内存不足”。这条信息似乎暗示,背后可能有一个AI智能体在运行这个账号,并且或许能自动生成私信回复。同时,这也透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Rizzbot的内存只有48GB。

“你凭什么那么自信,认为管理Instagram账号的是个人?”记者的程序员朋友问道。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一个能够训练机器人的人,很可能也具备将大型语言模型与社交媒体私信功能连接起来的能力。他的程序员朋友甚至认为,记者被拉黑,可能也是一种“故障保护机制”——也就是说,记者在清晨的私信行为,即使只是回复,也可能自动触发了这种机制。

当然,也有一些迹象表明Rizzbot的社交媒体运营可能仍有人的参与:比如,在记者最初请求采访时,Rizzbot的首次私信回复中存在一些错别字。这似乎是人类运营的典型特征,因为AI在处理文本时通常能避免这类低级错误。

不过,除非Rizzbot亲自告诉记者,它的社交媒体经理是不是另一个机器人(考虑到之前的“矛盾”,这似乎不太可能),否则记者可能永远也无法得知真相。或许,真相本身并不那么重要。新媒网跨境认为,无论幕后是人是AI,Rizzbot所引发的思考和现象,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果他们花五万美元买一台机器人,再花几千美元配备一台48GB内存的机器,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记者的程序员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显然对这场‘表演’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这番话,无疑道出了当前科技领域中一种新兴的“玩法”,即通过技术和创意,打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数字角色。

机器人现象背后的深层思考

Rizzbot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表现,确实吸引了全球网友的目光。仅仅在TikTok上,它的主页就累计了超过4500万次的观看量。在这些广为流传的视频中,有些展示了Rizzbot在美国的街头追逐路人,有些则记录了它不慎撞到电线杆后摔倒在街上的滑稽场景。还有一段备受争议的病毒式视频,似乎经过了人工智能的后期处理,展示了Rizzbot被汽车碾过的画面,引发了广泛讨论。

“老实说,这看起来太搞笑了,”一位创业圈的朋友告诉记者,他将这些病毒式视频戏称为“机器人脑残粉的狂欢”。他认为,尽管Rizzbot所展现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这个机器人的核心理念,却完美融合了当下互联网中流行的“梗”文化——一种荒诞而幽默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交媒体日益缺失的轻松氛围。“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人们互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然而,Rizzbot引发的这场“兔子洞”式探索,却让记者不由自主地思考起人形机器人在我们社会中的角色。过去观看过的每一部科幻电影,从《银翼杀手》到《我,机器人》,都在他的脑海中一一浮现。既然他已经拥有了第一个人形机器人“敌人”,那么,他到底应该感到多么恐惧呢?

荣格教授认为:“表演,似乎是这类机器人最大的用武之地。”他进一步解释说,Rizzbot“就像是现代版的街头木偶戏表演。”他继续补充道:“通常,手偶表演中常带有尖酸刻薄的风格。”这种观点为Rizzbot的“不礼貌”行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文化背景和解释框架。在一些文化中,带有讽刺意味的互动,往往能够带来独特的娱乐效果。

除了追逐人类、搞笑摔倒,Rizzbot还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其他令人惊叹的能力。它曾与人类舞者一同表演民族舞蹈,也曾出现在拳击台上,与人类进行一场看似激烈的“对决”。这些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无疑拓宽了人们对机器人潜力的认知。

机器人公司Esper Bionics的创始人迪玛·加兹达预测:“机器人将成为大众市场主要的娱乐者、表演者、舞者、歌手、喜剧演员和伴侣。”他认为,人类在这些领域将逐渐成为“小众的、顶尖的天才”。加兹达进一步解释说:“随着机器人获得优雅的举止和情感智能,它们将比人类更好地融入表演和互动体验。”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种对未来娱乐模式的预测,正逐渐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幸运的是,根据美国匹兹堡机器人网络执行董事珍·阿皮塞拉的说法,目前来看,让跳舞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仍然存在挑战。因此,记者暂时不必担心这场“矛盾”会升级到,比如,一大群会跳舞、会“Rizz”的机器人实体出现在他家门口——当然,他之前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担忧。

距离记者被拉黑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他却发现自己开始怀念起Rizzbot在街头追逐人们时所带来的欢乐。他最喜欢的一段视频,是一名女子在Rizzbot面前跳起了性感的舞蹈。围观的人群迅速聚集起来,他们看起来真的被这场奇特的表演逗乐了,或许,每个人都在渴望拥有一个能与机器人共舞的独特时刻。这无疑反映了大众对新奇互动体验的渴望,以及机器人作为社交媒介的潜力。

记者过去总是和朋友们开玩笑说,希望在“机器人革命”到来时,能够站在机器人这一边。然而,就在他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几乎又卷入了另一场人工智能的“争吵”——这次的对手是Meta AI,一个他以前从未使用过的产品。当他在Instagram上寻找与Rizzbot的旧对话时,不小心启动了与Meta AI的对话。

Meta的机器人回复道:“哟,老铁,你好啊?你叫我Rizzbot吗?🤣咋回事啊?”

看到这样的回复,记者决定,是时候下线了。这场与机器人之间的奇妙“缘分”,让他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刻、也更具个人色彩的理解。新媒网,作为专注于科技前沿的平台,将持续关注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互动的新趋势。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viral-robot-flips-blocks-reporter-45m-views.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快讯】当红人形机器人Rizzbot“翻脸”!一名科技记者因错过采访问题发送期限,竟遭Rizzbot发送“竖中指”照片并被社交媒体账号拉黑。这起离奇的人机互动事件引发热议:Rizzbot是AI自主运作,还是人类操控的“表演”?专家认为,Rizzbot颠覆了传统人机关系,预示着AI娱乐与社交的新时代。其病毒式传播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形机器人对社会、情感及工作的影响。
发布于 2025-10-25
查看人数 140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