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零售巨头遭抵制!关税再袭,中小商户陷死局!

2025-09-03Walmart

Image

各位老铁,大家好!最近的市场,真是风起云涌,挑战与机遇并存。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最近发生在美国零售行业的一些大事,这些事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值得我们深思。

消费抵制:一场没有硝烟的市场博弈

说到商品流通,大家肯定觉得,产品好、价格实惠,自然就能卖得动。这通常是由生产商和零售商共同努力决定的“使用价值”。但最近在美国市场,这场惯常的逻辑似乎遭遇了挑战。一些消费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停电”行动。

您可能会好奇,什么是“经济停电”?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自发组织起来,呼吁大家不要去某些大型零售商那里购物。这些被“点名”的零售巨头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亚马逊、沃尔玛,还有塔吉特。这背后的原因,据抵制人群反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公司“放弃”了在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政策上的承诺。消费者们觉得,企业的价值观和他们期待的有所偏离,于是决定用手中的钞票投票,表达自己的立场。

这场“经济停电”可不是小打小闹,它确实在美国市场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一家外媒的民意调查组织,People’s World,公布了一组数据,让人看到了这次抵制行动的真实影响力。

就在抵制活动进行的当天,零售巨头们的数据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咱们来看看具体的数字:

  • 沃尔玛: 网站流量下降了6.5%,手机应用程序的活跃用户也减少了2.5%。这对于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零售商来说,无疑是笔不小的损失。这意味着数百万次的潜在点击和购买机会瞬间流失。
  • 亚马逊: 作为全球电商巨头,它的流量也未能幸免,下降了4.6%。虽然相比沃尔玛幅度略小,但考虑到其庞大的体量,这个百分比背后代表的消费者数量同样惊人。
  • 塔吉特: 在这次抵制中,塔吉特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其网站流量相比前一周足足下降了10.9%,而线下的客流量更是减少了10.7%。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接近一成的客流流失,对于任何实体零售店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消费者通过集体行动,对市场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当今社会,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观以及对社区的承诺,越来越成为消费者选择品牌的重要考量。这不仅是一场商业上的博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彰显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更高期待。

当然,这次抵制行动并非一概而论,并非所有零售商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市场总是充满变数,总有那么一些企业,能够在这股逆流中稳住阵脚,甚至逆势而上。比如,新媒网跨境获悉,一家名为Costco的零售商就做得非常出色。

Costco这家企业,在DEI政策上多次重申了坚定的立场,这无疑赢得了那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的心。结果就是,在抵制行动当天,Costco的网站流量不降反增,实现了8.3%的增长。这活生生地告诉我们,消费者用脚投票,也用行动支持那些他们认为价值观相符的企业。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线下的社区小商店,在这次抵制行动中反而迎来了春天。因为很多抵制大型零售商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放弃了线上购物的选择的人,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实体小店。这些小店凭借着更贴近社区的特点、更个性化的服务以及独特的商品,吸引了原本流向大商场的客流。这让我们看到,市场的多元化和细分化,在任何时候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

面对这样的市场反馈,抵制人群可不打算就此罢手。据外媒People’s World消息,他们计划接下来继续加大抵制力度,将目标瞄准多个零售商的大型促销活动。例如,亚马逊在3月7日至14日举行的春季大促,以及沃尔玛在4月7日至14日期间的春季大促,都将成为他们重点抵制的对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次全面的消费抵制行动预计在4月18日举行。这意味着,这场由消费者发起的市场博弈,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对零售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客观地讲,这些抵制行动无疑会对零售商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但对于亚马逊、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来说,短期内的冲击或许有限。它们拥有强大的品牌韧性、庞大的资金储备和多元的业务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化这些负面影响。然而,对于那些严重依赖大型零售商渠道的中小企业来说,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实力去应对这样的市场波动,更有可能因此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面临生存困境。

新媒网跨境认为,这场消费抵制行动,不仅仅是关于销售额的增减,它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忠诚度的一次深刻考验。在全球经济日趋互联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关注利润,更要关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消费者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积极、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市场形势复杂:关税政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坦白地说,最近的市场环境里,零售商们最头疼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消费抵制。与消费者情绪的波动相比,关税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产品定价波动,或许才是他们更不愿面对的棘手难题。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以亚马逊为例。去年年底,这家电商巨头毅然决然地推出了一个名为Amazon Haul的低价商城项目。这个项目的初衷,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亚马逊为了直面来自中国电商平台Temu和Shein等日益激烈的低价竞争。Amazon Haul的商品,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的供应商,货物直接从中国仓库运往美国市场,力求以最低的成本为美国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战略布局,意图通过整合供应链、优化物流,重塑低价市场格局。

然而,正当Amazon Haul准备大展拳脚之际,美国方面却实施了加征关税的政策。这无疑是给Amazon Haul的初期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关税的增加,直接抬高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原本寄希望于“低价”来吸引客户的Amazon Haul,突然发现其核心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成本上升,意味着它要么选择自行消化,从而压缩利润空间;要么选择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这又与其“低价”定位相悖,可能导致客户流失。这种两难的境地,让亚马逊在推广这一新项目时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不仅仅是亚马逊,另一家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试图在这种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定局面。上周,据外媒消息透露,沃尔玛为了转嫁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压力,正在向一些中国供应商提出大幅降价的要求。

沃尔玛在全球客户群中一直以其“花得更少,活得更好”(Save Money. Live Better.)的品牌理念而著称。低价是其吸引和留住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关税的增加,直接冲击了这一核心策略。为了维持其低价形象,并减轻自身的运营成本压力,沃尔玛不得不将一部分压力转嫁给上游的供应商。这无疑对中国供应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新的挑战。

然而,沃尔玛的这个解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其可行性存在疑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关税的压力最终都会体现在商品的最终价格上,无论经过多少环节的转嫁,这笔额外的成本最终都将由供应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是最终的消费者来承担。供应商不可能无限制地降价,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产成本和利润需求。

对零售商来说,这无疑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他们好不容易通过低价策略招徕了大量的忠实客户,如果因为关税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这些客户很可能会因此流失。这不仅会影响销售业绩,更会损害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种“请君入瓮,又被吓跑”的局面,是任何零售商都不愿看到的。

可以肯定的是,关税政策的变动所带来的定价压力,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全球零售商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如果这种关税政策持续下去,那么市场势必会经历一次大的调整。总会有人要为上涨的成本买单,也总会有一些零售商的业绩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是几家企业的问题,更是全球贸易和经济稳定面临的共同挑战。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企业更需要展现出灵活应变的能力和战略眼光。这包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供应链、优化采购渠道、提升运营效率,以及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消费者也应理解市场价格波动的复杂性,并持续支持那些积极应对挑战、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我们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市场能够找到新的平衡点,继续向前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4198.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美国零售业正面临消费者抵制亚马逊、沃尔玛等巨头,原因是消费者认为其在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政策上有所倒退。同时,关税政策变动也给零售商带来定价压力。Costco因坚守DEI立场而受益。新媒网跨境关注这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发布于 2025-09-03
查看人数 204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