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品暴利内幕:100倍价差,跨境人必看!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看似与我们日常认知相悖的现象。以药品定价为例,美国市场就呈现出一种独特且复杂的图景,其背后牵扯着多方利益博弈和深层机制,这对于从事跨境行业的中国同仁而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案例。
让我们从一个具体的情形开始。在美国加州文图拉市,一位名叫斯蒂芬妮·加曼的居民在2018年一次从连锁药店取药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令人费解的收据。她所需药品的零售标价高达355.99美元,而她实际支付的金额却只有3.47美元。这意味着,她仅支付了药品标价的约百分之一。尽管这笔费用对她而言是极低的,但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令人不禁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谁从中获利?
药品定价并非简单的成本加利润模式。对于许多接触过美国医疗系统的消费者而言,账单上的高昂标价与最终支付金额之间的巨大鸿沟,往往令人感到困惑。比如,药品标价为何如此之高?保险公司是否真的按此价格支付?患者为何在购药时无法知晓真实成本?
业内观察者指出,患者支付的自付费用(如共付额)远低于药品标价,这在医疗保险体系下是常见情况。保险的初衷在于保护患者在需要医疗服务时,免受高昂费用的冲击。因此,有医疗保险的患者通常无需承担全部费用。然而,这种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这通常涉及到药品生产商、保险公司以及在幕后进行价格谈判的中间商之间,如同“黑箱操作”般的谈判过程。
那么,究竟谁在这种看似“疯狂”的药品定价体系中受益呢?从深层次看,除了患者,基本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得益。药品生产商通常会将药品的标价设定在极高的水平,其唯一目的在于,确保在与各方谈判之后,能够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尽可能高的回款。
代表保险公司进行谈判的,通常是被称为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s)的中间方。这些PBMs在每笔处方药交易中都能获得回扣和费用,因此,它们也有动机去维持高昂的药品标价。对它们而言,价格谈判的起点越高,其所能获得的服务费和折扣空间也就越大。
此外,药品在供应链的流通环节中,批发商和零售商也会层层加价,以获取自身应得的利润。这种定价模式的特点在于,药品生产商、保险公司、PBMs以及药店等各方,都尽可能地对交易细节进行保密。他们声称这是出于竞争考量,部分原因确实如此。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不希望外界完全知晓其间的资金流向和实际利润。
在国际比较层面,一项早期数据显示,基于2014年的统计,美国民众在处方药上的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 国家/地区 | 年度人均药品支出(美元) |
|---|---|
| 美国 | 近1100 |
| 德国 | 742 |
| 澳大利亚 | 619 |
| 瑞典 | 509 |
| 英国 | 478 |
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有保险支付后的情况。对于数以千万计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成年人而言,高昂的药品标价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经济负担。虽然药品行业表示有针对这些人群的折扣项目,但这恰恰凸显了整个体系的荒谬之处——为了让那些必须按标价购买产品的人群不至于破产,反而需要设立特殊项目。
面对民众对高药价的普遍不满,美国监管机构和政府层面曾就药品定价问题提出多项倡议,其中不乏一些旨在提升透明度的尝试。例如,有提议要求药品广告必须包含价格信息。这一设想的目的是,不仅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市场,也能促使药品公司主动调整其定价策略。
这种提升透明度的举措被认为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因为美国医疗体系在成本方面对患者的引导常常不甚明确。同时,这也是消费者普遍的诉求。一项由凯泽家庭基金会早前发布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民众支持在药品广告中明确标注价格。这一比例在不同政治倾向的群体中也得到了广泛支持。
然而,这类提议的实施并非易事。药品公司几乎必然会以言论自由等理由对此提出挑战。即便能够实施,广告中应该显示哪种价格也存在争议。是标价、零售价,还是平均保险支付价格?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显示标价,其意义也不大,因为药品的标价往往是“虚构的”,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关联度很低。
关于加曼女士支付的低价,连锁药店方面曾回应称,零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基于生产商的标价”,并表示“由于业务模式和运营成本的不同,零售药店与经营药房的其他类型零售企业在某些药物的价格上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回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行业普遍的现状,即如果其他竞争者也维持类似的价格模式,那么大家便会遵循。
药品生产商的行业组织曾明确反对在药品广告中包含价格信息。其发言人表示,在广告中公布价格“对患者没有益处,因为这些价格往往不是保险公司实际支付的价格,也无法很好地反映患者在药店柜台实际支付的金额”。这似乎在暗示,消费者无需为此过度担忧。
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一种药品的零售标价竟然比患者的自付费用高出约100倍甚至更多,那么这个体系无疑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无论药品行业如何自圆其说,一个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复杂层级之上的系统,其核心首先是模糊和不透明。
斯蒂芬妮·加曼女士想知道,究竟谁从中受益?简而言之,受益者是那些在复杂交易链条中掌握信息和定价权的参与方。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复杂的定价机制,可能意味着对实际成本的认知模糊和潜在的负担。
对于中国跨境行业从业者而言,美国药品定价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察窗口。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独特规则、供应链模式、利益攸关方以及潜在的“黑箱”操作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药品行业独有的现象,在其他消费品、服务乃至技术领域,都可能存在类似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定价结构。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仅要关注显性规则,更要能穿透表象,理解潜在的商业逻辑和利益博弈。这要求我们加强对海外市场法规、行业惯例、竞争格局的系统性研究,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此外,在与海外合作伙伴进行商务谈判时,充分的背景研究和对当地商业文化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避风险、争取有利条件。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跨境从业人员将面临更多元、更复杂的市场挑战。积极关注并深入分析类似海外市场的特殊案例,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全球运营能力,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s-pharma-100x-price-gap-unveiled.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