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进口预订秋季跌11%!抢跑引发去库存潮

对于身处中国跨境行业的我们而言,全球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特别是美国作为重要的消费市场,其集装箱进口数据更是我们洞察市场风向的关键指标。近日,外媒数据显示,进入2025年秋季以来,美国集装箱进口预订量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
根据相关贸易数据追踪显示,以入港二十英尺当量单位(TEU)计算的美国集装箱进口量,在2025年秋季表现出相对疲软的态势。自2025年9月以来,平均预订量比2024年同期水平低了大约11%。这表明当前的市场需求可能正处于一个调整期。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当前的进口量并非处于低谷。数据显示,目前的指数水平仍然比2019年高出30%以上。2019年,全球贸易环境也曾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政策调整引发了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广泛讨论。例如,在2019年5月,针对某些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提升至25%,同年8月又实施了新一轮关税措施,尽管其中部分后来有所调整。这些政策变化当时确实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订单增长,但并未像近年那样,引发大规模的恐慌性采购潮。
回顾近几年,全球供应链经历了数次剧烈变动。2020年初爆发的全球性事件,无疑是其中最显著的一次。它史无前例地引发了集装箱进口量的急剧飙升。从2020年中期一直持续到2022年上半年,许多商家和货主纷纷将库存管理策略从传统的“准时制”(just in time)转变为更具韧性的“以防万一”(just in case),旨在应对不确定性,确保供应链的弹性。
然而,随着全球商品消费热潮逐渐降温,许多企业很快发现自己面临着库存过剩的挑战。这种局面迫使公司在随后的约一年时间里,大幅削减了订单量,甚至低于正常的补库存水平。直到2023年末,随着库存压力的逐步缓解和市场需求的回暖,美国集装箱进口量才重新恢复到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进入2023年,全球供应链再次遭遇新的挑战。2023年10月,中东地区局势的变化对全球航运产生了深远影响,迫使大量船只不得不避开苏伊士运河,选择绕道而行。这一航线调整不仅显著拉长了运输时间,更直接导致了全球海运运力的紧张。
在运力受限的影响下,跨太平洋航线的即期运费在2024年夏季出现了显著上涨。40英尺集装箱的即期运费一度突破了7000美元大关,创下了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运费的飙升无疑增加了跨境贸易的成本,对众多依赖海运的中国出口企业构成了直接的压力。
面对持续的航运中断风险,一些货主再次倾向于采取“以防万一”的库存策略,以避免潜在的供应短缺。不过,这种囤货行为的规模和强度,与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的极端情况相比,仍有一定差异,并未达到彼时那样的疯狂程度。这反映出市场在经历多次冲击后,正逐渐形成更为理性和审慎的应对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2024年末中东地区局势趋于稳定,航运方面的担忧有所缓解,但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关税因素)却在2025年成为了影响进口量波动的主导力量。这些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包括实施与暂停的交替出现,打乱了传统进口模式的季节性规律。
具体而言,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2025年6月和7月出现了异常提前的订单高峰,许多企业为了规避潜在的贸易风险,选择提前下单,推高了年中期的即期运费。这种“抢跑”式的采购行为,使得原本可能分散在下半年的需求集中在前中期释放,进而影响了后续的市场表现。
正是由于这种前期订单的集中释放,导致进入2025年秋季后,美国集装箱的进口需求有所回落。当前的市场状态更像是处于一个轻微的去库存阶段,而非积极的补库存周期。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最新数据的印证,2025年10月,最新的物流经理人指数(Logistics Managers’ Index)库存读数为49.5,略低于50的荣枯线,暗示着库存量略有收缩。这与我们观察到的进口预订量下降趋势相吻合,共同描绘出当前市场谨慎观望的态势。
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而言,这些动态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号。美国进口量的波动,无论是受全球事件影响,还是受贸易政策调整驱动,都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订单量、物流成本和库存管理策略。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灵活调整供应链、分散市场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关键。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以及主要市场的经济指标,将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s-import-fall-11-percent-frontload-destock.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