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10月起平台收入全报,跨境人无所遁形!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经济如同奔腾的巨浪,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无数人在平台上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梦想。然而,在这股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平台上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数量激增,他们工作的灵活性和虚拟化,也给税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规则,一些人可能会利用这种便利隐匿收入,逃避纳税义务。这不仅会让国家税收蒙受损失,更会影响社会公平,让那些诚信纳税的经营者感到不公。为了维护这种公平正义,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涉税信息的报送机制,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共识。比如,远在大洋彼岸的欧洲,从2023年开始,就已要求平台运营商定期向税务部门提供平台卖家的各类涉税信息。
在中国,这也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电子商务法》就为平台企业明确了相关义务。此后,税务部门也积极开展了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终于在2025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份文件对谁来报、报什么、怎么报、哪些情况可以免报以及违规了怎么办,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就正式施行了。这意味着,从2025年10月起,各互联网平台企业将开始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涉税信息。紧随其后,国家税务总局也发布了《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将实务操作的细节进一步细化,为平台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套规定与公告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平台经济的税收治理迈向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的新阶段。这不仅是为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让每一位平台参与者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一、谁来报送?谁是报送对象?这里有答案!
在理解新规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套规定究竟是针对谁的,又要报送谁的信息。
1. 报送主体:互联网平台企业
《规定》第二条开宗明义,明确了“报送主体”就是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类“互联网平台企业”。这不仅仅指《电子商务法》中定义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还包括其他任何通过互联网为网络交易活动提供营利性服务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公告》则把这个范围描绘得更加具体、更具象化,就像是一张涵盖了我们数字生活方方面面的地图:
- 电商平台: 无论是你经常“剁手”的网络商城,还是各式各样的商品交易平台,都赫然在列。它们是商品流通的主动脉,连接着千家万户。
- 应用商店: 手机里的各类APP,背后都有应用商店的身影。
- 社交平台: 那些我们用来分享生活、交流互动的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它们不仅承载着情感,也日益成为商业交易和内容变现的沃土。
- 网络直播与短视频平台: 如今最火热的直播带货、打赏互动,以及各类内容创作变现,都离不开这些平台。它们连接着主播与观众,商品与消费者。
- 游戏及虚拟物品交易平台: 游戏账号租借、虚拟道具和游戏币的交易,这些数字世界里的“财富”流动,也在监管的视野之内。
- 出行与生活服务平台: 叫网约车、点外卖、请家政服务、快递配送,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捷服务,其背后的平台同样需要履行报送义务。
- 知识付费与内容创作平台: 在线课程、知识问答、音频内容,那些通过分享知识和创意变现的平台,也在其中。
- 跨境电商与境外互联网平台: 即使是那些面向中国用户和经营者提供服务的国际平台,同样不能置身事外。
这些平台企业就像是数字经济的“毛细血管”,它们需要认真审视自身的业务模式,对照上述类型进行自查,确保不遗漏任何合规义务。
2. 报送对象:平台内的“生产者”与“服务者”
那么,平台企业到底要报送谁的信息呢?主要包括两大类:
- 平台内经营者: 这指的是在平台上设立网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当然也包括那些以个体工商户或个人身份经营的自然人。他们是平台上的“卖家”或“提供者”。
- 从业人员: 这一类更多是指通过平台以个人名义提供营利性服务的自然人。比如,每天穿梭于城市间的快递员、辛勤的家政服务员、深夜依然在线的网络主播,以及风雨无阻的网约车司机等。他们是平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也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如果这些通过平台从事配送、运输、家政等便民劳务的从业人员,本身就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或者收入未达到起征点不需要纳税的,他们的收入信息就不需要额外报送了。此外,如果平台企业在为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办理扣缴申报或代办申报等涉税事项时,已经填报了相关信息,也无需重复报送,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这体现了税收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在确保监管的同时,也为守法经营者减轻了负担。
二、报送什么?怎么报送?我们用例子来拆解!
搞清楚了“谁来报”和“报谁”,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报什么”以及“怎么报”。这涉及到平台企业的核心信息,以及其上活跃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关键数据。
1. 平台企业自身信息
首先,平台企业需要向税务部门“亮明身份”,报送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域名、业务类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企业名称等。这些信息是税务机关了解平台运营全貌的基础,也是后续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2. 经营者/从业人员信息
这是报送的重中之重,主要分为两大块:
- 身份信息: 包括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对于那些没有实体营业执照的个人经营者或从业人员,通常会使用其用户在平台上的唯一标识码来辅助识别。这些信息是明确纳税主体身份的关键。
- 收入信息: 这包括了季度收入总额、可能获得的非货币经济利益(比如虚拟货币、积分等)、支付给平台的佣金或服务费,以及交易(订单)数量等。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纳税额的计算,是税收征管的核心要素。
- 特殊业务信息: 像直播带货、知识产权转让、虚拟币打赏这类新兴的、多样化的收入形式,需要按照具体的类别进行细致填报,确保每一种收入都能被准确识别和管理。
3. 相关运营主体信息
在复杂的平台生态中,往往不是一家公司包揽所有业务。有些平台会将用户管理、款项结算、内容推广等环节,交由不同的公司来负责。新规要求,这些参与平台运营的其他主体信息,也需要一并报送。这有助于税务机关全面掌握平台运营的链条,确保责任清晰。
4. 报送方式和时间节点
规范的报送流程,是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的保障:
- 首次报送: 平台企业从开展互联网经营业务之日起,要在30日内完成首次报送。这是“打卡入场”的第一步。
- 定期报送: 之后,每个季度结束后的次月内,平台企业就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报送上一个季度的涉税信息。例如,10月份就要报送7、8、9这三个月的涉税数据。
- 报送渠道: 对于规模较大的平台,可以通过数据接口直接与税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高效、自动化的传输。而中小平台则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采用上传导入的方式进行报送,操作同样便捷。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要求,新媒网跨境获悉,我们可以以一个虚拟的“垦丁优选”平台为例,来模拟一下实际操作过程。
“垦丁优选”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互联网平台,业务范围很广,既有大家熟悉的电商板块,也有人气很高的网络直播,甚至还提供家政、配送等便民劳务服务。在这个平台上,既有开设网店的商铺经营者,也有以个人身份入驻、靠才艺和内容吸引粉丝的网络主播,还有一大批奔波忙碌的兼职配送员。
“垦丁优选”这个平台也比较复杂,它由A公司持有电信业务许可证,B公司负责用户管理,C公司负责款项结算,D公司负责内容推广。现在,2025年10月即将到来,这可是“垦丁优选”第一次按照新规,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的关键时刻。
第一步:首次报送平台基本信息
首先,在“垦丁优选”业务开展后的30日内,作为平台持有者的A公司,就需要通过电子税务局,提交一份《互联网平台企业基本信息报送表》。这份表格是平台向税务机关的“自我介绍”,必须清晰详尽。它至少要包括:“垦丁优选”的平台名称、它的互联网域名、提供的服务名称、相关的许可证或备案信息、业务类型、平台运营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等等。同时,与A公司紧密协作的B公司(用户管理方)、C公司(结算方)、D公司(内容推广方)等相关运营主体的基本信息,也需要一并报送。
这一步是基础,更是关键。它让税务机关能够全面掌握平台的基础运营情况,以及各个参与方在整个生态链中的职责分工,为后续的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按季度定期报送涉税信息
完成了首次报送之后,“垦丁优选”就进入了常态化的运营阶段,A公司也需要开始履行按季度的涉税信息报送义务。这意味着,每个季度结束后的次月内,A公司都必须向税务部门递交平台内所有商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详细信息。
针对商铺经营者:
- 需要填报店铺名称,以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店铺的实际控制人或店主姓名和证件号。
- 该季度内店铺的收入总额、支付给平台的佣金或服务费金额,以及该季度内完成的交易订单数量,比如总共成交了400笔。
这些数据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每个店铺的经营状况和纳税基础。
针对网络主播及内容创作者:
- 对于那些通过“垦丁优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接受观众打赏等活动的网络主播,报送的内容会更加精细。
- 除了主播的身份信息外,还需要详细列出他们在直播带货、打赏等各项活动中获得的收入,如果涉及到平台虚拟币收入,还需要按照平台规则折算成人民币金额。
- 此外,如果主播有所属的MCN机构,相关情况也需要同步报送,以便税务机关了解直播行业的收入分配模式。
其他报送义务:
- 除了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信息,“垦丁优选”还需要同步报送B公司、C公司、D公司等相关运营主体的最新基本信息,以及它们各自在平台运营中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能。
这些详细的报送内容和流程,确保了平台经济活动的透明化,为税收征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 除了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信息,“垦丁优选”还需要同步报送B公司、C公司、D公司等相关运营主体的最新基本信息,以及它们各自在平台运营中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能。
三、特殊业务场景:这些情况怎么报?
平台经济业态多样,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业务场景,新规也对此给出了明确的报送规则。
1. 多平台或聚合平台
有些大型企业可能同时运营着好几个不同的平台,比如一个电商平台,又运营一个网约车平台;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聚合平台”,接入了其他小型平台的商户。遇到这种情况,《规定》要求,每一个平台内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信息,都应该分别进行填报,而不能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如果A公司旗下既有电商平台,又有网约车平台,那么A公司就必须分别为这两个平台单独报送各自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和收入信息。这样做是为了确保税务机关能清晰地区分不同业务板块的税收情况,进行精准管理。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A公司作为一个平台企业,其平台上的一些商户本身也是独立运营的平台企业(也就是“平台上的平台”),那么在报送涉税信息时,除了报送A公司自己平台的信息,A公司还需要额外报送它平台中那些“平台型经营者”的信息。这就像是一张层层嵌套的网,确保每一层的交易活动都能被追踪。
2. 非货币形式经济利益
在数字世界里,钱不总是以人民币的形式出现。平台内的经营者或从业人员,有时候会获得虚拟币、积分,或者各种数字福利,虽然不是现金,但这些“非货币形式的经济利益”往往可以提现或者兑换成实物商品。
《规定》对此也有明确要求:平台企业应该按照自己制定的折现标准,将这些虚拟资产折算成人民币金额,并计入收入后进行报送。比如,一位叫小李的自然人在某直播平台收到了粉丝赠送的虚拟币,如果按照平台的规则,这些虚拟币可以兑换成4000元人民币,那么平台就需要将这4000元计入小李的收入,并如实向税务机关报送。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无论收入以何种形式出现,都能被纳入税收管理,维护税制的公平。
3. 多角色/多店铺情形
一个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可能会身兼数职,或者同时开设多个网店。比如,小王可能既是某电商平台的主播,又在该平台上开了两家服装店。遇到这种“多角色”或“多店铺”的情况,《规定》要求,平台必须分多行,分别填报每一个身份或每一个店铺的收入信息。
例如,小李在某电商平台同时经营着“小李时尚店”和“小李美食店”两个网店,两个店铺分别实现了10万元和5万元的收入。平台就不能简单地把两个收入加起来报送,而应该分别填报“小李时尚店”和“小李美食店”的经营者小李的身份信息,以及各自的收入情况。这样,税务机关就能准确掌握每一个具体业务单元的涉税情况,避免混淆不清。
4. 直播带货与MCN机构合作
直播带货作为新兴业态,其收入分配模式往往比较复杂,涉及网络主播、MCN机构、合作品牌以及平台等多方。新规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平台分别报送每一方的身份和收入信息,并详细注明各方之间的合作或分成关系。根据不同的合作模式,报送流程也有所区别:
情形一:主播用自己账号带货
网络主播王某在A企业运营的甲平台上,用自己的用户账号开设直播间,为平台内经营者B企业带货。B企业因这场直播达成了10万元的成交额,按照协议,B企业向甲平台支付服务费,同时向网络主播王某(或其合作方)支付带货的服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A企业就应当按照规定,报送网络主播王某和B企业的身份信息及收入信息。情形二:MCN机构用其账号带货
如果网络主播王某的合作方C机构(比如MCN机构)使用C机构自己的用户账号,在甲平台上开设直播间,王某只是出镜带货,甲平台收取服务费后与C机构和B企业进行结算。这时,A企业需要报送的是C机构和B企业的身份信息及收入信息,因为MCN机构是直接与平台结算的主体。情形三:多方结算,各方均需报送
还有一种情况,网络主播王某在甲平台上使用自己的账号带货,甲平台收取服务费后,与网络主播王某、B企业、以及王某合作的C机构等多方进行结算。这种情况下,为了全面反映收入流向,A企业就需要分别报送网络主播王某、B企业和C机构三方的身份信息和收入信息。
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税收管理的与时俱进,确保了新兴业态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四、不报怎么办?法律责任与违规处理要重视!
对于平台企业来说,履行涉税信息报送义务,不仅是合规经营的体现,更是法律的明确要求。如果未能按照《规定》的要求报送涉税信息,或者存在瞒报、谎报、漏报、拒报等不诚信行为,税务机关是会依法严肃处理的。
首先,税务机关会责令平台企业在限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这相当于给了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但如果平台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仍然置若罔闻,未能改正,那么等待它的将是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以让企业警醒。
更甚者,如果情节被认定为严重,税务机关还可以依法责令其停业整顿,并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巨额罚款。停业整顿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会严重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这一系列严厉的处罚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涉税信息报送义务的严格监管态度,旨在确保税收征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维护良好的税收秩序。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公平正义的原则,新规也明确指出,如果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涉税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同样会依法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样的规定,不仅是对平台企业的约束,更是对税务机关自身执法行为的规范,它能够有效保障平台企业及相关纳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涉税信息管理工作的公正与透明。
五、境外平台怎么办?复杂挑战待解!
随着全球化数字经济的发展,许多境外平台也在中国市场提供服务,它们同样需要面对这些新规定。
根据《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那些在中国境内提供营利性服务的境外平台企业,也必须按照中国税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报送其境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涉税信息。例如,我们熟知的亚马逊,作为全球领先的跨境电商巨头,它为众多中国卖家搭建了面向全球销售商品的桥梁。按照上述规定,亚马逊在为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有义务履行涉税信息报送责任,按要求提交中国卖家及相关人员的涉税数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境外平台往往会面临一种“双重合规压力”。一方面,它们需要严格遵守中国境内关于数据报送的法律义务;另一方面,它们又要确保自身行为符合注册地对个人数据跨境传输的法律限制。美国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对数据安全和主权愈发重视,国际间在数据流动方面的监管壁垒也日益增多。这种不同法域之间法律制度的张力,无疑增加了境外平台在中国运营的合规难度。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对企业在数据治理、技术架构以及运营策略方面,寻求更具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本地化解决方案的考验。
类似的挑战也出现在Meta(旗下拥有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广告平台、Booking(知名的在线住宿预订平台)等境外平台身上。比如,许多中国房东通过Booking平台提供短租服务并获益,那么Booking同样需要报送这些中国房东的身份和收入信息。但这些境外平台,很可能也会面临其本国数据出境限制与中国涉税信息报送要求之间的合规冲突。
新媒网跨境认为,境外平台面临的这个问题整体较为复杂,它涉及国际法、国内法、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商业实践等多个维度,如何在保障国家税收权益的同时,有效解决国际数据流动的合规难题,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后续,我们也将针对这一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六、合规建议:平台企业如何稳健应对?
面对新的涉税信息报送要求,平台企业必须积极主动,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和管理,才能保障工作的合法、准确与高效。新媒网跨境预测,以下几个方面是平台企业必须着力强化的关键点:
1. 优化报送流程与系统对接,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平台企业应当全面梳理从数据采集、整理、存储到最终报送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流程顺畅无阻。同时,建立一套与税务系统高效、稳定的对接机制,确保数据能够及时传输,格式完全符合规范。更重要的是,平台方必须将数据安全放在首位。这意味着要明确涉税数据的采集范围、存储方式、处理权限以及使用流程,采取严密的加密和防护措施,坚决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这既是对用户的责任,也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保障。
2. 健全核验机制,全面提升数据质量。
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涉税信息报送的生命线。平台企业应重点完善用户身份认证流程,确保每一个报送对象的身份信息都真实可靠,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同时,建立一套精确的收入核算和佣金结算体系,对每一笔交易、每一分收入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防范虚报、漏报的风险。针对那些特殊的经营情形,比如便民劳务、享受税收优惠的对象,或者历史数据的补录,都需要提前制定详细的核验规则和处理预案,确保特殊情况也能妥善处理。
3. 紧跟政策动态,灵活调整合规策略。
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税收政策也会不断优化和调整。平台企业不能一劳永逸,而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紧密关注税务主管机关发布的最新政策、口径和操作细则。根据政策变动,及时优化自身系统配置,调整报送内容和流程,确保持续符合最新的合规要求。只有这样,平台企业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宏观环境中,始终保持稳健前行。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Amazon Echo Show 5 (newest model), Smart display with 2x the bass and clearer sound, Charcoal
$ 64.99

Blink Mini 2 (newest model) — Home Security & Pet Camera with HD video, color night view, motion detection, two-way audio, and built-in spotlight — 1 camera (White)
$ 39.99

Blink Mini - Compact indoor plug-in smart security camera, 1080p HD video, night vision, motion detection, two-way audio, easy set up, Works with Alexa – 1 camera (White)
$ 29.99

Blink Mini - Compact indoor plug-in smart security camera, 1080p HD video, night vision, motion detection, two-way audio, easy set up, Works with Alexa – 1 camera (Black)
$ 29.99

Ring Floodlight Cam Wired Plus — Outdoor home or business security with motion-activated 1080p HD video and floodlights, (2021 release) White
$ 119.9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