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y AI营收暴涨10倍!聚焦销售获4600万融资,30万用户疯抢
这年头,做营销的朋友们,谁没为“精准获客”掉过几把头发?广撒网的骚扰电话、群发邮件,砸钱买流量,钱花了,效果却像石沉大海。成本高、效率低,品牌形象也跟着遭殃——这种痛,扎心得很。
新媒网跨境观察到,一家名为“粘土”(Clay)的AI公司,默默耕耘了7年,一度挣扎在零收入的边缘,却在找准方向后上演了惊人的逆袭:2023年营收相较2022年暴涨10倍,2024年势头更猛,预计再增6倍。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稳稳站上3000万美元大关,B轮融资拿下4600万美金,估值高达12.5亿美金。这家为GTM(市场进入策略)提供服务的AI新贵,手里握着什么通关密码?
核心痛点?就是开头说的那个——精准太难! Clay 提供的,正是一剂“精准”解药。它用AI技术打通了数据孤岛,帮你把散落在Hubspot、领英、Salesforce、谷歌地图等各处的客户信息汇聚、清洗、补全(Data Enrichment)。这还没完,它还能自动化生成网页、文案、邮件,甚至派出智能体Claygrent(基于GPT-4)实时抓取网络动态,让你对目标客户了如指掌。说白了,它想解决的,就是帮你把“找对人”和“说对话”这两件营销命脉大事,变得高效、智能。
如今,超过30万注册用户、6000+家B2B客户(包括Anthropic、Notion这些明星公司)的选择,证明了它的价值。但Clay的路,绝非坦途。它的爆发,源于一场至关重要的“断舍离”。
创业伊始,Clay的愿景很宏大:让编程的力量触手可及。 早期产品像个连接各种API的超级电子表格。麻烦也随之而来——人人都说它有用!招聘经理用它筛简历,销售用它理客户,工程师当它是低代码后端,IT拿它传数据……乍看是遍地黄金的PMF(产品市场契合),实则让团队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反复横跳”。
创始人Kareem Amin后来回忆那段迷茫期时坦言:“当你决定聚焦一个窄众市场时,那种感觉像得了幽闭恐惧症。我们明明能做更多、更大,为什么要局限自己?” 正是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困境,让Clay在黑暗中摸索了多年,收入一度停滞不前。最终,一个关键决策扭转了局面:狠心聚焦,只服务销售人员,特别是SDR(销售开发代表)群体,只卖那一款核心产品。 放弃“通吃”的幻想,增长引擎才真正被点燃。
目标清晰了,冷启动怎么破? Clay团队一头扎进了销售和营销人的“老巢”。创始人亲自下场,加入十几个销售营销类的Slack和WhatsApp社群,看到有人讨论数据、聊拓客方法,就主动冒泡:“这问题我能帮上忙吗?” 更关键的一步棋,是邀请社群领袖Eric加入团队。Eric在LinkedIn上持续为Clay发声,在他自己的圈子里强力背书,瞬间带来了大量用户和代理机构的关注。
团队马不停蹄,每天至少打八个演示电话,手把手教潜在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最初采用邀请制,客户需要带着具体问题来预约30分钟的深度演示。效果立竿见影,用户很快尝到甜头,口碑开始在LinkedIn上发酵。他们还做了一个“反常规”操作:把客户服务支持搬进了公共的Slack群组。 从最初200多人的小圈子,如今已发展成超过万人的活跃社区。这里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窗口,更是产品反馈的金矿和内容灵感的源泉。客户转化路径被极大优化,从最初需要7次演示才能说服客户付月费,到后来一次电话甚至免演示直接签约。
这场聚焦,是Clay长达7年寻找PMF路上的第一次真正胜利。 2020年,他们咬牙砍掉枝蔓,All in 为SDR服务,从“大平台”转向“垂直深耕”,从团队自动化工具变身销售拓客利器。2022年,他们在Product Hunt上重新亮相,定位更加锋利:一站式解决企业数据丰富难题,整合多源数据,降本提效。客户数从120家跃升到1000+,正式开启了10倍速增长。此时,AI的加持如虎添翼,Clay打通了“数据洞察→自动化执行→收入增长”的全链条。直到2023年,当大型企业主动找上门,Clay才谨慎地组建销售团队——此时距公司成立已过去6年。
在定价上,Clay也玩出了新意——按使用量付费。 把平台费、支持服务等打包进按量消耗的“积分”里。这模式简洁、可扩展,且与客户获取的价值直接挂钩。创始人想得很透:“我们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不该按人头收费,而该为少数高效用户创造的巨大ROI买单。” 这在当时(2022年)让客户和投资人都捏了把汗,觉得放弃按席位收费是“自断财路”。按使用量收费在向企业级销售转型时确实有挑战,但Clay的决策逻辑很硬核:“当你不确定时,优先选择对客户最有利的方案。”
新媒网跨境建议, 创业公司尤其值得关注Clay对品牌的执着投入。创始人Varun Anand直言:“在早期B2B公司普遍轻视品牌时,我们的投入让我们抢占了先机。” Clay在品牌建设上的投入远超同行,前25名员工中就包含了品牌负责人。Anand坚信品牌是长期资产。打开Clay官网,独特的原创插画和博客视觉扑面而来,他们甚至聘请了全职粘土艺术家参与UI和网站设计。一个做数据服务的公司,硬是营造出理性与感性交融的独特气质。
在营销策略上,Clay也踩过坑,试过邮件、广告、SEO,甚至旧金山的广告牌。最终发现,内容营销+LinkedIn才是王道。早期团队持续输出干货,并巧妙发动客户和代理商共创内容。如今,他们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内容闭环:全球线下活动→活动内容提炼为LinkedIn帖子→帖子深化为博客文章→文章汇编成实用指南。官网的“Wall of love”栏目,温暖展示着客户在社媒上的真情告白。团队每个人都身兼“内容捕手”,与客户的每次交流都能转化为创作灵感或产品反馈。
组织的独特性是Clay的隐形护城河。 他们偏爱招聘那些“不安分”的跨界人才:能动性强、客户沟通高手、具备Builder思维、技术理解力够硬。销售主管曾是工程师创始人,负责全球社区活动的学过物理创过业,投资人转身做了市场工程师,品牌负责人同时兼管HR(确保内外形象一致)。更绝的是,他们创造了“GTM工程师”这一全新角色,融合了客户经理、销售开发、售前工程师和产品专家的职能,一人就能搞定卓越客户体验、内容生产和反馈闭环。
薪酬体系也打破常规。发现高手,入职即加薪;负责活动、社媒等通常被低估的岗位,Clay按增长营销的高标准付薪。官网展示所有团队成员的照片和职位,这份透明与信任,也是其管理哲学的体现。
当然,Clay的模式并非没有挑战。数据隐私安全、API调用的同质化风险、合规成本、以及OpenAI/Anthropic等巨头可能推出的竞品,都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内使用环境也是现实问题。
技术优势或许容易被追赶,但Clay那深入人心的品牌个性、紧密联结的社群网络、生机勃勃的合作伙伴生态,以及精心设计的增长飞轮,构成了它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或许给所有创业者提了个醒:当产品功能卷无可卷,好的品味、深刻的同理心、真诚的沟通和闪电般的迭代速度,才是未来企业真正的立身之本。
新媒网跨境预测, 在AI工具日益普及的未来,像Clay这样将技术创新与人性化运营深度结合的公司,其构建的独特生态和品牌壁垒,将成为穿越周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Blink Subscription Plus Plan with monthly auto-renewal
$ 10.00

Amazon Fire TV Stick HD (newest model), free and live TV, Alexa Voice Remote, smart home controls, HD streaming
$ 24.99

Ring Battery Doorbell | Home or business security with Head-to-Toe Video, Live View with Two-Way Talk, and Motion Detection & Alerts (newest model), Satin Nickel
$ 41.24

Amazon Fire TV Stick 4K (newest model) with AI-powered Fire TV Search, Wi-Fi 6, stream over 1.8 million movies and shows, free & live TV
$ 29.99

Amazon Fire TV Stick 4K Max streaming device (newest model) with AI-powered Fire TV Search, supports Wi-Fi 6E, free & live TV without cable or satellite
$ 39.9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