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PU巨变:英伟达份额腰斩,本土三雄营收暴涨!
全球跨境领域风云变幻,半导体作为其核心支撑之一,其每一次震动都牵动着无数行业的神经。2025年,随着美国出口限制政策的持续演进,全球图形处理器(GPU)市场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公开场合对中国芯片制造的进步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在技术上与美国仅“毫秒之差”。然而,根据外媒报道,他也于2025年5月坦承,受美国出口限制的影响,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四年前的95%显著下滑至50%。这一变化不仅让中国本土芯片巨头华为及其昇腾AI芯片备受关注,更将焦点引向了一批蓄势待发的中国GPU新锐力量,它们正积极抓住机遇,填补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缩减所留下的空间。其中,摩尔线程、沐曦和寒武纪等企业,正以各自的策略与进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英伟达市场份额调整:中国GPU厂商崛起背景
全球半导体产业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专业化和全球化著称,但地缘政治因素正不断重塑其供应链与市场格局。2025年,英伟达在中国GPU市场的份额调整,正是这一宏观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英伟达凭借其在GPU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在AI计算和高性能图形处理领域的深厚积累,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其GPU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科研机构,更是众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和大型科技公司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然而,自2024年以来,美国出口限制政策的逐步收紧,对英伟达向中国销售先进GPU产品造成了直接影响。这些限制旨在减缓中国在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发展速度,但客观上也为中国本土GPU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的腰斩,并非由于其产品技术竞争力下降,而是外部政策环境所致。这迫使中国本土市场必须寻求替代解决方案,从而激发了国内GPU研发和生产企业的快速成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本土GPU企业,包括已经崭露头角的华为昇腾系列,以及本文将重点探讨的摩尔线程、沐曦和寒武纪等,迅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它们不仅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更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普遍认为,能否有效填补英伟达留下的市场空白,不仅关乎这些企业的商业成功,更关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
摩尔线程:对标英伟达的全功能GPU路径
新媒网跨境获悉,总部位于北京的摩尔线程,被市场视为中国本土企业中最接近英伟达技术路线的公司之一。外媒报道指出,不同于寒武纪和华为海思更侧重于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的研发,摩尔线程宣称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实现全功能GPU量产的企业。所谓“全功能GPU”,意味着其产品不仅能支持通用计算(如AI训练推理),也能满足图形渲染需求(如专业图形处理和桌面显示)。
在产品迭代方面,摩尔线程展现出快速的研发能力。外媒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该公司已相继推出了四代GPU架构:2021年的“苏堤”、2022年的“春晓”、2023年的“衢源”以及2024年的“平湖”。其中,“苏堤”和“春晓”主要应用于专业图形加速和桌面图形处理领域,而“衢源”和“平湖”则专注于AI计算产品,旨在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这些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和迭代,直接推动了公司财务表现的改善。根据外媒数据,摩尔线程的合并毛利率从2022年的-70.08%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25.87%,并在2024年进一步跃升至70.71%。
摩尔线程的快速发展,与其核心团队的背景密切相关。外媒报道称,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建中曾在英伟达工作长达14年,离职前据称担任英伟达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一职。他在2020年离开英伟达后创立了摩尔线程,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对GPU技术的理解,无疑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本市场方面,摩尔线程于2024年9月底获得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IPO批复,从6月提交申请到获批仅用了88天,成为科创板(中国的纳斯达克式市场)最快获批的上市案例之一。根据外媒报道,摩尔线程计划通过此次上市募集80亿元人民币(约合11.2亿美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其GPU的大规模商业化进程。
沐曦:AMD系团队的AI计算冲刺
与摩尔线程的英伟达背景不同,另一家GPU公司沐曦则与AMD有着深厚的渊源,目前也正积极推进其上市计划。外媒报道指出,沐曦创始人陈维良于2007年加入AMD上海,担任高级总监,并于2020年离职创立沐曦。公司两位首席技术官(CTO)彭力与杨健也均来自AMD,这使得沐曦在技术路线上,尤其是GPU架构设计理念上,可能更偏向AMD的技术风格。
沐曦的营收结构在2024年展现出对AI计算产品的强烈依赖。外媒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的训练和推理GPU系列产品成为核心收入驱动力,其中GPU板卡贡献了总收入的68.99%,GPU服务器贡献了28.29%。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GPU板卡在该系列产品中的收入占比更是飙升至97.55%,这表明沐曦正将重心全面转向AI计算领域。
然而,外媒的报告也同时指出,尽管沐曦和摩尔线程都在快速发展,但截至目前,这两家公司均尚未实现盈利。支撑它们进军资本市场的信心,主要来源于2024年强劲的营收增长,以及在大模型时代,其AI计算产品在市场认知度上的持续提升。市场普遍认为,随着AI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将持续旺盛,这为这些初创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寒武纪:AI芯片先锋的资本新篇
寒武纪作为中国AI芯片领域的先行者,也在2024年下半年再次成为市场焦点。外媒报道称,寒武纪于2024年9月获得了监管部门的批准,成功完成了39.9亿元人民币(约合5.596亿美元)的定向增发,旨在为AI芯片和软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此前,寒武纪的股价曾一度飙升近十倍,随后经历了一段调整期。此次增发,被视为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又一重要布局。
在财务表现方面,寒武纪对外媒表示,预计2025年营收将大幅增长317%至483%,达到50亿至70亿元人民币之间。不过,公司也强调这一预测为初步指引,不构成坚定的业绩承诺。外媒报道还提到,寒武纪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10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扭转了去年同期5.3亿元人民币(约合7410万美元)的亏损局面,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长。
与摩尔线程和沐曦分别借鉴英伟达和AMD人才的模式不同,寒武纪由陈云霁和陈天石兄弟于2016年共同创立,二者目前仍处于40岁出头的年纪。外媒报道指出,寒武纪即将推出的旗舰产品“思元690”有望在性能上与英伟达的H100相抗衡。同时,另一家外媒在2024年也提到,寒武纪于2023年推出的“思元590”已能达到英伟达A100约80%的性能水平,并且该芯片是利用中国本土的7纳米工艺制造的,这体现了中国在先进芯片制造上的自主能力。
中国GPU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
在外媒的最新分析中,综合考虑三家公司的营收数据,寒武纪在规模上仍然领先于摩尔线程和沐曦。然而,摩尔线程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营收已经超越了沐曦,显示出其市场拓展的加速度。
在外媒所描述的英伟达产品在中国市场受限的背景下,寒武纪和沐曦在2025年上半年均实现了爆发式的营收增长,其各自的营收总额甚至超过了过去三年(2022-2024)的合计收入,这无疑凸显了本土替代需求的巨大潜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媒也指出,沐曦在英伟达市场份额缩减后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表明其在市场竞争中仍需进一步发力。
从整体来看,中国GPU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随着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提升,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市场机遇,摩尔线程、沐曦和寒武纪等公司正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尽管它们在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上仍面临挑战,但其在技术迭代、产品布局和资本运作上的积极表现,预示着中国GPU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活力与可能性。这场由市场重塑和本土崛起共同驱动的变革,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gpu-nvidia-share-halved-local-boom.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