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海惊天秘密:美元改日元,营收狂飙40%!

2025-09-01Temu

中国出海惊天秘密:美元改日元,营收狂飙40%!

最近,关于出海的话题,圈子里最热议的市场恐怕要数日本了。这不,前段时间,Eolink和XPack.AI的创始人刘昊臻就坦言:“相较于欧美,我最近关注比较多的其实是日本市场。”而快牛QuickCEP的创始人陈光也信心满满地表示:“中国企业的(AI)产品在亚太地区更有竞争力。”在非凡资本举办的一次生成式AI出海圆桌论坛上,“日本”这个词,简直成了嘉宾们口中的高频热词。

这股“日本热”,可不光是中国AI企业在关注,放眼全球,日本市场也正成为人工智能公司争相布局的“香饽饽”。

不信你看:

2024年4月15日,全球AI巨头OpenAI与日本软银集团强强联手,在东京正式设立了它在亚洲的第一个办事处,这可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到了2024年9月4日,芯片巨头英伟达也紧随其后,向日本本土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研发的初创公司Sakana AI伸出了橄榄枝,进行了战略投资;

进入2025年3月,美国的一家知名AI搜索引擎Perplexity也与软银合作,推出了专为日本企业客户打造的AI搜索引擎服务——Perplexity Enterprise Pro;

紧接着在同月,我们的阿里云也传来好消息,宣布将向日本企业提供先进的生成式AI基础模型方案,旨在加速当地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创新发展;

时间来到2025年4月,一家名为Manus的科技公司,继在硅谷成功举办用户沙龙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把活动搬到了日本,显然是想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市场大展拳脚。

这些全球AI明星企业纷纷押注日本,背后透露出的,正是日本在AI SaaS领域那肉眼可见的巨大增长潜力。这片蓝海,正逐渐显露出其诱人的光芒。

软件行业曾“掉队”,如今AI浪潮推动SaaS市场“弯道超车”

聊到日本市场,我们可能先要回顾一下它的“前世今生”。日本总务省在2025年版的《信息通信白皮书》中披露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截至2024财年(也就是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大概只有26.7%的日本民众用过生成式AI服务。这个比例,和我们中国的81.2%以及美国的68.8%相比,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仅是普通民众,在企业应用层面,日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步伐也明显慢于中美两国。据外媒报道,日本企业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大约在50%左右,而中国和美国的企业,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80%。日本总务省也坦承,日本在AI研发能力和应用方面,确实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其实,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回到上一轮的软件SaaS发展时期,日本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掉队”的迹象了。举个例子,2019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企业在移动办公、协同办公这些数字化应用上,早已经玩得很溜了,各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大家习以为常。可与此同时,日本的企业呢?很多还在坚持传统的面对面办公,数据处理离不开Excel表格,甚至文件审批都得盖上实体的印章,这种工作环境和节奏,在当时看来确实有些保守。

有数据统计显示,日本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了99%以上,而它们对SaaS的使用率竟然只有可怜的37%。这和同为发达经济体的美国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要知道,早在2020年,美国的SaaS使用率就已经超过了70%。

再来看看软件产业的整体规模,日本和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中国相比,差距更是明显。2019年前11个月,我们中国的软件产业(包括传统IT软件、SaaS等)总收入达到了6.46万亿人民币;而日本2019年全年的软件规模,只有1.37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670亿元。这个对比,是不是让人非常惊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形容日本的SaaS市场,就像“停留在2008年的美国”,足足落后了将近20年。这让那些推崇“时光机理论”的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恐怕也会感慨万千吧。

不过,风水轮流转,近些年,日本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以令人惊喜的速度加速推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这种加速更是明显。新媒网跨境获悉,FlashIntel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云计算市场规模同比实现了36.6%的高速增长,而且在过去三年里,每年的增速都保持在25%以上。从2019年到2023年,日本SaaS软件的整体规模增长了约1.4倍,达到了1.47万亿日圆。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如今大模型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下,这个数字预计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倍增。日本咨询公司Nihonium近期就乐观地预测,随着AI技术的深度融入,日本SaaS市场的规模,有望在2030年实现高达3.7倍的惊人增长。这无疑预示着一个充满巨大潜力的市场空间。

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出海AI SaaS企业,已经敏锐地抓住了日本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并成功地从中分得了一杯羹。比如,专注于AI会议转录工具的Notta,早在2020年就将产品推向了日本、美国等主要市场。公开资料显示,Notta超过75%的C端用户都来自日本,并且他们还成功与日本的建筑咨询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其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已接近千万美元。

还有万兴科技,这家公司更是早早地在10年前就布局日本市场。旗下的视频创意应用Wondershare Filmora(万兴喵影),在日本的视频剪辑软件中稳居前三,拥有高达4900万的日本用户。这些成功案例,无疑为更多的中国企业出海日本树立了榜样。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一家专注于日本市场的中国公司负责人曾表示:“目前日本AI市场呈现出‘高需求、低供给’的特点。”他进一步解释道:“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较高,企业对于优质服务的付费意愿也很强,尤其是在创意工具这些细分领域。”凭借这种强大的消费潜力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日本无疑成为了众多AI SaaS企业理想的出海目的地。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像Notta和万兴科技那样,轻轻松松就获得“成功”。通往日本市场的道路上,往往还隐藏着一些独特的“关卡”。

美元改日元提升四成收入,日本高信任门槛与收益转化的秘密

在探索日本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据「出海参考」了解,国内某一家知名的头部SaaS公司,多年前就在日本设立了办事处,耕耘十多年,但该市场表现一直平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并未在日本市场投入足够核心的资源和能力,但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未能深入理解并成功建立与日本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

日本消费者有着独特的消费偏好:他们普遍偏爱本土品牌,行事风格也相对保守,因此想要和他们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关系,并非易事。除此之外,日本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服务和体验的严苛要求,也给进入当地市场的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正是基于这些独特的本地文化特点,万兴科技这样深耕多年的企业才深刻体会到,日本市场是全球市场中本地化门槛最高的市场之一。

为了能够有效地与日本用户建立信任,万兴科技在产品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他们不仅在产品界面上进行了彻底的日本化改造,还针对日本用户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诸如二次元、游戏等本地化的素材库,以及专门的音乐和音效库。这些看似细微的本地化调整,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进而实现了可观的收益转化。

Notta的创始人张岩曾公开分享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他提到,许多海外公司进入日本市场时,习惯性地采用美元定价,这往往会让日本用户觉得这些产品是“外来物种”,无形中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为了更好地获得用户的信赖和认同,Notta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最初的美元定价,改成了更符合日本市场习惯的日元定价。张岩表示,仅仅是这一个看似微小的调整,却让公司的收入增长了30%到40%之多!这充分说明了,在细节上尊重和贴近本地文化,对于赢得市场是何等重要。

如果说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场景(C端)中,AI SaaS企业能够通过线上的精细调整来获取信任,那么在面向企业级客户的应用场景(B端)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则需要更多元的形式和更为漫长的时间周期。

阿里云日本的相关负责人曾坦言,日本的企业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度,要远远高于那些来自海外的品牌。这意味着,外国企业要想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赢得大客户的青睐,往往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来建立这种深厚的信任。不过,这种信任一旦建立起来,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对方选择了你,就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而且他们往往愿意支付较高的溢价,不会像其他市场那样,无休止地要求供应商降价或进行价格战。这种稳定性和高价值,正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

Notta为了能够顺利进入日本企业级市场,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深入的本地化策略。他们不仅在当地注册了公司,以便能够用日本本土企业的身份与客户签署协议,还特别邀请了日本软件行业的知名人士担任公司顾问。这些举措,都极大地帮助Notta赢得了日本企业客户的认可。

同样,面向日本大型客户(KA企业)的快牛QuickCEP创始人陈光也深有体会。他指出,日本企业非常看重“关系”,如果没有熟人引荐,或者熟悉的集成商从中搭桥,想要直接进入那些大型企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个信任问题,快牛QuickCEP也在东京成立了办事处,并积极招聘本地员工,通过他们的本地化能力和网络,逐步敲开日本大客户的大门。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某开源项目的联合创始人Iris认为,考虑到日本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普遍存在的终身雇佣制模式,对于早期出海日本的团队来说,或许可以通过与渠道伙伴合作,或者采取外包的形式来发展业务,这不失为一种更为灵活且成本可控的策略。

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建立信任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能否真正拿下那些重量级的大客户,往往还需要找到那些拥有深厚“关系”的“中间商”。

集成商垄断IT市场,拿下日本大企业考验中国AI出海者的耐心

在对日本IT市场的深入观察中,XPack.AI的创始人刘昊臻发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日本的IT支出中,高达70%的份额流向了集成商,而SaaS公司获得的收入却不足2%。其余的市场份额,则主要被IT硬件、服务、操作系统和传统软件、互联网服务等瓜分。这无疑映射出日本软件市场一套非常特殊的商业链条和运作流程。

对比之下,我们中国和美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相对成熟的IT部门,甚至会设置首席技术官(CTO)这样的领导岗位,企业内部的IT研发和外部的服务外包往往是并行不悖的。然而,日本的情况却大相径庭。许多日本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内部IT团队,或者规模非常小。他们的IT需求,几乎是完全外包给外部的集成商来处理。

这些掌握着市场大权的中间商,其观念往往比较保守。而且,他们通常能从复杂、定制化的本地部署解决方案中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就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去推动客户采用那些更简单、成本更低的SaaS产品。因为在他们看来,推动SaaS,可能意味着削弱自己的利润空间。

即使是企业内部的IT负责人,如果让他们推翻原有的系统和方案,改用更现代的SaaS服务,就相当于否定了他们过去的工作成果,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在职场上的背书和地位。对于极其重视“面子”和“资历”的日本人来说,这无疑是很难接受的。

因此,要想叩开日本大企业的大门,与集成商合作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只有借助集成商在当地的深厚信任关系和广阔人脉网络,通过他们提供的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AI SaaS产品才有机会真正进入日本的大型企业客户。

这一点,从OpenAI与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旗下公司NTT DATA的战略合作中可见一斑。NTT DATA作为日本最大的IT集成商,成为了日本首家“ChatGPT Enterprise”的分销商,它正将生成式AI技术带入日本的金融、制造业、医疗、公共部门等各个行业。这种合作模式,正是中国企业值得借鉴的典范。

快牛QuickCEP的创始人陈光也分享了他的经验。他通过顾问咨询的形式,与许多日本集成商的独立董事建立了合作关系。正是通过这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士引荐,QuickCEP才获得了与日本大企业见面沟通的机会,并从中获取了一些宝贵的客户线索。

同样,万兴科技也是基于对日本这套独特商业链条的深刻理解,在日本市场深耕十多年。他们广泛地与当地的第三方伙伴开展合作推广,在日本搭建了超过5600家合作伙伴网络,以及30多家代理商,从而构建了强大的本地化生态系统。

然而,即便成功找到了合适的集成商,AI SaaS方案要想真正进入日本大企业,往往还需要经历一段极其漫长的流程和时间。新媒网跨境认为,日本人对流程的严谨和细致,有时会让习惯了中国效率的企业感到“慢”。

举例来说,日本企业的POC(概念验证)阶段,通常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这几乎是我们在国内所需时间的三倍。而且,有些大型企业甚至还需要进行业务验证(POB),这个阶段也同样需要3到6个月。最后到了采购环节,层层审批下来,往往又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样算下来,从初步接触到最终方案真正在企业内部署并上线运行,通常需要两三年之久。即便对于日本本土的企业来说,他们也必须面对同样的流程和时间考验。

因此,对于想要进入日本企业级市场的出海企业来说,“耐心”成了最关键的考验。漫长的周期,也促使许多日本SaaS公司选择将“咨询服务”作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企业也愿意为项目支付高额的咨询费用,甚至为POC阶段的劳动成果进行付费。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多少缓解了出海企业在漫长销售周期中面临的现金流和收入压力。

但即便成功进入了企业,这还仅仅是合作的开始。日本企业对售后服务的极致要求,更是让许多企业印象深刻。其中一个硬性标准就是,服务商必须提供24小时的本地售后支持。Linkloud创始人高宁曾在文章中精辟地总结了日本企业对极致服务的要求:“客户不介意产品是90分与80分的区别,但在意服务是89分与90分的差异。”

对于追求快速高效、迭代迅速的中国创业者而言,这看似仅仅1分的“微小差异”,却不仅仅检验着他们出海日本的决心,更深层次地,它考验着这些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能够真正扎根日本,进行长期的深耕与投入。这片市场,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唯有真正的“长跑者”,方能笑到最后。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3143.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中国AI企业掀起出海日本热潮,OpenAI、英伟达等全球巨头纷纷布局。日本AI市场呈现“高需求、低供给”特点,数字化转型加速,SaaS市场潜力巨大。然而,日本市场信任门槛高,集成商垄断IT市场,本地化和耐心是成功的关键。
发布于 2025-09-01
查看人数 104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NMedia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