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杀疯了!大降4.4万,马来西亚20万电车血战!

2025-08-26全球汽车前哨站

Image

在充满活力的东南亚市场,一场关于电动汽车的“竞速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特别是对于马来西亚而言,这片曾经被燃油车主导的土地,如今正迎来一场由价格引领的电动化浪潮。专业的市场观察者指出,随着我们中国汽车品牌的加速“出海”,当地市场的竞争烈度正持续升温,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也水涨船高。

新媒网跨境获悉,不久前,我们的国产品牌比亚迪在马来西亚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他们推出了令人瞩目的2025款Atto 3 Ultra车型,也就是大家在国内耳熟能详的比亚迪元系列,直接将定价调整至12.38万林吉特,换算过来大约是人民币21万元。这可不是小幅度的调整,而是相比前一代车型,直接降了2.6万林吉特,相当于人民币4.42万元,这样的诚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惊喜的是,在首发推广期间,比亚迪还给出了一份限时特惠,价格进一步下探到11.88万林吉特,折合人民币约20.2万元。这个价格,几乎与马来西亚本土品牌Proton的eMas 7 Premium车型(折后价11.9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0.36万元)持平,足见比亚迪的决心和对当地市场的重视。

这一下,市场的氛围瞬间被点燃。没过几天,另一个中国品牌奇瑞也迅速作出了回应。他们将旗下备受关注的Omoda E5车型的售价,从原来的14.6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4.95万元)大幅下调至11.98万林吉特(约人民币20.36万元),降幅竟然超过了18%。如此一来,在短短的时间内,马来西亚市场上几款主流电动SUV的价格区间出现了大面积的重叠,一场关于价格的“激战”似乎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降价,更像是各家车企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向马来西亚的消费者宣告:电动汽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是越来越触手可及的“新选择”。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品牌所采取的激进定价策略,其实是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的早期信号。在马来西亚,随着潜在政策导向的临近,越来越多的车企正主动调整策略,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放在首位,通过价格层面的持续下探,抢先布局市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清晰地表明,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从“政策补贴驱动”向“用户需求导向”的重大转型。这意味着,市场竞争的逻辑不再仅仅是看谁能更好地享受补贴红利,而是转向了对企业运营效率、市场反应速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全面考验。对于那些行动迅速、贴近用户需求的品牌来说,这将是赢得市场先机的关键时期。

当然,这场竞争的焦点并不会只停留在前端的价格博弈上。更深层次的竞争,将决定各家车企能否在政策调整、本地化制造能力以及成本结构优化这三大核心要素之间,建立起自己牢不可破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价格战只是这场变革的一个表象。隐藏在它背后的,将是一场围绕着政策红利有效利用和资源高效配置能力的更深层次较量。只有那些能够洞察市场趋势、灵活调整战略,并致力于提升本土化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电动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看,这种市场转变,正是当前马来西亚政策背景变化的直接体现。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现行的政策安排,针对CBU(整车进口)电动车的免税政策以及AP(进口许可)机制,都将在今年年底画上句号。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车企都面临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是继续依赖传统的进口渠道,还是抓住时机,通过CKD(半散装组装)模式尽早实现本地化生产?当市场价格空间被逐步压缩时,提前入场、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或许已不再是多选题,而是大多数厂商不得不走的现实路径。这迫使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正因为如此,CKD模式在当前显得尤为关键。新媒网跨境了解到,马来西亚政府明确表示倾向于将CKD电动车的税收激励政策延长至2027年,目的就是为了大力鼓励本土生产,并促进本地供应链的健全和发展。这种积极的政策导向,已经在过去一年中外资的投资趋势上得到了清晰的印证。我们看到,包括多家中国品牌(OEM)在内的外资企业,都在积极加大对马来西亚组装业务的投资和布局。同时,马来西亚本土品牌如Proton-吉利(这是中马合作的典范)和Perodua等,也正在加速推进自身的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计划。这种“你追我赶”的势头,不仅为马来西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当然,这条迈向本地化生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伴随着一些挑战。有市场报告特别强调,一项计划于明年正式实施的CKD车辆“开放市场价值”(OMV)计税方案,可能会导致部分在马来西亚本地生产的电动汽车价格上涨8%到20%不等。对于原本就对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市场而言,这种变动无疑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并可能在短期内抑制一部分潜在的购车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将需要更精细化的成本控制策略,以及更具创新性的市场营销手段,来抵消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确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就马来西亚本土的新车市场而言,我们看到Proton和Perodua这两家根植于马来西亚的汽车制造商,它们的电动汽车产品计划将从去年底到今年期间陆续投放市场。业界普遍乐观预期,这些本土品牌的电动汽车的加入,将显著带动未来两年(2026年至2027年)当地市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实现大幅提升。有分析指出,如果这两家本土企业能够借鉴越南VinFast(越南的知名电动汽车品牌)的成功经验,采用垂直整合的发展路径,从而牢牢掌握从电池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关键环节,这将极大地提升它们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快产品迭代的效率,从而在与“外资”品牌的同场竞技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竞争力。这不仅是对本土品牌的挑战,更是它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机遇。

然而,在这场电动汽车普及的进程中,还有一个比供应链优化更为现实、更为紧迫的问题,那就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马来西亚,当地电动汽车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节奏,目前来看仍相对滞后,这已经成为了制约电动汽车进一步普及的重要瓶颈。根据马来西亚政府在《低碳出行蓝图(2021)》中设定的宏伟目标,该国计划在2025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万个电动车充电点。然而,截至今年3月,全马来西亚仅建成4161个充电桩。其中,包括2857个交流充电桩和1304个直流快充桩。这意味着,整体的完成率仅为41.6%,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如果按照从2021年起每月平均新增充电点约83个的速度推算,今年年内,马来西亚将很难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其最终的缺口可能接近半数。充电桩数量不足,不仅给电动车车主带来了不便,也让潜在消费者对购买电动车持观望态度,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才能逐步弥补这一短板。

展望未来,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的下一阶段走向,已不仅仅取决于某一方的积极作为。从整车定价策略的调整,到相关政策的细致完善;从本地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到配套充电体系的逐步健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这场深刻的行业重塑过程中,如何精准把握发展的节奏,如何明智地选择前进的路径,都将变得格外关键。伴随着这些深层次的变革,关于价格的激烈角逐,终将只是这场电动化大戏的序曲,真正精彩的篇章还在后面。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9138.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马来西亚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Atto 3大幅降价引发市场关注,奇瑞Omoda E5迅速跟进。价格战背后是各车企对政策变化和本土化生产的战略布局。充电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重要因素。
发布于 2025-08-26
查看人数 1462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