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机器人配送:0小费!跨境物流成本颠覆者!

2025-10-03跨境物流

Image

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各行各业,其中,自动化技术在物流配送领域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放眼国际市场,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利用机器人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对未来城市生活和商业模式的一次深刻预演。例如,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这种尝试就已悄然展开。

2025年6月下旬,亚特兰大的街头出现了一批来自Serve Robotics公司的送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被赋予了“考特尼”等友善的名字,它们有着方正的身体和四个车轮,前端装有传感器和两盏模拟眼睛的闪烁灯,外观设计颇具亲和力。它们的任务是为Uber Eats平台运送订单,尤其是在餐厅与顾客之间距离不超过一英里的短途配送场景中。这批机器人一经亮相,便迅速吸引了当地民众的目光。

初期,这些四轮小车成为了城市街头的新奇景观,人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甚至将它们出现的画面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感叹“未来已来”。然而,到了2025年9月,这份新鲜感逐渐消退。尽管这些机器人被设计为能够应对复杂路况,但它们在亚特兰大的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它们有时会在人行横道前显得犹豫不决,或是以新手驾驶员般的谨慎速度移动,随后又突然加速。其越野式设计的车轮也偶会卡在坑洼不平的人行道缝隙中。在不少观察者看来,这些机器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都处于静止状态。久而久之,它们便从“未来科技”的象征,逐渐融入了日常街景,成为了像街边共享单车一样的存在,行人和骑行者会自然而然地避开它们。
A delivery robot on the streets of Los Angeles.

Serve Robotic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阿里·卡沙尼表示,人们长期以来都在问“机器人何时才能真正到来?”而现在,它们确实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他相信,如果人们有幸生活在这些率先部署机器人的城市,就能亲眼目睹这一变化;即便现在看不到,未来几年内,这种景象也将变得普遍。
It's Courtney, roaming in Atlanta.

然而,日常生活中“友好”机器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完全证明了自身的实用性或可靠性。德国柏林赫尔蒂学院的伦理与技术教授、资深人工智能学者乔安娜·布赖森指出,人们可能认为这些机器人是“朋友”,但实际上,它们是企业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因此,对它们抱有警惕是合理的。

这种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并非没有道理。美国“安全语境倡议”组织的研究员爱德华·翁韦索认为,当机器人进入一个城市时,通常并非是当地居民主动选择或参与决策的结果。他指出,许多机器人是在没有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情况下部署的,这有时会导致它们在使用中给人们带来不便。他猜测,如果居民能够选择“我们希望在家里、工作场所、大学校园或社区中部署什么样的机器人”,人们的态度可能会大相径庭。

送餐机器人的应用并非亚特兰大独有。全球范围内,许多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司,如Avride和Coco Robotics,已将它们的配送机器人车队部署到了芝加哥、达拉斯、泽西城等大城市,以及一些大学城。甚至在更广阔的自动驾驶领域,美国的一些城市,比如亚特兰大,优步和Lyft等出行平台也已提供自动驾驶汽车服务。据外媒报道,在一些地区,例如自动驾驶汽车Waymo受欢迎的城市,人们甚至会取消订单,直到匹配到一辆自动驾驶汽车。
Prowling West Hollywood.
In Washington, DC.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Ann Arbor, Michigan.
In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翁韦索先生观察到,机器人之所以“无处不在”,是因为业界存在一种理念,即需要说服公众接受它们是“不可避免”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就是将其尽可能多地推向各个地方,通过引人注目的展示,获取积极的媒体报道,并努力将其包装成唯一的替代方案。自进入亚特兰大以来,这些机器人也获得了不少正面的宣传。

它们甚至出现在了娱乐节目中:在约翰·穆拉尼的《人人直播》节目中,一个名为“赛莫”的Serve机器人扮演了理查德·金的搭档。卡沙尼先生解释说,节目中在一次特技跳跃中被损坏的机器人是道具,真实的机器人并未受损。在2023年,Serve公司甚至推出了彩虹涂装的机器人“玛莎”,以纪念跨性别权益活动家玛莎·P·约翰逊,将其作为一种行动的载体。

卡沙尼先生解释,给机器人起可爱的名字、安装模拟眼睛,固然有让它们更受人们喜爱、降低被破坏风险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既然在制造机器人,为何不让它有趣一些?这是人类几十年来的梦想,若不享受其中乐趣,那将是错失良机。
A line of bots waits in Los Angeles.

然而,翁韦索先生强调,这些机器人首先是产品,而非朋友。“考特尼”和“迪安德”们的成功,最终会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他认为,将机器人人格化,会让人们更愿意接受和合理化它们的存在,将其视为“杰弗里”之类的普通成员,而非投资者在社区或工作场所进行的私人扩张。在他看来,这并非未来的必然趋势,而是一种商业模式。

为了全面了解这些机器人的实际运行情况,有观察者曾在一个多月内,尝试通过Uber Eats平台下单了十二次,每次都选择步行可达的餐厅,希望能有机会体验到机器人配送服务。然而,每次送餐的都是高效的人工骑手,通常在15分钟内送达。尽管观察者居住在距离许多四轮机器人集散中心仅约三分之一英里的地方,但却从未成功获得机器人配送服务。

当这些机器人很少在移动中被看到时,其配送服务的成功率便难以准确评估。翁韦索先生认为,企业可能认为,由于这是一项便利性服务,属于奢侈消费范畴,即使提供的服务可能不如人工配送,但消费者为了获得新奇的体验,仍然会选择接受。

Serve公司在亚特兰大推出机器人,其初衷是希望缓解这座以汽车出行为主的城市的交通压力。据Serve公司数据,其机器人在该城市的平均配送距离不到一英里,每次配送大约需要18分钟。理论上,它们被设计为可以在极端高温和下雪等天气条件下正常运行,尽管在其他城市,曾有机器人因天气原因出现故障,需要居民进行救援。

卡沙尼先生表示,这些机器人将使城市更安全,减少碳排放,并帮助商家将配送服务普及给更多人群。此外,机器人配送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能更加经济实惠,因为一个关键原因是:“你无需给机器人小费。”

然而,Serve公司最初选择在亚特兰大步行条件最佳的社区部署其机器人车队,这些社区内有数十家餐厅,覆盖约5万居民,且是亚特兰大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这引发了一个疑问:在这些步行便利、商业发达的区域,机器人配送是否真的如此必需?

或许,对机器人的“反感”存在过度解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观察,有人开始反思,是否应该将注意力转向更具潜在危害性的人工智能形式,例如已广泛应用于内容生成领域的ChatGPT,其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或是将关注点放在像优步这类公司,当机器人能够免费完成工作时,它们便无需雇佣大量员工,这其中的社会影响值得深思。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助理教授迪伦·洛西,专注于人机交互研究,他认为配送机器人本身并无固有缺陷。他曾在一封邮件中写道:“如果我们可以创造出能为人类完成无聊、重复性任务(如送餐)的机器人,那么我认为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我对这些机器人如何与人互动持怀疑态度。”

洛西教授感到忧虑的是,驱动这些机器人的AI算法“完全不受监管”。他表示:“我们不知道是否有第三方对硬件和软件进行过检查,并认为系统‘安全’——部分原因是,这些系统‘安全’的含义尚未被完全理解或标准化。与配送机器人互动的人们基本上处于这样一种境地,他们必须相信这些机器人在设计和编程时是出于我们最佳利益的考虑。”

在2025年9月下旬,当观察者再次看到十个机器人在Shake Shack餐厅外停泊时——它们不再完全阻碍入口,其中两个(“达拉斯”和“克莱德”)的“正在配送”指示灯亮着,“迪尔德丽”则在播放《刺猬索尼克》最新续集的广告。在这种情境下,观察者决定再次尝试在Shake Shack下单,心想这次应该能成功匹配到机器人配送。

然而,尽管观察者坐在距离这支机器人小队仅六英尺的地方长达二十分钟,但它们都没有移动进行配送,无论是为观察者还是为其他人。观察者甚至尝试将配送地点调整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并将小费设为0美元,这本应增加获得机器人配送的机会。然而,结果却是,这使得人工配送员更不愿接单,导致观察者随即就后悔下了这个订单。直到那份不太令人满意的薯条送达后,观察者才得以重新给人工配送员设置小费。
Bots lie in wait on a sidewalk in Atlanta.

这些机器人带来的不便,目前来看,更多是烦扰而非直接危害。不过,2025年8月,洛杉矶曾有外媒报道一起偶发事件:在该市——Serve机器人首批部署的主要城市之一,一名患有脑瘫的男子拍摄到一台机器人反复偏离路径,阻碍人行道,最终与他的电动代步车发生碰撞。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机器人与行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如何安全共存的讨论。

对于这些看似无害的机器人,一些人内心的顾虑并非毫无缘由。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是否会更依赖机器人而非人际互动?那些生计可能受自动化影响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人工智能是否会深度融入我们的思维、创造、沟通和生活方式,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其剥离?甚至,人工智能也正在军事行动中进行测试。对于所有这些潜在的应用,更值得思考的是,它将如何塑造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社会。

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对机器人配送的探索并未停止。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机器人在车流繁忙的道路旁的人行道上疾驰,高效地完成配送任务。它们似乎也确实赢得了部分民众的喜爱——Serve公司定期分享人们拥抱机器人或在街头愉快地问候它们的视频。上一次有观察者靠近一个机器人,想查看上面留下的传单时,机器人却突然发出响亮的轰鸣声,这或许是它们对“不速之客”的一种感应。

总而言之,机器人配送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试验阶段。它展现了提升物流效率、减少环境影响、降低运营成本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伴随着技术成熟度、公共接受度、法规监管和伦理考量等方面的挑战。对于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者而言,密切关注这类国际动态至关重要。这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前沿的物流技术趋势,为未来智能物流的布局提供参考,也能启发我们在产品设计、服务优化及市场拓展中融入更多科技元素。同时,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确保技术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也是我们在探索智能化、自动化发展道路上需要深思熟虑的重要课题。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s-robot-delivery-0-tip-cost-disruptor.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Serve Robotics的送餐机器人在亚特兰大投入使用,引发关注。初期备受瞩目,后融入日常。虽有技术挑战和安全隐患,但配送机器人仍在全球推广,同时也引发了对AI监管、社会影响和伦理的讨论。该技术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者有借鉴意义。
发布于 2025-10-03
查看人数 68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