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放银行遇阻,API猛增50%,Fintech逆势狂飙!

当前,美国的开放银行(Open Banking)领域正经历一场复杂的演变。一方面,一项关键的开放银行规则遭遇法院阻碍,且制定该规则的机构可能面临机构调整;另一方面,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实践却在持续拓展。这种看似矛盾的局面,揭示了美国开放银行发展中监管与市场驱动力并存的现实。
美国开放银行规则的监管困境与市场实践
新媒网跨境获悉, 开放银行的核心在于消费者能够更便捷地共享其金融数据,这一趋势已在全球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扎根并发展。然而,在美国,尽管市场层面数据共享不断增长,相关监管框架却步履维艰。
事件概述:
- 何事发生: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发布了一项开放银行规则,旨在赋予消费者共享其详细金融数据的权利,以促进金融服务行业的竞争。此规则颁布后,立即遭到银行业团体提起的联邦诉讼。
- 为何发生: 银行业团体认为,该规则带来了沉重的合规成本,并且未能有效解决数据欺诈和消费者数据滥用相关的责任问题。此外,他们还指出,CFPB在制定该规则时超越了其法定权限。
- 何时何地: 2024年10月,美国拜登政府执政期间颁布了这项规则。随后,美国肯塔基州的一名联邦法官在上周发布了初步禁令,阻止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完成对该规则的“重新审议”之前强制执行。
- 如何发展: 目前,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正在消化过去两个月收集到的约1.4万条公众意见,以期为最终规则的修订提供依据。这项开放银行规则因此陷入了监管僵局。
尽管监管层面充满不确定性,市场层面的数据共享实践却在稳步推进。美国金融数据交换组织(FDX),一个制定行业标准的非营利机构,在其向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提交的意见中指出,目前已有大约1000家数据提供商,包括银行、信用社和金融科技数据持有者,正在使用其API(应用程序接口)标准共享经客户授权的数据。
API连接数据呈现:
- FDX的数据显示,企业间的API连接在过去一年增长了50%,达到约1.14亿次,自2022年以来增幅超过两倍。
- FDX在2024年10月20日向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提交的意见中强调,FDX API标准采纳率的持续增长,与整个“开放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步进行。
FDX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雷斯顿市,拥有约200名成员,涵盖银行、信用社、金融科技公司和技术企业。法律界人士指出,目前开放银行已大规模发生,且未引发重大争议。这表明相关的安全实施措施相对良好,尚未出现备受关注的数据泄露事件。
数据共享模式的演变:从屏幕抓取到API
API连接的蓬勃发展,与消费者对新型金融科技应用和数字服务的兴趣密切相关。用户为使用新工具或服务,通常会选择共享其金融数据。同时,行业正从“屏幕抓取”(screen scraping)这种数据共享方式转向API连接。
屏幕抓取与API的区别:
- 屏幕抓取: 消费者向新的金融服务提供商提供账户登录信息,允许其代表客户抓取数据。行业专家指出,这种方式效率低下、错误频发且容易导致欺诈。
- API连接: 是一种更直接、安全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方式。
FDX组织的数据显示,几年前,屏幕抓取在经用户授权的金融数据访问中占据绝大多数份额,但目前API已占据约三分之二的金融数据访问流量。这表明,在市场驱动下,更安全、高效的数据共享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方式。
主要参与方立场与行动
在开放银行的推进过程中,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和监管机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采取策略以适应和影响这一发展。
银行的策略——以摩根大通为例:
法律界专家指出,开放银行领域存在着参与者之间签订双边协议的历史,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协议明确数据共享方式。其中,一项值得关注的案例是美国金融数据聚合商Plaid与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在2024年9月达成的协议。这份协议包含联合新闻稿,披露了这家美国最大银行通过共享客户数据获取新的支付收入。这项交易是在摩根大通夏季告知金融科技公司,进一步访问消费者金融数据将需要付费后,首批达成的协议之一。
摩根大通是目前已知唯一一家收取访问费用的银行。尽管金融科技公司认为此举与美国国会2010年法律中要求开放银行的意图相悖,但其他大型银行正密切关注这一事态发展。
摩根大通在其提交给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开放银行意见中提到,过去两年,与其账户关联的应用程序数量从5000个增长到1.1万个,通过API进行的月度数据调用量从10亿次翻倍至20亿次。摩根大通的董事总经理兼消费者支付主管Melissa Feldsher在2024年10月21日致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信函中表示:“这种增长是自由市场参与者——而非政府指令——促成的。”
摩根大通还告知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已与“80%使用其API交换数据的聚合商”达成了付费协议。Feldsher写道,要求付费的条款支持了银行的维护成本,“并抑制了客户账户不必要的数据访问”。法律界人士认为,双边合同能够有效管理关键风险,例如错误责任、最低及不断演变的数据安全要求、第三方和第四方风险管理等,以弥补最终规则中可能存在的空白。监管机构也曾预期,双边协议对于市场至关重要。
金融科技行业的呼吁:
美国金融数据与技术协会-北美执行董事Steve Boms表示,该组织“致力于倡导消费者访问和共享自己金融数据的权利”。
美国金融科技委员会的高级副总裁兼政策与监管事务主管Ian P. Moloney也表示,该委员会“相信将制定出一个务实的开放银行框架”。他认为,“消费者需求和市场需求过于强烈,不容忽视。”其目标应是建立一个持久、两党合作的框架,确保消费者能够无费用、无摩擦地访问和共享其数据,并促进整个金融系统负责任的创新和竞争。
持续的法律挑战:
尽管未来修订后的规则可能包含一些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都支持的条款,但仍有充分的战略理由继续进行诉讼。法律界人士指出,对于某些市场参与者而言,实施开放银行所需的技术工作将是“非常昂贵且耗时的长期项目”。在确定必须进行,并明确具体实施方案之前,任何一方都不愿轻易投入。这便是持续进行法律诉讼的部分原因。
深度洞察:数据背后的行业逻辑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 开放银行在消费者金融领域的推进,实际上是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驱动的结果。FDX和摩根大通的数据共同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即便监管环境不明朗,市场仍坚定不移地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数据共享模式迈进。API连接的爆炸式增长,正是消费者对于便捷、集成式金融服务的直接反映,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创新活力的体现。
双边协议,如摩根大通与Plaid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监管空白,提供了市场自发形成的数据共享范式。这些协议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在不确定性中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揭示了围绕数据价值分配的深层博弈。摩根大通通过收取访问费用,试图覆盖其维护成本并规避不必要的数据访问,这反映了银行在开放银行生态中寻求自身利益保护的合理诉求。
然而,金融科技公司对此类收费模式的反对,则体现了其对开放、无摩擦数据流动的坚持,认为这才是促进创新和竞争的关键。这场关于费用和数据访问权的争议,实质上是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科技企业之间,在开放银行框架下如何重新分配价值和责任的持续对话。
结语
当前,美国的开放银行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市场力量推动着数据共享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技术路径也日益清晰;另一方面,监管框架的滞后和法律纠纷的持续,使得这一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美国开放银行能否走出监管困境,形成一个既能保护消费者权益、又能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的持久框架,仍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s-open-banking-troubled-api-up-50-fintech-thrives.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