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大反弹!770亿投资+药价降80%,中国跨境速抢!

近期的市场动态显示,美国医疗健康板块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相对大盘的沉寂后,正逐步显露出触底反弹的迹象。此前,该板块的表现略显滞后,但一系列积极信号的浮现,正引起了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之一,美国医疗健康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全球产业链,包括中国跨境从业者在内,产生深远影响。理解其深层动因和未来走向,对于我们洞察全球经济脉络、把握跨境发展机遇至关重要。
回顾2025年,美国股市整体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标准普尔500指数录得了15.9%的显著涨幅,科技等高增长板块表现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医疗健康板块的表现相对温和,其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成分股仅实现了4.8%的增长。这表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尽管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由于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研发投入周期长以及部分细分领域竞争加剧的担忧,该板块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然而,到了2025年10月,医疗健康板块却展现出了回暖的势头,例如iShares美国医疗健康ETF在当月攀升了2.9%,这被视为市场情绪正在转变的一个积极信号,预示着该板块可能即将迎来一轮强劲的复苏。
推动这一潜在反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共同构筑了行业向上的基石:
一、供应链韧性与本土化生产的加强
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与韧性建设,是推动医疗健康板块向上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企业和各国政府都深刻认识到关键物资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特别是医疗健康产品,其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和国家战略安全。因此,将生产线向本土回迁、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地化,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生物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在此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对外部贸易政策变化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免受关税波动的影响,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这一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对过去几年全球性事件中供应链脆弱性的深刻反思。为了确保关键药品的稳定供应,并降低过度依赖单一区域或供应商带来的风险,大型跨国药企纷纷加大在美国本土的投资。例如,在2025年初,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宣布了一项高达270亿美元的庞大投资计划,专注于在美国本土建设新的生产设施,旨在大幅提升其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的自主性。这不仅涵盖了药品生产,还可能涉及关键原材料和中间体的本地化采购。紧随其后,另一家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也于2025年7月对外披露,计划斥资500亿美元,加大在美国的生产制造和研发投入。这些大手笔的投资,不仅有助于保障药品供应的稳定性,还通过创造就业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了政策层面的支持,进一步降低了其运营对外部关税波动的敏感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清晰的信心和更稳定的预期。对于中国的跨境医药供应链参与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美国本土化生产可能带来的市场壁垒,机遇则在于若能提供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且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或服务,甚至考虑在美国本土投资设厂,仍有望深度参与并受益于这一全球性的供应链重构浪潮。
二、药品定价政策透明度的提升
长期以来,药品定价的不确定性一直是悬浮在医疗健康行业上空的一片乌云,令投资者感到担忧。新药研发的高投入与长周期,加上上市后的市场独占期,使得药品定价策略成为制药企业维持盈利和持续创新的关键。然而,各国政府在平衡患者可负担性与企业创新动力之间的博弈,常常导致药品定价政策频繁调整,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抑制资本对医疗健康板块的长期投入。
然而,在2025年,美国市场的药品定价政策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市场对未来政策走向的预期变得更加清晰,这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稳定性。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2025年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旨在推动部分处方药的价格下调,幅度最高可达80%。此举在当时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部分观点担忧可能对药企的研发投入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从而影响未来的创新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辉瑞和阿斯利康在内的多家知名药企,已与美国政府就相关定价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些协议的达成,无疑为市场带来了稳定预期,有效缓解了此前投资者的顾虑,表明政府与企业之间就药品可负担性问题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平衡点。业界正密切关注,是否有更多类似协议在未来陆续公布,以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并为药企的长期经营提供可预测的政策环境。政策的明朗化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促使资本重新审视医疗健康板块的投资价值,使其在长期投资组合中更具吸引力。对于中国的跨境投资者和制药企业而言,研究这些定价协议的细节和谈判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市场规则,为未来自身产品的国际化布局提供策略参考。
三、并购浪潮的蓄势待发
此外,行业内并购活动的活跃也预示着该板块的向上动能,预示着行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重估的加速。医药行业的创新周期和专利保护机制,决定了企业需要不断地更新其产品管线以保持竞争力。然而,大型药企往往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大量重磅药品的专利保护期即将到期。据海外报告分析,到本世纪末,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将面临约1770亿美元专利药品的到期挑战。专利到期通常意味着原研药的独家市场保护期结束,仿制药将大量涌入市场,从而对原研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构成巨大压力。这被称为“专利悬崖”,是每一家大型制药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战略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并保持市场竞争力,企业往往会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或通过并购来获取新的研发管线、创新技术或市场份额。并购是大型药企快速补充创新产品、进入新兴治疗领域、拓展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例如,专注于罕见病治疗、基因疗法、AI辅助药物发现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特技术平台或处于临床试验后期的公司,将成为大型药企争相追逐的并购目标。这种内在的需求,预计将推动未来几年医疗健康领域的并购交易持续活跃,为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并可能优化产业结构。并购热潮不仅能帮助大型药企补充其产品组合,也能为小型创新企业提供资金和资源,加速其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对于中国的生物科技和制药企业而言,这既是学习和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的机会,也可能是在全球市场寻找合作、技术引进乃至实现资本退出的潜在路径。积极关注美国市场的并购动态,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识别潜在的战略伙伴,或是评估自身技术和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价值定位。
综合来看,尽管美国医疗健康板块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略显逊色,但其内在的结构性优势、政策环境的逐步明朗以及行业自身的创新驱动力,正使其在2025年下半年乃至未来,展现出强劲的反弹潜力。供应链本土化、药品定价透明化以及并购活动的增加,共同构筑了行业向上的基石,预示着一个更加稳定和充满活力的发展阶段。
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而言,美国医疗健康市场的这些动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无论是在生物科技研发、医药制造供应链,还是在医疗服务出海等领域,理解其政策走向、投资趋势和市场结构变化,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机遇。例如,美国本土化生产的需求,或许为具备成本优势、高技术水平和合规经验的中国供应商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而其药品定价机制的明朗化,则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评估出海产品的市场潜力与风险;此外,专利到期引发的并购浪潮,也可能蕴含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技术引进或寻找潜在国际买家的契机。保持对这些细微变化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布局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s-health-rebound-77bn-invest-80-off-xborder-grab.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