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小腾讯”半年濒死,竟提前1年盈利!
在全球互联网的凛冽寒风中,“东南亚小腾讯”——冬海集团(英文:SEA)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绝地逃生。
曾几何时,凭借旗下电商平台虾皮(Shopee)的强势崛起,冬海集团在2021年市值一度站上了2000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科技股市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当时的它,无疑是资本眼中的宠儿,市场对它寄予厚望。然而,世事难料,短短半年之后,风云突变,冬海集团的股价便断崖式暴跌超过90%,公司的现金流更是亮起了刺眼的红灯,岌岌可危。一股浓厚的悲观情绪在公司内外迅速蔓延开来。投资者争先恐后地抽离资金,社交平台上不断有员工自嘲“提桶跑路”,中层管理者们也对公司的未来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甚至连创始人李小冬(天津人,现新加坡公民)本人都很难保持乐观,他在内部信中坦诚地警告大家:“这不是一场会很快结束的风暴:这些负面情况可能会在中期内延续。”言语中,透露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就在外界普遍认为这家巨头可能要将破产可能性提上日程之时,冬海集团却出人意料地,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要知道,在2022年9月,按照李小冬当时的计划,实现盈利还需要“12到18个月的时间”。然而,仅仅几个月后的第四季度,冬海集团就奇迹般地实现了首次季度盈利,比预期整整提前了一年!而在最新一期的财报中,集团更是成功实现连续两季盈利,稳住了阵脚。就连过去那个“烧钱换增长”、大大拖累盈利的虾皮电商平台,也交出了一份格外亮眼的答卷,利润出现了6%的环比增长。最终,冬海集团正是靠着这两份“成绩单”,向市场宣告了自己在这场漫长寒冬中的成功存活。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份坚韧与速度,让不少业内人士都为之侧目。
当许多其他东南亚互联网公司,比如GoTo、Grab等,仍然深陷亏损泥潭难以自拔时,冬海集团却顺利完成了这场胜利大逃亡,不仅活了下来,更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第一个实现季度盈利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这家曾被誉为“东南亚小腾讯”的企业,究竟是如何在这种极端困境中,炼就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胜利?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最危险的时刻
尽管冬海集团的业务板块横跨游戏、电商以及金融支付三大领域,但公司过往那令人咋舌的高市值,很大程度上是靠其电商业务虾皮(Shopee)一肩扛起。回顾2018年,当时阿里巴巴收购Lazada后,Lazada经历了一系列业务调整和整合,市场出现了一些停滞。正是抓住这一战机,虾皮凭借其低价策略和免运费的诱人条件,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在疫情期间,面对物流中断的巨大挑战,Lazada团队甚至曾考虑回国避疫,而虾皮的首席执行官冯陟旻(中国人)却展现出非凡的决心,他一度亲自带领团队积极向当地政府游说,努力打通中断的物流线路,保障了业务的持续运营。
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虾皮的各项运营数据便一举超越了曾经的东南亚电商霸主Lazada,正式加冕。而到了2021年,虾皮的商品交易总额(GMV)更是达到了626亿美元,独占整个东南亚电商市场高达56%的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在当时市场充裕的流动性,以及投资者对于“东南亚将复刻下一个中国市场”的无限想象中,虾皮的强势表现带动冬海集团股价一路飙涨,势不可挡。2021年,冬海一跃成为亚洲市值第三的科技公司;而出生于中国天津的创始人李小冬,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新加坡的首富。彼时,虾皮的员工们在内部常常自豪地提到:“SEA 80%的股价,可都是靠我们虾皮撑起来的!”
尝到快速扩张甜头的虾皮,乘胜追击,很快将业务版图向更广阔的欧洲、拉美和印度市场延伸,同时也不断孵化新的业务增长点。2021年,虾皮不仅启动了对标中国跨境时尚电商SHEIN的女装独立站Lovito,甚至“把跨境电商、垂直品类头部公司的人才都挖了个遍”,意图在时尚领域再造一个奇迹。同时,他们还上线了外卖业务Shopee Food,试图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分一杯羹。与此同时,冬海集团也开始效仿其过去的投资人——中国科技巨头腾讯,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扩张公司的边界。2021年初,冬海集团为自己的投资部门Sea Capital注资10亿美元,并交由前中国高瓴资本合伙人David Ma(中国人)管理,最终在2021年做出了超过20笔投资,其中甚至包括了后来破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FTX,足见其当时扩张的雄心与气魄。
面对如此高歌猛进的扩张态势,创始人李小冬并非没有过一丝犹豫。在2021年年底,他邀请公司高层到家中庆祝自己的44岁生日。此时的李小冬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随着疫情的逐步缓和,作为公司重要营收支柱的游戏业务已经出现了萎缩的迹象。于是,他将当天的晚宴主题,从一场单纯的庆功,巧妙地转变为一场关于“疫情后世界何去何从”的大辩论。然而,或许是冬海集团彼时已是庞然大物,船大难掉头,又或许是对过往成功扩张路径的本能依赖,在2022年3月释出财报的电话会议上,李小冬依然坚定地表达了对持续增长的追求。
然而,投资者的反应却与公司预期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短短5天之内,冬海集团的市值一口气跌掉了45%,近300亿美元的财富瞬间灰飞烟灭。这场猝不及防的暴跌背后,预示着一个残酷的现实:时代变了。当零利率的美元时代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虾皮靠着堆叠市场、扩大规模的增长故事,尽管依然动人,却已经不再有资本愿意为其买单。在严峻的资本寒冬里,那种“时间换空间、梦想换市值”的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而创造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实现可持续盈利,才是当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正解。
然而,彼时正踩着扩张韵脚的虾皮,却正在制造着惊人的亏损。在海外扩张带来的巨额营销买量、免运补贴等支出下,冬海集团2021年的营销费用同比增长高达109.2%。高昂的支出犹如无底洞般吞噬着利润,使得虾皮仅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台湾市场实现小规模盈利,而公司整体亏损却高达20.4亿美元,令人触目惊心。
在电商业务虾皮持续严重透支现金流的同时,冬海集团还面临着更加尴尬的处境:作为未来增长希望的金融科技业务尚难担大任,而过去长期向集团输血、被视为“现金牛”的游戏业务Garena,却也颓势尽显。首先是在2022年2月,Garena的自研游戏《Free Fire》在印度被禁止运营,这意味着4000万活跃用户连同每月超过500万美元的收入,就此消失,无疑是雪上加霜。伴随着这款核心游戏进入下行周期,2022年第三季度,Garena的付费用户数量拖累资金流水一同暴跌45%,彻底让集团的财务状况捉襟见肘。
虾皮的持续失血,叠加现金牛游戏业务的颓势,最终让冬海集团的现金流开始拉响警报,进入红色预警状态。在2022年第二季度收支结算之后,冬海集团依然流出了12亿美元的现金,而公司账上的库存现金和等价物则下滑到了只剩78亿美元。换言之,如果按照这样的亏损速度继续运行,只消半年时间,冬海集团就会走到破产的边缘。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就在仅仅一年前,市场还在津津乐道地估算冬海集团市值何时能够再创新高;而如今,所有人却都在焦急地盘算: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东南亚互联网小巨头,究竟能否成功续命?无论是对虾皮,亦或是它所属的冬海集团而言,那俨然都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极致降本增效
在2021年,当时顺风顺水的李小冬曾将虾皮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时间,设定在了相对宽裕的2025年。然而形势比人强,残酷的市场现实面前,2022年9月,李小冬已经不得不通过内部信,将这个艰难的目标节点大幅提前到了2023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李小冬与核心团队迅速进入了“危机模式”。据外媒报道,他们开始每周召开例会,并每月集体对公司的现金流量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力求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整个2022年,核心团队一共做出了200种不同版本的财务预测,几乎每两天就要重写一次预算,这种工作强度和对精细化运营的追求,前所未有。
在高层对预算压缩进行反复推演和测算后,最先采取的措施便是裁员。首先是在2022年6月,虾皮裁去了外卖和线下支付等边缘业务的员工,精简非核心业务。随后数轮的裁员行动中,集团一共裁掉了7000名员工,占到总人数的10%,瘦身求生。与此同时,员工福利也大幅缩水:在新加坡,员工下午茶从过去的“茶叶界爱马仕”TWG,变成了更经济实惠的立顿茶包。在中国台湾地区,员工日福利也从喜茶、奈雪这种潮流饮品,降级成了一点点奶茶,这些细节的改变无不彰显着公司削减成本的决心。更有甚者,随着预算的削减,甚至连集团厕纸的厚度都受到了影响。面对高层,李小冬的态度更是决绝:在公司实现自给自足之前,高管们将不再接受现金薪酬,与公司共克时艰。新媒网跨境获悉,这种从上至下、不留情面的降本措施,无疑给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员工规模瘦身和福利缩水之外,更大规模的变动出现在业务版图上。虾皮果断关闭了在法国、西班牙、波兰市场的站点,彻底放弃了欧洲市场,将精力聚焦核心区域。印度站以及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的当地业务,虾皮也选择了退出,不再盲目扩张。过去帮助虾皮快速扩张的免运补贴,也逐渐消失在用户视野中。数据显示,免运成本占GMV(商品交易总额)比重一度超过了5%,仅是删去免运券一项,就为公司节省出了1%到2%的利润率,同时还带动集团营销支出在2022年第四季度骤降了61.2%,效果立竿见影。
降本的另一边,则是大力增效。虾皮选择将自身的“寒气”传递到卖家身上:从2022年8月开始,虾皮从中国台湾、东南亚再到拉美划过一条弧线,将这些地区的佣金和手续费依次上调,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镰刀收割的,并不仅仅是卖家:在用户端,虾皮不仅减少了免运补贴,收取的快递费用也水涨船高。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的用户在2021年还可以免费享受店到店服务,然而从2022年开始,费用就从19新台币连续涨价到45新台币,一时之间怨声载道,但也确实带来了营收的增加。
虾皮还积极推动自建物流体系,逐步替代像极兔等第三方友商,从而赚走了原本属于第三方物流的利润。经过长期投入和运营优化,虾皮自建物流的单次成本也已接近甚至优于极兔等同行。这也直接带动虾皮以物流为主的增值服务收入,在2022年第四季度达到了7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一连串的降本增效措施,不免会影响卖家和用户的信心。为此,虾皮也开始将服务重心重新放回东南亚本地,提升用户体验。为了给用户更好的购物体验,虾皮将退款周期缩短到了2天半,远低于消协建议的7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效率。面对卖家,虾皮也开始推出本地化履约方案,帮助他们缩短了跨境履约的成本和时效,提升了竞争力。
虽然在最新的财报中,虾皮已经不再公布GMV(商品交易总额)数据,但根据电话会的透露信息,虾皮的GMV在部分站点依然保持了环比增长,成功维持住了基本盘。最终,在这场极致的降本增效行动下,冬海集团的业绩在2022年第四季度上演了一场漂亮的大翻盘。占公司营收61%的虾皮,不仅提前一年就完成了首次盈利,成为了东南亚首个实现季度盈利的电商平台,也带动冬海集团毛利润同比增长29.5%,现金流也基本打平,告别了失血状态。根据外媒分析师的预计,公司已经可以应对长达21个季度正常运营,现金储备充裕。随后的2023年第一季度,虾皮的盈利环比仍在持续优化,集团也实现了连续两季盈利,彻底摆脱了危机。
财务利好消息接踵而至,冬海集团已然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但一个关键问题仍然存在:虾皮乃至冬海集团的“寒冬”,真的已经远去了吗?新媒网跨境认为,虽然短期危机解除,但长远挑战仍需警惕。
未竟的马拉松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冬海集团的所有负面要素似乎都在迅速远离。连续两个季度的盈利,让集团已无破产之虞。在宣布给员工加薪5%之后,创始人李小冬也开始积极发声稳定军心:“我要向你们保证,假设外部环境没有重大变化,大规模变革算是已经完成。我们预计集团不会再有进一步的重大变化。”这些话语无疑给市场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然而,就在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后,冬海集团却遭到了市场的集体看空,股价从最近的高点迅速跌去了30%,再次引发关注。问题仍然出在游戏部门——上个季度营收同比腰斩、核心付费玩家持续减少的Garena,显然与市场预期相距甚远,未能提供足够的惊喜。实际上,即便表现抢眼的虾皮,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就在虾皮奋力降本增效、力求自保的同时,老对手Lazada在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前高管蒋凡(中国人)的带领下,在2022年获得了阿里合计16亿美元的巨额注资,竞争底气大涨,正虎视眈眈。而新晋玩家TikTok(抖音国际版)则成为了电商牌桌上的另一个强劲对手,2022年在东南亚地区的GMV猛增4倍,达到了44亿美元,其2023年的目标更是设定在了令人咋舌的120亿美元,来势汹汹。
外部竞争环境日益加剧,而虾皮的内部建设却仍然相对滞后。根据外媒报道,虾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都没有写程序所需的现成框架,还需要程序员自己从零手写;而至于运维基建,更是“比起国内的中型互联网公司都会差很多”,这无疑在运营效率上拖了后腿。相比之下,Lazada虽然在2018年遭遇了业务停滞,但却也顺势完成了技术架构的重新覆盖,继而得以轻装上阵,为未来的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如果说提升运营效率、改进基建,仍能通过虾皮的持续奋斗来实现;那么由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横亘在虾皮面前的营收天花板,则可能是那个更为无解的难题。同样在2023年第一季度,背靠中国白牌卖家的拼多多,交出了一份超级财报:营收54.8亿美元,同比增长58%。而这主要归功于其在线营销收入——不仅本身占营收的比重就超过了70%,而且还实现了50%的惊人增速。而背靠东南亚市场的虾皮,不论是营销广告的收入规模还是比重,相比之下都要小得多。同样采取低价策略,由广告收入带来的营收天花板却大不相同。
隐藏在这背后,则是两者背靠供应链竞争烈度的截然不同。在中国供应链的极致内卷下,渠道和广告的重要性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于是中国卖家不仅要为社会承担就业、提供税收,为世界输出通缩,最终还要在微薄的利润中挤出资金——为平台提供丰厚的广告费用,形成一种循环。相比之下,东南亚的供应链水平相对较低,被一些行业观察者认为刚及中国2000年代初期的水平。例证之一,便是虾皮面对不同商家的收费策略:来自中国的跨境卖家,往往需要背负6%到10%的佣金以及2%的服务费;而东南亚本土卖家,此前长期都享受着0佣金政策,可见其市场保护力度。
至今仍需要平台呵护的东南亚本土商家,自然难以扛起“供养”平台的重担,无法像中国卖家那样贡献巨额广告收入。而虾皮如今还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平台急需引入更多商家,促成内卷模式以激活广告业务,从而提升营收。但与此同时,降本增效带来的更高运营成本,却无疑在劝退新晋卖家的加入,形成了一种两难局面。“更赚钱了,却也不更值钱了”,这大概就是当下虾皮与整个冬海集团困境的最好注脚。
尾声
在过去数年间,虾皮和冬海集团几乎赢得了每一场关键战役:他们用闪电式的扩张击败了曾经的霸主Lazada,依靠极致的降本增效解决了过度扩张带来的窘境,还击碎了“东南亚电商难以盈利”的市场预言,在数万个岛屿间扎下了坚实的脚跟。他们展现出的韧性和速度,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当虾皮最终要想方设法突破营收天花板时,那最困难的战役可能才刚刚到来——虾皮可以不断改善自身的运营效率,也可以整合快递、支付等上下游产业链,但它无法重塑整个东南亚本地供应链的水平和烈度。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国内互联网渗透率接近饱和的言论甚嚣尘上,许多投资者、创业者都纷纷把目光放到中国以外的世界,渴望“Copy From China”(复制中国模式)。但实际上在这条“复制”的路上,大家逐渐意识到,中国市场在某些独特的环境和条件下,才是这个星球上的“Others”(异类)。完成了降本增效、成功扭亏为盈的虾皮和冬海集团,已经火速在严寒面前做好了过冬的准备,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只不过,他们要等到的那个真正温暖的春天,似乎仍然遥远。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Amazon Echo Show 5 (newest model), Smart display with 2x the bass and clearer sound, Charcoal
$ 64.99

Blink Mini 2 (newest model) — Home Security & Pet Camera with HD video, color night view, motion detection, two-way audio, and built-in spotlight — 1 camera (White)
$ 39.99

Blink Mini - Compact indoor plug-in smart security camera, 1080p HD video, night vision, motion detection, two-way audio, easy set up, Works with Alexa – 1 camera (White)
$ 29.99

Blink Mini - Compact indoor plug-in smart security camera, 1080p HD video, night vision, motion detection, two-way audio, easy set up, Works with Alexa – 1 camera (Black)
$ 29.99

Ring Floodlight Cam Wired Plus — Outdoor home or business security with motion-activated 1080p HD video and floodlights, (2021 release) White
$ 119.9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