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威胁!拖延3年IT成本飙升5%,跨境业速看!

2025-11-14前沿技术

量子威胁!拖延3年IT成本飙升5%,跨境业速看!

在当今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跨境贸易与金融的蓬勃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全球经济格局。从支付清算到供应链融资,从数字贸易到数据共享,我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效、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一个潜在的、深远的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量子计算所带来的加密威胁,它正成为全球金融界,特别是跨境业务领域,不得不正视的关键议题。在2025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相关行业领袖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数字安全图景,并强调了当下就采取行动的紧迫性。

量子计算的崛起,无疑是21世纪科技领域最令人振奋的突破之一。它所蕴含的巨大计算能力,有望解决传统计算机难以企及的复杂问题,为人工智能、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现有的绝大多数加密算法,包括我们日常用于保护银行交易、个人数据和国家安全的密码学体系,在理论上都可能被未来成熟的量子计算机瞬间攻破。这种潜在的威胁,被业界形象地称为“量子日”威胁,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场景,而是正在成为一个需要全球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现实挑战。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助理董事总经理文森特·洛伊先生在会上强调,面对这种快速演进的技术挑战,金融机构必须采取“无悔行动”,即那些无论未来如何发展都不会错的必要措施。他指出,首要任务是全面清点并盘点机构内所有加密密钥的使用情况,为后续的系统敏捷性改造做好规划。这就像是家底摸清,才能知道未来如何加固防线。

这一紧迫性并非空穴来风。亚洲新兴支付协会首席执行官卡米拉·布洛克女士在小组讨论中,深入阐释了“现在窃取,未来解密”(Harvest Now, Decrypt Later)的威胁。她提到,恶意行为者可能正在利用现有技术,大量窃取和存储当下被加密的敏感数据,静待未来量子计算机技术成熟的那一刻,再将其解密并加以利用。对于金融行业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客户信息、交易记录、知识产权甚至是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的数据,都面临着被长期窃取并潜在披露的风险。这种威胁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使得“今天不行动,明天可能就来不及”的警示变得尤为真实。布洛克女士进一步指出,应对这种威胁的“后量子密码学”(PQC)算法已经可供迁移,技术储备并非缺失。

对信任的深刻理解,是金融机构立足之本。新加坡星展银行(DBS)首席数据与转型官尼米什·潘查马蒂亚先生明确表示,量子安全准备工作对银行而言是一个关乎生存的根本问题,因为银行提供的核心价值就是信任。一旦信任基石动摇,无论其业务多么创新,服务多么便捷,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创新主管科林·佩恩先生,则从监管角度阐述了其机构的应对策略:规划、准备并指导行业。他将延迟行动比喻为坐等交通事故发生,形象地说明了不作为的潜在风险。佩恩先生预测,若金融机构未能及时应对量子威胁,其未来几年内因应对该问题所需付出的信息技术预算成本,将可能达到总预算的2.5%左右。若这一行动再延迟三到四年,这一成本比例甚至可能跃升至5%。这笔额外的开支,不仅包括了系统升级和改造的直接投入,更可能涵盖因数据泄露、声誉受损、合规罚款等带来的间接损失。

布洛克女士还具体分析了金融交易的复杂性。她指出,即便是最简单的支付流程,也可能涉及大约20个加密点;而对于那些更为复杂的系统,加密点的数量甚至可能超过100个。这意味着,要全面清点并升级这些加密资产,将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这不仅需要巨大的技术投入,更需要对现有系统架构进行深度梳理和改造,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抵御未来量子攻击。

在所有潜在的威胁场景中,佩恩先生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的结合。他警示说,这种组合可能会被某个单一行为者武器化,从而引发一场影响深远的颠覆性事件。人工智能的强大分析能力与量子计算的破解能力一旦结合,将使得潜在的攻击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和难以预测,对全球金融安全乃至社会稳定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会专家们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并反复强调了最终的建议:现在就开始行动。主持人理查德·唐先生,也是Total Neural Enterprise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总结道,如果公司能够构建允许快速切换加密算法的系统,那么这个技术问题并非无法解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通过前瞻性的架构设计,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

从中国跨境行业的视角来看,全球金融领域的量子威胁,更是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的议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贸易大国,其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全球支付体系日益庞大。我们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无论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资本流动,都离不开安全、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一旦量子威胁成为现实,其对中国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以及金融安全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先,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巨大交易量和用户数据,是潜在攻击者觊觎的目标。从商家信息到消费者支付数据,从物流追踪到海关申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加密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被窃取并最终被解密,不仅会损害用户隐私,更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其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金融互联互通日益紧密。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探索,更是将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推向了国际前沿。这些创新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底层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全球金融秩序的关键。

再次,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政策支持,这为我们应对量子威胁提供了独特优势。但挑战在于如何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应用,特别是在金融安全领域。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学术界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后量子密码学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子安全防御体系。

因此,对于国内的跨境从业人员而言,关注此类国际动态,并将其纳入日常的风险管理和技术规划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任务,更需要企业高层从战略层面予以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对后量子密码学(PQC)的了解和研究: 积极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如NIST)在PQC算法评估和推荐方面的进展,了解主流PQC算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 全面盘点现有加密资产: 对公司内部所有使用加密技术的系统、数据流和密钥管理机制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识别潜在的量子脆弱点。
  3. 制定量子安全迁移路线图: 即使量子计算机的威胁尚未完全显现,也应提前规划,将PQC迁移纳入未来几年IT基础设施升级和改造的长期计划中。可以考虑分阶段实施,优先保护最敏感的核心数据和关键系统。
  4. 关注供应商的量子安全能力: 在选择外部技术服务商、云服务提供商或金融科技合作伙伴时,将其在量子安全方面的准备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
  5. 投入人才培养与技术储备: 培养具备量子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并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强在量子密码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6. 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与标准制定: 在国内和国际层面,积极参与金融行业关于量子安全的讨论和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共同构建安全的数字未来。

量子威胁的挑战,既是全球性的,也是时代性的。它提醒我们,科技进步是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于中国的跨境行业而言,积极拥抱变化,未雨绸缪,将风险挑战转化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遇,才能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quantum-threat-3yr-delay-5-cost-soars.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在特朗普总统执政下的2025年,量子计算对跨境金融构成重大安全威胁。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重点讨论了这一问题,强调了“现在窃取,未来解密”的风险,并呼吁采取“无悔行动”。后量子密码学(PQC)成为关注焦点,金融机构需立即行动,加强对加密资产的盘点和升级,以应对潜在的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结合带来的颠覆性风险。
发布于 2025-11-14
查看人数 84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NMedia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