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港口大拥堵!驳船等待77小时,供应链濒临崩溃
欧洲主要港口正经历一场严重的拥堵风暴。驳船在码头边排起长队,集装箱船在锚地焦急等待,这样的场景在鹿特丹、安特卫普和汉堡尤为突出。新媒网跨境获悉,这种异常拥堵预计将持续数月,成为自新冠疫情以来欧洲供应链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荷兰航运公司WEC Lines的总经理凯撒•卢克纳尔直言不讳:“所有大型枢纽港都拥挤不堪。”他观察到,欧洲众多关键港口此刻正满负荷运转,承受着巨大压力。物流公司Euro-Rijn Group首席执行官阿尔贝特•范欧门的判断更为严峻,他认为当前的拥堵程度甚至超过了大流行时期。当时,出乎意料的强劲货流让本就人手紧张的港口措手不及。
这场拥堵是全球物流体系遭受的最新冲击。就在不久前,顺畅的航运还让许多公司得以维持极低的库存水平。它们依赖定期、可靠的班轮服务来及时补充货物。如今,这个节奏被彻底打乱了。德国物流公司Contargo向客户发出提醒:在安特卫普港装载集装箱的驳船,平均等待时间长达66小时。在鹿特丹港,这个数字攀升至77小时。要知道,驳船通常有固定的码头装载时段,以确保高效运转。
效率的下降显而易见。范欧门指出,在安特卫普港——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口,船只的卸货时间普遍比原计划延迟了三到五天。“当我们用驳船装载集装箱时,常常因为海船未能准时抵达,导致集装箱无法按时装船。”他解释道,“最终结果是,终端客户的收货日期不得不一再延后。”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业内普遍认为,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这场危机。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关税政策的显著调整,迫使集装箱航运公司重新规划其全球运输网络。与此同时,今年春季的干旱导致莱茵河水位异常低下,严重限制了驳船的装载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港口的压力。
航运业内部的重大重组也在短期内带来了波动。全球最大的两家集装箱航运公司——瑞士地中海航运和丹麦马士基,终止了原有的合作协议。这种联盟结构的变化迫使航运公司调整船期或更换停靠码头,给港口操作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货物流向的转移。欧洲港口正承受着来自亚洲进口量激增的压力。德国DHL高级主管卡斯珀•埃勒贝克观察到,亚洲至欧洲的集装箱运输量正急剧增长,他估计同比增幅约为7%。埃勒贝克分析道:“观察不同航线的增长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欧洲目前吸纳了大量原本可能流向美国市场的货物份额。”
面对汹涌而来的货物潮,码头运营商正全力以赴。它们大多是向公有港务局租赁场地的私营企业,当前正加紧招聘新员工、采购新设备,以期缓解码头压力。鹿特丹港的主要码头运营商之一ECT承认港口“相当繁忙”,但强调这已是北欧港口的普遍现象。该公司将问题归因于航运联盟重组、需求激增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在安特卫普和鹿特丹运营码头的迪拜环球港务集团(DP World),其港口和码头首席商务官马克•罗森伯格表示,团队正“努力工作”,力求管理好货物流转并“尽可能减轻干扰”。“DP World致力于保持高服务水平,持续投资提升产能,增强我们欧洲码头网络的韧性,以支持客户度过行业转型期。”罗森伯格强调。
作为安特卫普-布鲁日港的公共管理者,港务局坦承存在“长期、加剧的拥堵”。不过,他们表示系统仍在计划的缓冲区内运行,尽管短期运营效率受到了影响。新媒网跨境预测,部分业内人士对快速解决拥堵问题并不乐观。卢克纳尔举例说明,一些服务欧洲本地市场的航运公司,现在需要花费一周时间在鹿特丹的不同码头收集集装箱,然后才能分发到区域港口,而过去这个过程最多只需三天。他指出,要想通过大规模投资来显著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见效。“这种情况不会轻易消失。”卢克纳尔总结道。
德国DHL的埃勒贝克则指出,虽然延误尚未导致其客户因零部件短缺而停产,但这种“戏剧性”的风险始终存在。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这场港口拥堵中暴露无遗。整个欧洲物流网络都在经历考验,从内河驳船到深海巨轮,每一个环节都在努力适应这前所未有的压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