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30月获奖:跨境产品开发,质量速度双赢!

2025-10-04Amazon

Image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2025年,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对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而言,理解并借鉴国际市场上长期以来成功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汽车产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展现出独到之处,其管理哲学和运作模式,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了启发性。这些经验不仅帮助他们在那一时期建立了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也为我们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赋予项目经理更大权限:效率与质量的双赢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开发流程中,尤其注重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权力与责任。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日产公司在重新设计1989年款Maxima轿车时,任命了白鸟博之(Hiroyuki Shiratori)担任项目经理。与当时美国同行所面临的层层审批不同,白鸟先生获得了直接向上级汇报并自主决策的权力。

日产公司当时有一项创新政策:一旦高层对项目初步批准,便不得再干预产品设计。这项政策甚至对时任总裁久米丰(Yutaka Kume)也同样适用。白鸟先生曾表示:“久米总裁上任后,明确规定他本人及所有其他管理层不得干预设计。总裁并非总是最熟悉产品细节的人,因此不应由他们来决定具体的设计方案。”

这样的管理模式让白鸟先生及其团队能够专注于Maxmia项目,避免了因频繁的意见反复和高层临时更改需求而造成的昂贵延误。白鸟先生强调:“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能够提高质量,因为我们不必频繁改动。而且,由于我拥有最终决定权,我也没有任何借口。”这种项目经理高度自主的机制,在当时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工业中,显得颇为罕见。例如,当时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新车型往往带有董事长李·艾柯卡(Lee A. Iacocca)的强烈个人印记,而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罗杰·B·史密斯(Roger B. Smith)也经常亲临设计中心,过问每一个项目进展。

实践证明,日产的这种“不干预”政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白鸟先生的团队不仅在30个月内——远快于当时底特律的开发速度——完成了一款引人注目的新车设计,而且1989年款Maxima上市后不久,便荣获了汽车行业梦寐以求的质量大奖。根据美国J.D. Power & Associates调研机构当年(1989年)的调查显示,客户将新款Maxima评为美国市场上最少故障的汽车。这充分说明,通过放权给专业团队,不仅能加快开发速度,还能有效提升产品质量。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除了赋权项目经理,日本汽车产业的另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快速且果断的行动力,也就是显著缩短了产品开发的“交付周期”。他们能够比当时美国底特律同行更快地构思、开发并生产出热门新车,同时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质量标准。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能够在30个月内开发出一款新车,有些甚至更快。例如,日产的复古风格迷你车Be-1,在日本本土市场限量发售后大受欢迎,仅用了16个月就完成了开发。相比之下,当时大多数美国汽车的孕育周期长达五年,甚至更久。例如,通用汽车公司自1983年就开始研发的“土星(Saturn)”项目,直到1990年夏季才首次推出运动型紧凑车型。而福特公司在1985年推出的Taurus车型,直到1994年或1995年才进行全面重新设计。

当然,当时美国本土企业也意识到了加快开发速度的必要性,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例如,福特公司1990年款林肯城市(Lincoln Town Car)的开发仅用了41个月,创下了该公司现代历史上新车项目最快的纪录。通用汽车公司当时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设定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完成汽车开发,其中首批达到这一时间表的新产品之一,是1991年款的重新设计别克林荫大道(Buick Park Avenue)。

然而,即使这些努力,日本的开发周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普遍快于通用汽车当时设定的三年目标。这种闪电般的速度使得日本汽车制造商能够以空前数量的新产品涌入美国市场,从马自达Miata到丰田新款雷克萨斯,再次在技术和整体吸引力上遥遥领先于当时的美国竞争对手。

通过表格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汽车产品开发周期上的差异:

汽车制造商/车型 开发周期(时间) 推出年份/阶段
日本汽车公司(普遍) 30个月内 上世纪八十年代
日本日产Be-1 16个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限量)
美国多数汽车(普遍) 5年或更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福特林肯城市(1990款) 41个月 1990年
美国通用土星项目(首次) 至少6年(自1983年开始) 1990年夏季
美国通用别克林荫大道(重设) 3年(目标) 1991年款(达到目标之一)

深度前瞻规划与跨部门协作:成功的基石

日本汽车制造商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开发与高品质,除了项目经理的自主权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设计和开发初期的关注,以及跨部门的紧密协作。

1. 早期规划与决策: 大多数日本公司会在项目正式开始前,投入大约10个月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规划。这项规划工作在设计师开始制作粘土模型(通常被认为是设计过程的第一个主要步骤)之前就已经启动。例如,日本丰田公司的质量控制总经理山田克義(Katsuyoshi Yamada)就曾指出:“丰田质量控制的基本目的,就是从一开始就做到正确,这样之后才不会出现任何不便。”这种前期投入看似耗时,但实际上为后续流程的高效顺畅打下了坚实基础。尼桑工程经理山形修二(Shuji Yamagata)提到,由于大量决策已在早期完成,日本企业可以更快地从粘土模型阶段过渡到新车的运行原型,通常只需10个月,远快于当时美国底特律的速度。

2. 供应商与生产线的深度融入: 在项目早期,日本汽车制造商还会邀请供应商、工厂经理,甚至一线装配工人参与到早期工作的讨论中,以便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例如,在Maxmia的开发中,白鸟先生的团队就吸纳了来自日产追浜(Oppama)装配工厂的主管和工人代表。当设计师完成第一批粘土模型后,追浜工厂的工人会根据装配难易程度对汽车的各个方面进行评级。任何被工人评为低等级的部件,都会利用日产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修改。日产工程师堀池正義(Masayoshi Horike)曾解释:“为了让工厂生产出好产品,关键在于他们理解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意图。要实现这一点,在开发早期让工厂参与进来,并向工厂员工解释汽车的设计理念,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将质量“设计”进产品,避免了后期可能出现的返工和延误。

3. 供应商的紧密合作: 日本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主要汽车公司通常要求其核心供应商(有些甚至实际上是汽车制造商的附属公司)在新车开发开始前很久,就对关键部件进行研发工作。供应商甚至愿意在尚未获得合同保证的情况下,就启动项目。他们之所以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是因为与汽车公司建立了长期互信关系,相信即使这次未能中标,未来也会获得其他合作机会。例如,为了1990年款本田雅阁,关键供应商山下橡胶公司(Yamashita Rubber Co.)早在本田开始重新设计汽车三年前,就独立启动了先进发动机支架的研发工作。当山下公司开始这项工作时,本田甚至还不确定是否会采用山下公司的版本。然而,当本田准备开始新雅阁的开发时,发动机支架已经完成,本田工程师只需将其整合到发动机系统中即可。这种在美国极为罕见的合作模式,大大缩短了日本主要公司在关键领域的开发时间。本田通常能够在工程师制作出第一批手工原型车24个月后,就让新车下线,这比当时底特律的佼佼者至少快一年。本田负责全球制造业务的常务董事入交昭一郎(Shoichiro Irimajiri)曾表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汽车开发开始前24到36个月,就开始关键部件的工作。这需要供应商对开发有强烈的承诺。”供应商的这种早期投入,还降低了主要汽车制造商的研发成本,使得本田、日产等公司能够将资金投入到更广泛的新产品开发中。

令人玩味的是,正如日本商业模式的诸多方面一样,工程师们普遍认为,他们产品开发系统的基本原理,正是上世纪中期从美国学习而来。日产的山形先生曾说:“我们在30年前从美国学习了产品开发流程,但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在不断改进。”
General Motors Co. (GM) Chevrolet and Buick vehicles bound for export parked at the Port of Incheon in Incheon, South Korea, on Tuesday, May 20, 2025. Nearly half of the vehicles GM sold in the US last year 1.23 million autos were built abroad, according to researcher GlobalData. Photographer: SeongJoon Ch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尽管上述案例和数据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其中蕴含的产品开发理念和管理智慧,对于当前2025年中国跨境行业,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产品领域,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 赋能专业团队,明确权责: 借鉴日本企业对项目经理的充分授权,中国企业也应在产品开发中,赋予核心团队更大的决策权,同时明确责任边界。这有助于减少内部沟通成本,加速决策流程,确保产品开发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2. 注重前瞻性规划与早期投入: 在项目启动前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技术验证和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避免后期可能出现的重大修改和返工。这要求我们从源头抓起,将质量和效率的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3. 构建全链条协同生态: 学习日本企业与供应商、生产线及销售部门的早期、深度合作,打造一个紧密的协同生态。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在产品设计初期就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可制造性、市场适应性和整体质量。对于跨境出海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在产品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具体需求、法规标准以及供应链的全球布局。
  4. 持续改进,永无止境: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即使是成功的模式也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而应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吸收全球先进的经验,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创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2025年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中国的跨境从业者正面临着全球市场的严峻考验。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质量标准和市场响应速度,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是我们持续前行的动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nissan-30m-xborder-product-quality-fast.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特朗普执政下,中国跨境电商需借鉴日本汽车产业经验,包括项目经理授权、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早期规划和跨部门协作,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发布于 2025-10-04
查看人数 178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