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A 2025!稳定币跨境支付:银行存款巨额流失警报

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数字资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其中,稳定币以其独特的价值锚定机制,在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及更广泛的数字资产交易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然而,伴随其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各国监管机构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于2025年正式生效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成为全球数字资产监管领域的一项里程碑事件。MiCA旨在为稳定币等数字资产提供明确的法律框架,结束过去“野蛮生长”的局面。表面上看,其对储备金要求、资本充足率以及赎回机制的规定似乎能有效保障稳定币的稳定运行。但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项旨在控制风险的法规,在实践中可能并未完全消除系统性风险,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合法化并固化于全球金融体系之中。对于身处全球化竞争中的中国跨境行业从业者而言,理解MiCA及其深远影响,无疑是把握未来机遇、规避潜在风险的关键。
MiCA稳定币监管框架下的机遇与挑战
MiCA法规对稳定币发行方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持有足额且高质量的储备资产、确保用户赎回权利以及遵守最低资本要求。这些规定旨在提升稳定币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促进其在支付和结算领域的应用。对于中国跨境电商、外贸企业而言,理论上,一个更加规范和受信任的稳定币市场,意味着更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选择。例如,传统银行电汇通常涉及较高的手续费和较长的处理时间,而合规稳定币的应用,有望大幅优化这一流程。
然而, MiCA的深层影响远不止于此。随着MiCA的生效,以及英国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紧随其后制定或完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数字资产市场与传统金融体系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稳定币正逐渐演变为受到监管、足以进入主流市场的支付工具,其公信力也足以支持日常交易。这种新获得的合法性意味着,一旦稳定币被广泛接受为货币形式,它将直接与银行存款竞争,成为私人资金的一种形式。当大量存款从银行流出,转而投入到以短期政府债券为支撑的代币中时,传统的信贷创造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可能会面临新的考量。MiCA着力解决了微观审慎层面的问题,即确保稳定币发行方不会轻易破产,但却可能忽视了宏观审慎层面的挑战——即当数十亿欧元资金从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转移到加密资产“外壳”中时,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潜在的宏观审慎风险
稳定币作为一种创新工具,其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既带来了效率提升的潜力,也引发了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深层思考。
- 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银行作为信贷创造和资金流通的核心,其部分准备金制度是维持经济活力的基础。如果稳定币大规模吸收存款,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存款基础受侵蚀,进而影响其放贷能力。这不仅会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也可能阻碍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 市场波动性传导: 尽管MiCA要求稳定币拥有足额储备,但这些储备资产(如短期政府债券)本身的市场波动性,仍可能通过稳定币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在极端市场条件下,储备资产价值的剧烈变动可能引发对稳定币的信任危机,导致大规模赎回,进而波及更广泛的金融市场。
- 流动性管理挑战: 稳定币的快速流动性与传统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周期可能存在差异。当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从传统金融资产切换到稳定币,或反之,可能会给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对于中国跨境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享受稳定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例如,如果主要贸易伙伴或支付渠道中的稳定币市场出现大规模波动,可能会影响资金结算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全球监管的审慎态度:以英国央行为例
面对稳定币带来的潜在宏观审慎风险,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普遍采取了审慎且积极研究的态度。以英国为例,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对稳定币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保持高度警惕。2025年早些时候,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向外媒表示,广泛使用的稳定币应受到如同银行一般的监管,甚至暗示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稳定币发行方,央行可能需要提供支持机制。这表明,英国央行不仅关注稳定币的技术运作,更关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潜在影响力。
为了有效控制风险,英国央行已提出针对系统性稳定币持有额的上限建议,计划对个人用户的持有额设定在1万至2万英镑之间,而企业用户的上限则可能达到1000万英镑。这一举措虽然看似温和,却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稳定币不仅仅是一种新型支付工具,它对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影响。大规模地从商业银行存款转向稳定币,可能会削弱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状况,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供应,并复杂化利率传导机制。即使是受到严格监管的稳定币,一旦其规模效应显现,也可能带来不稳定的因素。MiCA提供的储备金和报告制度虽然提供了“安全毯”,但并未完全解决这种结构性风险。
跨境监管套利与离岸稳定币的挑战
尽管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推进稳定币监管,但由于各国法律框架、监管理念以及市场发展阶段的差异,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协调仍面临挑战。
例如,英国在稳定币监管路径上采取了相对谨慎的策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发布的提案,对国内稳定币发行方规定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待境外稳定币方面,却显得较为宽容。FCA在其咨询文件中也坦承,英国消费者在使用在境外发行的稳定币时,仍可能面临潜在损害风险。
这种差异性可能导致所谓的“监管套利”现象。一些稳定币项目可能会选择在监管环境更为宽松的司法管辖区注册和运营,以规避更严格的规定。对于中国跨境电商和贸易企业而言,在选择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时,需要特别注意:
- 合规风险: 接触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稳定币,可能意味着需要遵守多重且复杂的监管要求。一旦所使用的稳定币平台或其发行方不符合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可能会导致资金被冻结、交易中断甚至法律纠纷。
- 资金安全风险: 离岸稳定币发行方由于缺乏本地监管的直接约束,其信息披露、资产储备和风控能力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发生黑客攻击、平台倒闭或储备不足等事件,用户的资金安全将面临较大威胁。
- 市场信誉风险: 与不合规或信誉不佳的离岸稳定币平台合作,可能会损害中国企业的国际商业信誉,影响其在全球市场中的长期发展。
因此,中国跨境从业者在评估和使用稳定币时,需要格外关注其发行方的注册地、监管资质、储备资产透明度以及过往运营记录,审慎选择合作伙伴,以降低潜在的合规和资金风险。
对中国跨境行业的影响与未来展望
全球稳定币监管格局的演变,特别是MiCA的实施,对中国的跨境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潜在机遇:
- 提升支付效率: 合规、可靠的稳定币有望成为企业跨境支付的新工具,降低交易成本,加快资金流转速度,特别是在B2B贸易和供应链金融领域。
- 拓展融资渠道: 未来,一些合规的稳定币可能会与区块链技术结合,为中小跨境企业提供新型的供应链金融或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 数字化转型加速: 监管的明确性将鼓励更多传统企业探索和应用区块链及数字资产技术,推动中国跨境行业的数字化升级。
面临挑战:
- 复杂多变的监管环境: 各国监管政策仍在演变中,中国跨境企业需要持续关注并理解不同市场的合规要求。
- 风险识别与管理: 识别稳定币相关的各类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 技术能力与人才储备: 适应数字资产发展趋势,需要企业在技术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投入。
总而言之,MiCA等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正从无序走向有序,但这一过程并非坦途。中国跨境从业者应保持务实理性的态度,密切关注全球监管动态,深入了解稳定币的运作机制和潜在影响。这不仅是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要求,更是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的关键。通过持续学习和审慎布局,我们才能在全球数字金融的新格局中,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mica-2025-stablecoin-pay-bank-run-alert.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