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马来西亚10亿海产出口,供应链合规新规来袭!

马来西亚的“蓝色经济”近年来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海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更是重要的出口创汇来源。根据相关数据,仅在2023年,马来西亚的海产品出口总额便接近10亿美元,这背后离不开庞大的劳动力支持。然而,在渔业、海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这些关键产业中,移民劳工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他们的劳动权益和安全保障问题,也日益成为区域内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旨在强化东南亚地区劳工权益和促进安全移民的重要区域性倡议,已于近期扩展至马来西亚,这预示着该区域的海洋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和健康的未来发展。
这项由欧盟资助、国际劳工组织(ILO)负责实施的“从船到岸权利”东南亚项目(Ship to Shore Rights South-East Asia),其核心目标是加强马来西亚渔业、海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部门的劳工权利,并推动移民劳工的安全流动。该项目将持续至2028年,其引入被视为东南亚地区在促进海产品供应链安全移民和体面劳动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它正视了这些经济支柱产业中存在的独特挑战。
为了明确项目在马来西亚的具体优先事项,各方于2025年11月13日在马来西亚行政首都布城(Putrajaya)举行了关键利益攸关方会议。马来西亚政府部门、雇主组织、工人代表及公民社会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有效推进项目实施。此次会议由国际劳工组织与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联合组织,与会者们一致承诺,将共同努力改善渔业、海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部门移民工人的权利保护状况,特别是要回应这些行业工人所面临的高度脆弱性。
会议期间,马来西亚政府与社会伙伴就一项富有雄心的初步行动计划达成共识。这项计划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劳工面临的问题:
- 加强区域与双边合作: 项目将深化东盟区域内部以及相关国家间的双边合作,以确保移民过程的安全性和体面工作条件的实现。这意味着未来在劳工派遣、信息共享和权益保障方面,区域各国将有更紧密的联动。
- 完善国内立法与执法: 马来西亚将着力改进其国家层面的劳动立法和执法机制,使其更好地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特别是将重点关注国际劳工组织第188号《渔业工作公约》等相关规范,提升法律框架对渔业劳工的保护效力。
- 推广良好劳工实践: 倡导和鼓励雇主组织采纳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推广行业内的良好劳工实践。通过自律和行业标准,引导企业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用工制度,减少剥削和不合规行为。
- 设立移民工人资源中心: 工会和公民社会组织将合力建立移民工人资源中心。这些中心将成为移民工人获取信息、寻求帮助和组织维权的平台,从而增强他们的议价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国际司副司长拉贾·穆罕默德·尼扎姆·本·拉贾·卡马鲁巴林先生(Mr. Raja Mohd Nizam bin Raja Kamarulbahrin)在发言中对该项目扩展至马来西亚表示欢迎,他强调:“我们认识到渔业、海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部门外籍劳工的特殊脆弱性,保护他们的劳工权利仍然是我们的优先事项。这项倡议也凸显了双边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需要马来西亚与相关利益攸关方之间紧密的协作。”
欧盟驻泰国代表团合作事务副负责人奥黛丽-安妮·罗什马涅女士(Audrey-Anne Rochelemagne)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蓝色经济在有力保护移民工人权利方面一直面临挑战。在欧盟的支持下,区域内的各国政府和社会伙伴已经采取了重要措施,加强对渔业和海产品加工部门移民和就业的监管。我们非常高兴能将这一伙伴关系扩展到马来西亚,以进一步推动变革的势头。”
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区域办事处副主任图奥莫·波蒂艾宁先生(Tuomo Poutiainen)在会议总结时表示:“国际劳工组织欢迎各关键利益攸关方做出的承诺,以确保马来西亚海产品供应链中的移民工人能够实现体面劳动。我们非常高兴能就一项强有力的活动工作计划达成一致,该计划直接回应了这些弱势工人的主要保护需求。”
“从船到岸权利”东南亚项目是由欧盟和联合国共同发起的区域性倡议,由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移民组织(IOM)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协同实施。其总体目标在于促进东南亚地区可持续海产品供应链中的安全移民和体面劳动。该项目致力于解决移民工人在这些行业中经历的特定脆弱性,以及在劳务移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会导致体面劳动缺失、劳工权利受侵犯甚至强迫劳动等问题。
对中国跨境从业者的启示与思考
马来西亚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其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动向,对中国跨境企业和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次“从船到岸权利”项目在马来西亚的落地,不仅是当地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体现,也折射出国际社会对全球供应链劳工权益保障的日益重视,这对正积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信号。
当前,全球市场对产品溯源和企业社会责任(ESG)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等主要消费市场,对进口产品的劳工合规性审查日趋严格。一旦供应链中出现强迫劳动、童工或严重的劳工权益侵犯问题,不仅可能导致产品被禁止进口,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声誉。对于在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渔业、海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等蓝色经济领域有投资、采购或贸易往来的中国企业来说,关注并理解此类劳工保护倡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供应链风险管理: 中国跨境企业应将劳工权益保护纳入其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其用工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和国际劳工标准,避免因供应链上的不合规行为而承担连带责任。
- 合规成本与竞争优势: 虽然初期可能会增加合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遵守国际劳工标准,提升供应链透明度,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甚至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例如,符合严格标准的“绿色”或“负责任”海产品,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溢价和更广阔的市场。
- 区域合作新机遇: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上联系紧密,中国企业在区域内也有诸多投资。积极响应和参与区域内的劳工保护项目,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社会福祉,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区域营商环境,为中资企业在当地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提升品牌形象: 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是软实力的体现。通过积极推行体面劳动原则,保障移民工人权益,中国企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赢得当地社区和国际社会的尊重。
展望未来,随着“从船到岸权利”项目在马来西亚的深入实施,我们可以预见,该国蓝色经济领域的劳工环境将逐步改善,相关监管和行业标准也将更加完善。这股变革浪潮不会止步于马来西亚,它将进一步影响整个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海产品供应链。因此,国内相关的从业人员和企业,特别是那些涉及海产品贸易、加工或在东南亚投资的企业,应持续关注这些动态,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国际劳工标准和市场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稳健发展,并为中国的跨境事业书写高质量、可持续的新篇章。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malaysia-1b-seafood-risk-new-rules.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