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并购启示录!11周22.3亿刀交易,深度解析电气巨头全球战略。
在2025年的全球跨境并购浪潮中,回顾历史上的标志性交易,我们会发现许多奠定今日行业格局的基石。其中,法国电气产品巨头施耐德集团(Groupe Schneider)对美国Square D公司的收购,无疑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极具代表性的跨境并购案例。这不仅是一场资本的较量,更是一次全球市场战略布局的深刻演绎。
交易风云:一场11周的激烈博弈
时间回溯至1991年,一起轰动一时的并购案在全球电气产品行业掀起了波澜。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专注于建筑和工业电气产品制造的Square D公司,其股价曾长期徘徊在每股33美元的低位。彼时,Square D的董事长杰里·L·斯蒂德(Jerre L. Stead)正积极寻求公司“走向全球”的路径。然而,这家拥有89年历史的美国企业,最终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全球化。
据新媒网跨境获悉,在长达11周的激烈争夺后,Square D公司于1991年一个周日晚间,正式同意被法国电气产品巨头施耐德集团以高达2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笔交易,折合每股88美元,较施耐德在当年3月初提出的初步报价高出10美元,也比Square D公司历史上的最高股价还要高出约三分之一。消息公布后的周一,Square D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应声飙升,当日上涨6.375美元,最终收于87.375美元。
这场交易的达成,避免了原定在Square D年度股东大会上可能出现的正面冲突,当时外界普遍认为施耐德作为收购方有望赢得这场董事会席位争夺战。在此之前,美国司法部于周五发出了不阻挠此次收购的信号,为谈判的最终敲定铺平了道路。对于Square D的股东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胜利,因为最终的报价远超公司历史估值。
深度解析:全球战略布局与市场考量
此次并购不仅是两家公司的简单合并,更是全球电气产品市场的一次重要战略重组。两家公司在产品线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均是各自国内市场的领导者,但在对方市场的影响力相对不足。施耐德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迪迪埃·皮诺-瓦朗谢纳(Didier Pineau-Valencienne)表示,通过此次合并,将形成一个“在全球精神和范围上都具有全球性”的业务集团。他强调,这有助于两家公司在全球关键市场实现“战略性的临界规模”。
数据显示,施耐德集团在1990年的销售额高达100亿美元,是Square D公司规模的六倍。外部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施耐德此次以高溢价收购Square D,正是看重了后者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的强大影响力,Square D在这两大市场占据了约30%的市场份额。皮诺-瓦朗谢纳先生也明确表示,施耐德在北美的现有小型业务将整合到Square D的控制之下,充分利用其本土优势。
两家公司的业务高度关联,产品涵盖断路器、开关和工业控制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住宅建筑。它们的业绩与建筑业和制造业的景气程度紧密相关。芝加哥杜夫与菲尔普斯公司(Duff & Phelps)的行业分析师阿尔伯特·E·特纳(Albert E. Turner)指出,此次收购价格预示着双方期望通过合并实现显著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通常包括成本优化、市场份额扩张以及技术整合等多个维度,最终将提升新实体的整体竞争力。
博弈升级:从友好接触到恶意收购
实际上,施耐德与Square D的缘分并非始于此次恶意收购。早在两年前,Square D董事长斯蒂德就曾主动接触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施耐德,探讨建立合资企业,旨在共同拓展欧洲市场。然而,该项合作最终未能达成。尽管如此,那次接触让皮诺-瓦朗谢纳对Square D有了深入的了解。正因如此,施耐德随后提出了每股78美元的友好收购要约。
然而,Square D公司管理层起初强烈反对被收购,誓言要保持独立性。面对施耐德的收购要约,Square D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其中包括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施耐德在收购过程中利用了其获取的机密信息。同时,Square D还向美国司法部提出申诉,认为两家公司的合并可能构成反竞争行为,希望司法部介入阻止交易。
法国施耐德集团首席执行官皮诺-瓦朗谢纳在1991年周一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美国司法部决定不予干预,是促成双方谈判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决定,无疑削弱了Square D在法律层面的抵抗能力,迫使其重新审视谈判策略。最终,随着交易协议的达成,双方同意撤销所有相关诉讼,Square D也取消了原定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该会议本是施耐德试图推举自己董事会成员的关键场合。
尘埃落定:协议达成与后续展望
此次并购的最终结果,是施耐德集团以88美元每股的价格,成功将Square D纳入麾下。这笔交易不仅为Square D的股东带来了丰厚回报,更标志着全球电气设备行业版图的重塑。新的实体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气产品制造商之一,与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西屋(Westinghouse)、艾伦-布拉德利(Allen-Bradley)、西门子(Siemens)和艾默生(Emerson)等行业巨头展开竞争。
关于Square D高层管理团队的去留,特别是董事长斯蒂德的未来,一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分析师特纳认为,考虑到收购过程中的激烈对抗,斯蒂德在合并后公司中长期任职的可能性较低。但他同时也指出,简单地解雇斯蒂德,施耐德可能会失去一些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施耐德集团自身的发展历程也颇具看点。十年前,施耐德还是一个业务涵盖机车制造到滑雪靴生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在皮诺-瓦朗谢纳的领导下,公司战略性地收缩了业务范围,聚焦于建筑和电气设备领域。分析师曾预测,施耐德在1991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盈利2亿美元。施耐德集团还承诺,除Square D已计划的工厂关闭外,不会再有额外的工厂裁撤,并同意为Square D的18,500名员工提供一系列保护措施,以确保并购过程的平稳过渡。
总结:跨境并购的时代缩影
施耐德集团对Square D公司的收购,不仅仅是一笔金额巨大的交易,它更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寻求国际扩张、优化全球布局的一个典型缩影。这场从友好接触到恶意收购,再到最终达成协议的漫长博弈,展现了跨境并购的复杂性、战略性和挑战性。它凸显了市场准入的重要性、协同效应的潜力,以及政府监管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对于如今的中国跨境企业而言,此次并购案的历史经验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无论是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全球化布局,还是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战略合作,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精准评估收购价值、有效应对法律及监管挑战,都是至关重要的。新媒网跨境认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这样的历史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当前的全球市场竞争与合作中。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eu-us-ma-223b-deal-11wks-electric-strategy.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