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上最大EAPA调查曝光,中国企业如何自保?
在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发布了一份重磅进展报告,核心聚焦在《加强和保护法》(Enforce and Protect Act,简称EAPA)下的执法成果。这项法案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进口商逃避日益严苛的反倾销税(AD)和反补贴税(CVD)。
什么是EAPA?为什么中国企业要特别注意?
EAPA规定,任何相关方(包括竞争对手、美国本土生产商、贸易协会,甚至美国政府机构)都可以举报涉嫌规避AD/CVD的行为。
常见的手法包括:
- 谎报原产国
- 提交虚假运输或入境文件
- 错报商品属性
CBP拥有极大权限,一旦接到举报,最快90天内就能采取初步措施。这可能直接导致供应链中断。最终认定若成立,企业不仅要补缴关税,还可能面临民事、刑事调查。
数据告诉你:执法力度有多强?
CBP在报告中指出,2024年1月20日至8月8日期间,通过EAPA调查共查获超过4亿美元未缴税款,并锁定89起合理规避嫌疑案件。
虽然报告没说明这些数据是否比以往增长,但趋势已然清晰:执法更快、更狠、更精准。
史上最大案件:23家进口商+中国空壳公司
2025年第二季度,CBP披露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EAPA案件:
- 涉案企业: 23家美国进口商
- 幕后网络: 一个通过印尼、韩国和越南转运中国商品的空壳公司体系
- 执法手段: 港口检查 + 大数据分析 + 海外实地核查(涉及印尼、中国台湾等地)
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的进口商都存在违规。该案已追回超过2.5亿美元税款,CBP预计金额还会继续增加。
这起案件不仅揭开了跨境规避链条的复杂性,更凸显了CBP跨境协作与实地取证的能力。换句话说,仅靠纸面文件早已不足以躲过检查。
EAPA执法的核心武器
在调查过程中,CBP有多种手段:
- 信息请求:要求进口商/出口商提供账簿、贸易文件
- 实地核查:派员检查海外工厂、供应链环节
- 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的贸易流向
- 初步补救措施:在最终裁定前,直接要求缴纳保证金、拒绝进口或暂停清算
这些措施在案件未结束前,就能对企业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
中国企业的警钟
不少中国出口产品因AD/CVD税率高企,部分企业可能心存侥幸,通过转运、改原产地、伪造文件来规避。但如今:
- CBP调查深入至第三方国家
- 多层级空壳公司网络也难逃数据追踪
- 风险成本远超以往
尤其是本次23家进口商+中国空壳公司的案例,充分说明:企业不仅要守住自己的合规底线,还要确保上下游合作方(印尼、越南、韩国等转运方)的合规性,否则也会“牵连上船”。
趋势与启示
CBP明确表示:“更多公司被暴露,新的规避策略被揭露。”
这意味着美国的执法手段正在升级,规避方式再怎么“创新”,也很可能被识别出来。
对于中国跨境企业来说,合规经营已不只是口号,而是生存底线。否则:
- 财务风险: 巨额罚款、补税追缴
- 声誉风险: 品牌受损、合作断裂
- 市场风险: 被列入黑名单,彻底失去美国市场
建议中国跨境人如何应对?
- 实时关注美国政策变化:避免信息滞后
- 强化供应链尽调:检查合作方是否合规
- 建立合规制度:不走“灰色捷径”,确保贸易资料真实
- 提升风险意识:一旦被查,成本远大于收益
总结
美国通过EAPA正在构建更强的贸易防火墙,任何投机取巧的方式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对中国跨境电商、制造商和供应链服务商而言,合规是唯一出路。守规矩,才能在全球市场走得更远。
新媒网(公号:新媒网跨境发布),专注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与广告,为百万跨境人传递第一手淘金资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