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超级周期预警!铜供应2035年恐缺30%!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绿色能源转型与数字技术革新共同驱动着产业链的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场作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和“压舱石”,其动态变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近日,有海外观察机构指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可能正蓄势待发,迎来新一轮的“超级周期”。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过去十年市场投资不足、价格表现低迷之后,多种结构性因素正在汇聚,或将共同推动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中国跨境行业而言,理解和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我们制定长远发展策略、优化供应链布局、防范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的结构性挑战:地理集中与投资匮乏
大宗商品的供给端,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其地理分布的高度集中。根据海外报告的数据,全球超过40%的铜产量来自于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这两个国家,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巴西则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铁矿石供应。这种生产源头的集中,意味着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地区发生地缘、气候或政策变化,都可能对全球市场造成显著冲击,引发对供应稳定性的考量。
更进一步,加工环节的集中度同样引人深思。例如,中国在稀土元素的精炼方面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同时在全球铜精炼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份额超过40%。这种生产与加工的双重集中,在全球供应链中形成了关键节点,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下游产业的正常运转,也使得这些关键节点面临更高的潜在风险溢价。历史上,我们也曾观察到,商品供应在特定时期可能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平衡的因素。
除了地理集中带来的潜在风险,采矿业长期以来的投资不足也加剧了供给侧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年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低迷表现,使得许多矿业公司减少了对新项目的资本投入。而采矿业本身面临着地质现实的制约:高品位矿藏日益稀缺。这意味着新的采矿项目往往需要处理更低品位的矿石,不仅开采难度增加,资本成本也随之飙升。一个新矿从勘探到投入生产,其开发周期往往超过十年,这使得短期内很难通过新增产能来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这种结构性的投资不足,严重限制了未来全球大宗商品供应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和主要的商品进口国而言,如何保障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是必须持续深思的战略性课题。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事关国家经济的安全与韧性。
二、需求侧的强劲驱动:绿色转型与数字浪潮
与供给侧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需求侧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态势,主要由两大“巨轮”驱动:全球范围内的电气化和脱碳进程,以及由人工智能(AI)技术引领的数字经济浪潮。
首先是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转型。各国政府和企业正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从传统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这其中蕴含着对基础金属的巨大需求。以铜为例,电动汽车的普及、风力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建设,以及支撑这些系统运转所必需的电网基础设施升级,都将极大地增加对铜的需求。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显示,到2035年,全球铜的供应可能面临高达30%的缺口。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国,国内对铜、锂、镍等关键金属的需求本就旺盛。全球绿色转型带来的额外需求,无疑会进一步推高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对我们的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中国企业在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绿色产业链建设的同时,也需密切关注上游原材料市场的波动,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元化采购来提升供应链韧性。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的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正在催生对能源和材料的“刚性”需求。AI模型的训练和运行需要庞大的计算能力,这意味着对电力消耗的巨大增长。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不仅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其内部的服务器、冷却系统以及传输线路都离不开大量的金属材料,尤其是铜。当前,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迭代,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建设投资持续加码,这无疑为相关大宗商品市场注入了新的长期需求动力。这种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具有“存在性”的材料需求,其韧性可能超出传统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先行者,在数据中心建设和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大,这同样意味着对相关材料的持续性需求,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审慎规划。
三、金融视角的估值考量与通胀对冲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与蓬勃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大宗商品资产当前可能处于相对被低估的状态。经通胀调整后,彭博大宗商品指数的价值,在2025年来看,仍比2008年的历史峰值低约70%。这种鲜明的对比,可能预示着大宗商品存在一定的价值回归空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如2025年由特朗普总统领导的美国,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粘性”。这意味着,尽管各国央行可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但为了控制通胀,其降息的空间和速度可能会受到限制。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债券作为投资组合中对冲通胀和降低波动性的作用,其效果可能不如以往。
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可能会将目光转向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在历史数据上,往往能作为对抗通胀的有效工具。当货币价值因通胀而缩水时,实物资产的价格通常会随之上涨。同时,大宗商品的表现与股票、债券等传统资产类别相关性较低,将其纳入投资组合,有助于实现多元化配置,从而在市场波动时提供一定的缓冲。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企业和投资者而言,了解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和投资价值,不仅有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也可为资产配置提供新的思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战略性地关注和配置大宗商品,或许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稳健的财富管理路径。
四、历史周期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回顾历史,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并非罕见现象。这类周期通常由全球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所驱动,比如工业革命、战后重建或者全球化浪潮。一旦一个超级周期启动,其持续时间往往较长,通常只有在经历剧烈的政策调整,例如货币政策的大幅收紧导致经济活动显著放缓,或者出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彻底改变某些商品的供需格局时,才会逐渐走向终结。这意味着,如果当前的条件确实预示着新一轮超级周期的到来,那么它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尽管精准预测超级周期的确切起点颇具挑战,但从当前观察到的供给侧瓶颈、结构性投资不足,以及需求侧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强劲驱动力来看,一系列支撑大宗商品市场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的深层次条件似乎正逐步到位。
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样的市场动态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身处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无论是作为主要的原材料进口方,还是作为终端产品制造和出口大国,大宗商品的任何波动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成本结构、利润空间和国际竞争力。
建议国内相关从业人员:
- 加强供应链韧性建设: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同时,通过战略合作、海外投资等方式,向上游矿产资源和加工环节延伸,保障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给。
- 深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持续投入研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探索替代材料,尤其是在新能源和AI等高需求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对特定大宗商品的依赖,提升产品附加值。
- 精细化风险管理: 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等,进行套期保值,对冲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 关注政策导向与国际合作: 密切跟踪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贸易政策和环保政策,这些都可能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影响。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转型与挑战并存的2025年,大宗商品市场的演变将是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因素。关注此类动态,积极应对,方能在这变局之中把握机遇,行稳致远。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ommodities-supercycle-alert-30-copper-gap-2035.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