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订单腰斩!400店日关,Q4恐凉!
当下的跨境电商圈,似乎正经历一场不大不小的“寒流”。八月下旬,不少卖家朋友已经感受到了销量骤降的凉意,订单量甚至只有七月的一半。进入九月,抱怨流量下滑、几乎没有出单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大家都在猜测这波低迷究竟是何原因。有卖家分析,这或许是大促前的“预热期”效应,加上平台持续的“扫号”行动和不断更新的政策新规,多重因素叠加,让不少人措手不及。
新媒网跨境获悉,一批卖家正面临订单“滑铁卢”
九月以来,亚马逊卖家对订单量下滑的吐槽就没有停过。到了近期,这种下滑趋势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极点”。
“十号开始,美国站的销量突然就腰斩了,看着都心疼!”一位卖家在圈子里无奈地说道。还有卖家表示,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推广费用,广告成本直线上升,但订单却寥寥无几,让人不禁要问:“这钱到底花到哪儿去了?”更有卖家发现,自家在亚马逊的订单量竟然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一,不禁感叹:“旺季还没到呢,怎么就这么不给力?”甚至有人拿其他平台作对比,表示“现在eBay的订单量都比亚马逊强多了,真是活久见。” 回想起去年同期,那可是实打实的旺季,而今年,销量却像坐上了滑滑梯,一路向下。
部分卖家表示,哪怕是大促之后,也没见过如此惨淡的订单量。仿佛坐上了一趟“跳楼机”,九月八号之后,订单量从高点一路俯冲,直到现在直接掉了一半。广告预算虽然拉满了,点击率也不错,可就是不见转化,排名也没怎么变动,但订单就是出不来,这让许多卖家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
汽摩配品类的卖家也同步了订单大幅下跌的情况。一位卖家表示,最近几天订单持续减少,手头又没有新品可以补充销量,已经萌生了“跑路”的想法。而这种订单颓势,其实从八月中旬就开始了。不少同品类的卖家反映,订单量普遍下跌,最高跌幅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与此同时,广告的曝光量也呈现断崖式的下降,让卖家们心急如焚。
由于九月的订单量远远低于预期,许多卖家开始担忧即将到来的十月会员日是否会“乏力”。“之前售价十九点九九美元的产品,一天还能出十单左右,现在降价到十五点九九美元了,早上起来一看,竟然只有一单,”有卖家吐槽道。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会员日之前订单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但眼下这种“跌跌不休”的态势,确实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
不只是美国站点,欧洲、日本等国际站点也未能幸免。一位在欧洲市场耕耘多年的卖家表示:“最近几周,尤其是周五到周末,欧洲站的订单量简直惨不忍睹。”日本站的卖家也有着同样的感触,称其营业额直接“崩盘”,现在只能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心中一片茫然。
订单量普遍下滑的风潮,一度让许多卖家怀疑人生:“今天订单真的差到离谱,偏偏还来了一个差评,差点以为一个差评就能影响整个店铺的运营了。”对比往年,今年的广告投入产出比(ACOS)不降反升,甚至比旺季时期还要高,但却没有相应的订单跟进。有业内人士观察到,即便是一些平时表现稳定的链接,点击量虽然还在,但转化率却在急剧下滑,这表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确实受到了影响。
那么,订单量普遍下跌的问题,究竟症结何在呢?有卖家认为,这种统一的单量下滑,或许是旺季到来前的常规“预热”现象,毕竟每逢大型促销活动前,订单量短暂回落已是常态。但也有卖家觉得,这与亚马逊暂停部分市场谷歌投放广告不无关系。
早在七月底,就有外媒报道证实,亚马逊在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重要市场,全面停止了谷歌购物广告的投放。当重要的流量入口被关闭,多个站点的流量和订单量自然会受到显著影响,甚至有卖家反馈,其自然流量在短短三天内就从两万骤降至三百多,令人咋舌。后来,在广大卖家的强烈反响和呼吁下,亚马逊虽然在八月份恢复了部分国家的谷歌购物广告投放,但美国站点至今仍未恢复。这背后,卖家们面临的订单量萎缩以及广告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在购物时变得更加谨慎,他们的购买欲望明显减弱。大家在购物时会习惯性地精打细算,喜欢比价、观望,也会仔细对比不同平台的价格,一旦发现更划算的选择,便会迅速转向其他平台购买。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无疑也给卖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订单下滑的背后:平台“刮骨疗毒”式扫号与新规叠加
除了市场层面的变化,亚马逊九月持续不断的“扫号”行动和一系列新规调整,也被认为是影响订单量的关键因素。这些举措,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平台对合规运营的更高要求。
九月初,亚马逊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新型扫号”行动,让许多卖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账号被锁定,店铺运营陷入停滞。究其原因,多是违反了平台的《商业协议》,其中欺诈行为、滥用系统以及屡次违规行为,都触碰了平台设置的“红线”。这说明平台在维护交易秩序和保障用户体验方面,正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
还有一种“扫号”波及范围更广,不少卖家的商品链接被快速下架,甚至平台仓库的库存也被临时管控。据卖家反馈,他们大多是突然收到了“商品安全相关违规”的提示,涉及无人机、太阳能板、充电宝等含有电池的产品。这无疑是对商品安全的一次全面升级监管。
亚马逊毫无预警地接连启动大面积“扫号”行动,收紧平台合规政策的同时,确实让不少中国卖家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据八月底一周的数据显示,约有两千八百个卖家店铺被关闭,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超过四百个中国卖家店铺被关停。这其中,北美、欧洲、日本等多个站点均受到波及,被封的中国卖家占比超过了百分之六十,不乏刚入行的新手卖家,也有经验丰富的成熟卖家。而涉及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商品信息(listing)违规翻新、运营数据异常、违规合并变体、账号关联等问题。
新媒网跨境认为,平台一波又一波的“扫号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平台加速推进“合规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从早期的打击刷单行为,到如今的全链路风险控制,亚马逊对灰色操作的打击手段远不止“扫号”这么简单,还有持续更新的政策法规作为支撑。
继五月份之后,亚马逊在九月份再次大规模清理涉及电池类的商品链接,特别是与儿童玩具安全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平台监管的重点。大批卖家的链接被下架,甚至有个别卖家有多达十几条链接至今未能恢复。对于儿童玩具这类特殊商品,亚马逊的监管显然更为严格。平台要求,从九月起,儿童玩具品类必须强制通过“直接验证”机制,完成合规审核。如果卖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验证,其店铺内相关产品的商品信息(Listing)将面临直接移除的风险。据悉,这项要求覆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欧盟八个主要市场,涵盖的品类包括电动交通设备、膳食补充剂、眼科药物商品、皮肤美白商品,以及我们重点关注的儿童玩具等。这体现了平台对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倡导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在物流环节,亚马逊也宣布了新的FBA(亚马逊物流)库存处理规则,并将在九月三十日起强制调整。主要变化包括“批量清货计划默认开启”和“物流捐赠计划无法退出”两项核心内容。根据新规定,在美国和加拿大站点,符合条件的库存将优先被强制捐赠,卖家虽然需要承担捐赠费用,但只能获得捐赠证书,无法获得任何销售回款。这意味着,以往可选择退出捐赠计划的选项被取消了。对于那些此前未设置自动处理规则的卖家,其滞销库存将默认加入清货计划(当然,卖家仍可手动选择退出)。平台也提醒卖家,要及时检查库存处理设置,尽早清理超过二百七十天以上的滞销库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系列举措,旨在提升库存流转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亚马逊对于自发货的国际退货、新商品信息(Listing)审核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新的规定。从平台持续的调整和政策更新中不难看出,其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的合规化交易环境。眼下,尽管市场面临挑战,但对卖家而言,越是临近大促,越要在合规的框架下,灵活调整运营节奏,积极应对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做好充足准备,争取创造新的销售高峰。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mazon-orders-halved-400-stores-shut.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