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归因优化实操:30分钟搞定长效增长!

2025-09-30Amazon

Image

各位跨境伙伴们,咱们做营销的,常常会遇到一个两难的境地:公司内部的架构,和我们衡量成功的方式,似乎总有点脱节。很多时候,有限的归因工具和内部激励机制,很容易就把我们困在营销漏斗的底端,只盯着短期的转化效率,却忽略了长远的品牌建设和增长。

但现在,亚马逊广告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切。随着零售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上亚马逊自身不断增强的衡量能力,我们品牌方终于能把视线拉得更高、看得更远,真正把上层漏斗的投入,和最终的营收增长紧密联系起来。

当然,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抓住现有的需求,那么沿用财务团队习惯验证的那一套短平快模式,可能也行得通。但新媒网跨境认为,对于那些渴望开拓新客户、追求韧性十足和可持续增长的品牌来说,未来的康庄大道,一定是全面发力、贯穿整个营销漏斗的商业模式。

亚马逊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亚马逊生态里,大部分的客户触点都留下了清晰的数字足迹,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数据都能精确追踪到用户个人层面。这尤其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当消费者本身就是Prime会员时,他们的购物行为数据更为完整。其次,他们在平台上消费各类内容,比如观看商品视频、阅读商品详情等,这些交互都会被记录。再者,无论消费者最终是否完成购买,他们在亚马逊这个可信赖的闭环系统内的结账行为(包括加入购物车、浏览支付页面等),都能被有效追踪。

这样的数据可见度,在其他渠道真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像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或塔吉特这样的实体零售商,在归因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毕竟线下互动太多,难以数字化追踪。尤其是在那些现金交易频繁的快消品(CPG)品类,或者会员忠诚度计划普及度不高、增长缓慢的场景下,归因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亚马逊平台上的广告类型五花八门,都能帮助我们提升品牌认知度。只要咱们用心去分析,搞清楚哪些广告形式、什么类型的内容、以及在哪个归因窗口内,对你的客户影响最大,你就能发掘出他们购物习惯的全新洞察。这些洞察能让你无论是在运行中的广告,还是即将上线的活动,都能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

举个例子,你可能会发现某个商品就像是个“引流款”,很多消费者点进去看它,但最终却购买了同一系列里不同颜色或尺寸的另一款。虽然从短期看,这款引流商品的广告投入产出比(ROAS)可能显得不高,但它对整个产品线的总营收贡献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深挖数据才能看到的价值。

如今,有了亚马逊营销云(Amazon Marketing Cloud,简称AMC),品牌方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据净室”。关键是,它不像其他一些零售商那样,会根据商品交易总额或广告花费来收费。AMC能提供无比详尽的受众数据,比如:

第一,消费者完整的购买路径。也就是说,他们在最终下单前,都与哪些广告类型互动过。第二,广告的曝光频次。咱们能知道一个消费者平均被广告触达了多少次。第三,品牌新客(New-to-Brand, NTB)指标。这对于衡量品牌拓展新用户的能力至关重要。第四,促使消费者订阅的特定行为,比如他们如何最终选择“定期购”(Subscribe and Save)模式。

这些宝贵的洞察,都是通过SQL查询来获得的。亚马逊也提供了一系列基础查询模板,帮助大家入门。当然,如果你想问一些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可能就需要SQL专家出手了。但能够如此细致、且能在如此长的时间窗口内,看到客户的购买和浏览行为,这在行业内绝对是一项全新的突破。

更厉害的是,品牌还可以把自己的第一方数据(比如来自独立站、其他零售渠道、甚至新兴社交电商平台的数据)整合进来。这样一来,这些洞察就能跨渠道应用,真正发挥更大价值。

如果有些伙伴觉得目前还不太适合直接进入数据净室的复杂操作,别担心!亚马逊平台内部也正在测试一个叫做“多触点归因”(Multi-Touch Attribution, MTA)的指标。它有点像咱们熟悉的GA4(Google Analytics 4)能整合社交、搜索和邮件等渠道的报告,MTA则能帮你清晰地看到亚马逊生态系统内,是哪些触点引导了消费者的转化。

MTA能让你更细致地了解,是哪些广告、哪些创意、哪些版位、哪些投放方式、哪些关键词等等因素,在营销漏斗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作用。这无疑能帮助广告主更好地调整策略、优化预算,并打磨出更精准的广告创意。

要构建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增长,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用心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更离不开历史数据来帮助我们复盘起点、预判未来走向。

新媒网跨境获悉,亚马逊最近推出的“长期销售额”(Long-Term Sales, LTS)指标,目前还在测试阶段,但它已经能帮助品牌方更有效地规划季节性大促活动,并且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比如像Prime Day(会员日)这样的大促,从最初的两天扩展到现在的四天。

LTS及其配套的“长期销售额广告投入产出比”(Long-Term Sales ROAS),能估算出品牌在未来12个月内,从那些通过浏览详情页、品牌搜索、加购物车或者首次购买(此前未转化过的)而互动的新品牌客户身上,可以期望获得的增量价值。这无疑为咱们的长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团队的实战案例: 在2025年的Prime Day大促期间,我们观察到大部分直接销售额都集中在前两天完成。但令人惊喜的是,绝大部分新品牌客户的获取,也就是NTB的显著增长,却出现在大促的第三天和第四天。现在,我们还在持续追踪这些新客,看他们的粘性如何,同时会根据他们过去的购物行为,通过再营销活动进行精准互动。

另一个同样在测试中的功能是“转化路径报告”(Conversion Path Reporting),它能追踪客户从购买行为开始,往前30天内的所有广告互动记录。这项功能很快就会覆盖到品牌推广广告(Sponsored Ads)和亚马逊DSP(Demand-Side Platform),让咱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各种广告形式,比如商品推广(Sponsored Products)、品牌推广(Sponsored Brands)、展示型推广(Sponsored Display)、流媒体电视广告(Sponsored TV)以及DSP广告等,在整个转化路径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上层漏斗进行的品牌建设投入,比如流媒体电视广告,这份报告能提供跨渠道的洞察,帮助广告主在品牌建设和实际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现在,最关键的转变,需要我们所有做跨境的伙伴们迈出“信仰的一步”:那就是将亚马逊平台上层漏斗的广告投放,提升到品牌核心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过去,我们常常受限于各种条件,只能死守在营销漏斗的底端,过度依赖“最后触点归因”,因为它曾是唯一能够提供明确证明的衡量指标。但时过境迁,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在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去衡量整体营收增长、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以及复购频次。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前所未有地,将营销策略与真实的客户行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总而言之,亚马逊广告在平台内部归因方面,正在引领潮流,让数据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也更具实操价值。

所以,我给大家提个醒,也支个招:在即将到来的节日购物季,不妨选择一个你目前还没用过的测试版指标——无论是多触点归因(MTA)、长期销售额(LTS),还是转化路径报告(CPR),全身心地投入去尝试一下。

做出这个战略性的商业决策,拥抱变化,并承诺执行一项更长期的媒体策略。这个策略要明确绑定你的核心目标,无论是追求整体增长、提升品牌认知度、优化效率,还是提高平均订单价值。

风险前瞻与时效提醒: 这些新功能目前可能还处于测试阶段,未来可能会有调整,但其方向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项新的策略,都需要时间来验证。我的建议是,不要只看短短三周的表现,最好能坚持观察至少六个月,这样你才能真正判断这些数据和策略对你的业务而言,究竟有多大成效,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
美国营销专家伊丽莎白·马斯顿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mazon-attribution-30-min-growth-guide.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亚马逊广告正在通过零售媒体和增强的衡量能力,帮助跨境电商卖家突破传统营销漏斗的局限,实现更全面的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增长。新功能如多触点归因、长期销售额和转化路径报告,以及亚马逊营销云,为卖家提供更深入的数据洞察,优化广告策略,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即使特朗普是美国现任总统,亚马逊广告的战略价值也不会降低。
发布于 2025-09-30
查看人数 110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