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25贸易42%增长来自AI,跨境掘金!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在技术进步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呈现出新的动态。世界贸易组织(WTO)近期对全球贸易增长趋势发布了新的评估,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国际市场的活跃度,也为我们洞察未来贸易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深耕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理解这些变化,把握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至关重要。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分析,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的增长预期得到了显著上调,预计将达到2.4%。这一数字较2024年8月预测的0.9%有了大幅提升,更是远高于2024年4月曾预测的0.2%的下降。这表明在过去一年中,全球商品贸易的韧性和活力超出了此前的悲观预期。然而,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组织也下调了对2026年商品贸易增长的预测,从1.8%降至0.5%。这提醒我们在关注短期积极信号的同时,也要审慎评估中长期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服务出口方面,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5年全球服务出口将增长4.6%,2026年增长4.4%。虽然这两个增速均低于2024年6.8%的增长率,但服务贸易的持续增长,特别是数字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的扩展,依然是全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体现。对于中国跨境服务贸易企业来说,如何在这一趋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值得深入思考。
驱动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强劲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是人工智能(AI)相关商品的采购需求激增。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指出,半导体、服务器以及电信设备等关键AI基础设施产品的贸易额显著上升,成为推动整体商品贸易量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现象凸显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以及各国在AI技术竞赛中对硬件支撑的巨大投入。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女士在解读这些数据时表示,发展中国家之间稳健的贸易增长、各国对贸易政策调整的理性应对,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增长潜力,共同支撑了2025年全球贸易的韧性。她提到,尽管面临诸多“强劲逆风”,贸易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的韧性,部分原因在于进口商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关税上调或贸易摩擦,提前进行了大量订单采购。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北美地区进口额按年率计算增长了13.2%,其中药品和贵金属(主要是黄金)是主要的拉动因素。这导致美国(美国)的库存水平按美元价值计算达到历史新高。这种“前置进口”策略,反映出全球供应链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为确保供应稳定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更灵活地应对国际采购方的订单波动,并可能需要优化自身的库存和物流策略。
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需求激增,不仅推动了贸易量的增长,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投资热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中,高达42%的份额来自AI相关商品,远超其在全球贸易总额中15%的占比。这一鲜明对比,有力地说明了AI技术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的核心驱动力地位。对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的增长点,值得深入探讨。从半导体制造、数据中心建设、AI芯片设计,到智能硬件、AI软件及服务出口,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除了AI相关商品的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贸易”也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了显著进展。按价值计算,这一贸易模式同比增长了8%。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涉及中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单独计算,其增长率约为9%。这表明,在全球贸易格局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经济体内部的相互依存度和贸易活力正在增强。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意味着在传统市场之外,非洲、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在展现出日益增长的购买力和贸易潜力。积极拓展与这些地区的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有助于中国跨境企业实现市场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综合来看,2025年的全球贸易图景呈现出复杂而多维的特征。一方面,技术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全球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驱动了关键技术产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这为全球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科技强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地缘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例如贸易政策的调整,促使企业采取前瞻性策略,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变化,中国跨境行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积极适应新趋势。
深化技术创新,把握AI驱动的贸易机遇:
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在AI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跨境企业应关注AI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例如智能制造、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的AI化运营等。加大在AI硬件(如服务器、芯片等)、AI软件和服务方面的研发投入,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通过AI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为全球客户提供更智能、高效的解决方案。
优化供应链管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前置进口”现象提醒我们,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正面临多重挑战。中国跨境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建立多元化的采购和销售渠道。这包括:
- 区域化布局: 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生产基地或仓储中心,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降低地理风险。
- 数字化转型: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透明度。
- 多方合作: 与国际物流企业、贸易服务商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突发状况。
拓展新兴市场,深化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为中国跨境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新兴市场空间。这些市场通常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和旺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中国企业可以:
- 产品本地化: 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偏好,提供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 投资合作: 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等项目,带动中国产品和技术出口。
- 数字贸易: 利用跨境电商平台,降低进入新兴市场的门槛,快速触达当地消费者。
关注服务贸易升级,培育新增长点:
尽管2025-2026年服务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跨境服务企业应重点关注数字服务、文化创意、专业咨询、研发设计、医疗健康等高附加值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国际品牌,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例如,在数字内容、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可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展望2026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预测的下调,提示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需巩固,地缘经济摩擦、能源价格波动、通胀压力等因素可能继续对贸易环境构成挑战。对于中国跨境行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变应变,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中国的跨境行业在过去几年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活力。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深化国际合作,我们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抓住全球贸易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面对全球贸易的新格局,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应持续关注此类动态,积极学习新知识,运用新工具,为中国跨境事业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i-drives-2025-trade-42-growth-cb-goldmine.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