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惊魂!客户压价72刀,不降反赚5000单!

在跨境电商的汪洋大海里,每一位扬帆远航的卖家朋友,想必都遇到过类似的难题:明明是老客户,却突然拿着别人的报价单找上门,字里行间透露着“你若能比这更低,我才考虑给你个备选机会”。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咱们可不能乱了阵脚,更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要知道,这不仅仅是报价,更是一场眼力与智慧的博弈。
新媒网跨境获悉,这种客户,说白了,就是想拿你当“价格锚点”。他或许并不真心想合作,只是想通过你的报价,去压制他现有的供应商,或者验证一下市场底线。但请记住,这并不是一个死胡同,而是一个转危为安、反客为主的好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看似被动的局面里,借势发力,巧妙回击,最终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急着亮底牌,先得看清客户的真实意图
很多跨境卖家,一听到客户要报价,就条件反射般地赶紧联系工厂,核算汇率,计算成本,生怕错失良机。但请等一等,这位老外抛出的这句“如果你能比这个PI低,我才有可能考虑你做备选供应商”,它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已经有了心仪的报价,甚至已经有了合作的供应商,但我想看看你能不能更便宜?”
这可不是简单的询价,而是一次精明的试探,一次深入的“验价”。尤其是那些一年多没联系的老客户,突然带着别人的报价单来找你,这背后通常藏着几种可能性:
- 他被现有供应商“伤了心”:或许是交期延误,或许是质量出了问题,他急需一个“备胎”来给他撑腰,以便在与现有供应商谈判时,能够更有底气地要求降价或改善服务。这时候,你就是那张“王牌”。
- 项目预算“缩水”:他的新项目或旧项目重启,但整体预算被砍了,不得不四处寻找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他需要你的低价,来满足新的成本要求。
- 他只是个“中间人”:这位客户可能不是最终采购方,而是贸易商或分销商,他需要收集多方报价,以便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他想从你这里“套”出价格底线。
- 例行公事,不得不为之:也许是他们公司内部的规定,要求对所有采购项目进行多方比价,即便已经有了稳定合作方,也要走走过场,完成“任务”。你只是他完成这项任务的其中一环。
所以啊,在接到这种请求时,咱们千万别急着行动。跨境电商的老兵,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绝不是“我该怎么报价?”,而是“他为什么又来找我了?”只有把客户的真实动机摸透,你才能判断这笔订单值不值得投入精力,后续该如何巧妙跟进。
高手过招,先从“三问”开始探底
真正的跨境电商老手,面对这样的报价挑战,绝不会立刻给出价格。他们会先用几句看似平常的问话,来悄悄地“挖”出更多信息。这几句话,你可以直接抄下来,学会活学活用:
“非常感谢您分享这份报价单。不过在给您报价之前,我这边有几个小问题需要跟您确认一下,以便我们能提供最精准的方案:
(1) 这个项目跟去年咱们沟通的那个项目是同一个,还是一个全新的项目呢?
(2) 您现在拿来对比的这份报价单,上面的产品规格、技术参数以及交货条款,跟我们之前提供的,或者您现在需要的,都是完全一致的吗?
(3) 关于这个项目的交货时间,您这边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或者预期吗?”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么绕弯子?原因很简单:我们要在不冒犯客户的前提下,摸清他的底线。
如果客户只是拿你当“比价工具人”,那么在回答这三个问题时,他多半会支支吾吾,给出的答案也模棱两可。因为他自己也可能没仔细研究别人的报价单细节,或者根本就不关心。
但如果客户是真的有合作意向,那么他会认真对待你的问题,给出详细的回复。比如,他可能会说:“是的,项目还是去年的那个,不过我的合作伙伴因为上次的交货延误,正考虑更换供应商!”瞧,这样一来,机会不就来了吗?这说明对方的现有供应商出了问题,而你,正是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别一上来就跟人比价格,先学会反问一句“这真的能比吗?”
我见过太多卖家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吃亏。客户给来一份报价单,你一看:“哇,怎么这么便宜?”瞬间就慌了神,立刻想着降价、打折、让利。结果呢?不是成功拿到订单,而是白白泄露了自己的价格底线和成本信息,还被人当了“免费顾问”。
跨境电商的高手,遇到这种情况,套路是:先质疑、再引导、后落地。
你可以这样回应:“我很乐意为您核算最优的报价方案。不过在报价之前,能否请您确认一下,您收到的那份报价单上的产品,在质量标准、产品配方以及包装规格上,是否跟我们的产品是完全一致的呢?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差异,往往会对最终的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句话的妙处在于,你并没有直接辩解自己价格高,而是巧妙地提醒对方:你可能拿了两个不具备可比性的东西在进行比较。
当你说出这句话,对方可能会有几种反应:
- 他会回去重新核对产品的详细参数和细节。
- 他会因此向你提供更多关于对方产品的信息。
- 他会陷入沉默,这说明他可能心虚了,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两者可能并非完全一样。
这才是你掌控谈判节奏的第一步!
如果客户非要你报出比现有PI更低的价格,怎么办?
千万别正面硬刚,说“我做不到”!那只会让谈判陷入僵局。高手会用逻辑和策略,进行巧妙的“反包围”。
策略一:引导式拒绝,把皮球踢回去
“咱们当然可以共同优化成本,但前提是,咱们得在同一个‘赛道’上公平竞争。如果您能告诉我,这次项目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质量优先?是交期优先?还是价格优先?这样我才能为您量身定制一个,对咱们双方来说都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在于:你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把选择权和主动权重新拿回了自己手中。你引导他告诉你真正的优先级。一旦他说“质量第一”,你就可以从质量和价值的角度,理直气壮地回击。
策略二:条件式降价,以退为进
“如果这个项目仅仅是纯粹的价格比拼,说实话,我可能不是市场上最低价的那一个。但是,如果这个项目在产品包装方面允许进行一些替代性选择,或者在付款条件上能有调整空间,那么我绝对有信心为您优化整体的成本方案。”
这里的重点是“有条件”,而不是“裸降”。这在谈判策略里,叫做“条件换让步”,让你的降价变得有理有据,而不是被动妥协。
策略三:策略反转,升级谈判维度
“您分享的这份报价单,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对目前市场上的报价水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您给我一点时间,我将为您准备一份基于‘价值’而非仅仅是‘价格’的对比分析方案。”
这句话的含金量极高。你不仅暗示自己对市场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你把谈判的维度从“价格”提升到了“价值”。这会让客户觉得,你是一个更成熟、更专业的供应商,而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报价的销售员。
跨境高手的思维:拒绝不是终点,而是转机!
其实,这类拿着别人报价单来找你的客户,并不见得就是“坏客户”。他们只是暂时还没有真正看到你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卖家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去拼低价,而是要重新审视并深度定位自己,展示出独特的价值。
新媒网跨境认为,这里有一个经典的实战案例,某德国客户拿着别人的价格清单来压价,结果我们不仅没降价,反而成功拿下了样品订单。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一年多没联系的德国客户,突然发来一份价格清单,说别人报的是72.35美元一台,问我们能不能做到更低。我们仔细看了看规格,价格确实低得有点离谱。但深入研究后发现:别人的产品没有儿童安全认证,也没有CE认证。
我们这样回复他:“如果您的对比对象是那些不带任何安全标识的产品,那价格确实可以更低,因为那是完全不同的配方和生产标准。但我们的产品是经过CE认证,并且能在零下40摄氏度依然保持稳定弹性的,这两种产品的价格体系根本不在一个层级。如果您方便的话,我建议咱们先寄送样品给您进行测试,等到您对我们的产品性能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咱们再来深入探讨价格问题。”
结果呢?仅仅五天后,客户回复说:“好的,请给我寄送两件样品进行测试。”样品费支付后,不到两周,客户反馈:“你们的产品在粘度稳定性方面表现更出色!我们来谈谈5000件的订单吧!”
这就是典型的先树立专业形象,再谈价格。很多时候,客户并不是真的只看重便宜,他只是想知道,你到底靠不靠谱!
如何让那些“压价”的客户,主动来找你合作?
这需要一套“三步走”的策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第一步:专业还击,建立“方案提供者”形象。
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权威的认证、细致的对比,以及专业的细节阐述,来向客户证明:我不是一个只会提供价格的销售员,我是一个能为你解决问题、提供专业方案的合作伙伴。
比如说:“我们的泡沫密度是每立方米18-20公斤,而市面上很多低价产品,泡沫密度只有14公斤左右。单是这一点,就直接影响了20%的成品产出效率和最终使用寿命。”客户一听这话,心里自然明白,你是个懂行的专家。
第二步:建立“后手感”,留下“后门”。
什么叫“后手感”?就是你在与客户的沟通结束时,要给他留下一个“后门”,让他觉得你随时都在,并且能够随时接手他的项目。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如果您的现有供应商在交付上出现问题,或者您的项目规模需要扩大,我们随时准备好为您提供支持和协助。”
这句话就像在客户心里种下了一颗“备用供应商”的种子。一旦他那边真出了状况,第一个想起的,很可能就是你。
第三步:持续保持“存在感”,刷出好感度。
每隔一两周,你可以主动给客户发送一些简短的更新信息,而不是频繁推销。
“顺便提一下,我们最近刚完成了一个发往中东市场的2万件产品项目,并且在保质期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我很乐意与您分享相关的测试报告。”
这种不经意的小提醒,让客户知道你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进步,并且始终保持着专业水准。久而久之,客户会对你产生信任和依赖。
跨境高手的“心法”:别怕被利用,要学会“借力”!
很多人都特别害怕客户拿着自己的报价去四处比价,觉得这是被“利用”了。其实,这没什么可怕的!被利用,恰恰说明你还在客户的备选名单上,你还有价值!真正可怕的是,别人连利用都懒得利用你。
真正的跨境高手,从来不怕客户拿他当参照物。相反,他们会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性和独特价值。
比如,当客户说:“我有个供应商报价2.4美元,你能比他更低吗?”
你可以这样反问:“请问您提到的2.4美元,是针对哪种具体规格的产品呢?如果产品规格和质保条件完全一致,我很乐意提供同等甚至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这样一来,你既没有否定自己,也没有盲目迎合。你引导客户把单纯的价格比较,变成了一场更深层次的对话。而一旦开始了对话,就意味着你重新被纳入了客户的备选名单,甚至是优先考虑的名单。
如果客户真的只认价格,怎么办?
有一种客户,无论你跟他说什么,聊什么,他都只认一个字——“钱”。面对这样的客户,咱们也要学会“体面退出”,而不是硬撕脸皮。要优雅地留下“活路”。
“如果这次项目的决定因素仅仅是价格,我完全理解并尊重您的选择。不过,希望您能在未来的项目中继续考虑我们,我们相信,在长期的合作中,您一定会发现我们产品稳定性的真正价值。”
这句话说得既不卑微,也没有把未来的合作之路完全堵死。反而会让客户觉得你是一个成熟、专业的供应商,下次遇到更看重品质和服务的项目时,他很可能会主动回来找你。
顺势成交的“三步公式”
如果客户在经过你的巧妙周旋后,表现出了一丝兴趣,比如他说:“那好吧,先让我看看你的报价。”别急着高兴得太早,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报价即终结”。我们必须立刻跟进“三步公式”:
第一步:报价结构透明化,打消疑虑。
“随附的报价单是包含了标准包装、CE认证以及一年质保的。如果您需要一个不含认证的版本进行比较,我也可以为您提供。”
这样,客户会觉得你很专业,不会搞“一刀切”,而是能提供灵活的选择,考虑周全。
第二步:引导进入样品测试阶段,创造机会。
“在大批量订单生产之前,我们通常会建议客户先测试两件样品,以确保产品性能完全符合您的需求和预期。”
这是最容易将意向转化为实际成交的突破口。让客户亲身体验,胜过千言万语。
第三步:持续跟进并分享真实场景,增强信任。
“顺便一提,我们这周正好有一批类似的产品订单即将发往中东的阿联酋市场。到时候我可以给您拍一些现场的照片和视频,让您看看我们的发货流程和产品质量。”
这种做法会让客户觉得你言出必行,做事踏实,不是空口说白话。真实的场景展示,能够大大增强客户的信任感。
写给每一位在跨境战场上拼搏的卖家:
客户的需求,从来都不是突然变得现实,而是一直都很现实。他们永远都想花最少的钱,拿到最稳妥、最优质的货。而咱们卖家需要学的,就是在这种现实的商业环境里,玩转得更加灵活、更加智慧。
不是谁压你价,你就得跟着降价。而是要让客户清清楚楚地明白,你的“贵”,是贵得有道理,贵得有价值。
客户要的是价格,你给他的是扎实的逻辑和价值。
客户要的是备选,你给他的是长久的信任和保障。
客户暂时不选择你,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要留下那个“下一次被想起的理由”,让你的专业和价值,在客户心中生根发芽。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72-dollar-price-cut-no-win-5k-orders.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