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AI应用收入飙179%,亚洲用户狂买图像生成

2025-06-21AI工具

Image

这波AI浪潮,钱味儿越来越浓了。新媒网跨境获悉,Sensor Tower最新报告扔出个重磅数据:2024年全球非游戏App内购收入冲到了692亿美元,同比猛增137亿。其中,纯AI应用虽然只占了12亿美元,但增速吓人——179%!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悄悄融合了AI的生产力工具,腰包也鼓了不少。
图片说明

回想2022年末AI刚冒头,2023年野蛮生长,到今年,赛道明显成熟了。下载量飙到14.9亿次,涨了91.8%;收入12亿,翻倍式增长。数字背后,是真金白银在流动——谁在为这些AI功能掏腰包?这钱花得值不值?

亚洲用户,扛起了图片/视频AI的半边天?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AI App的主流形态还是老两样:聊天机器人(ChatBot)和图像生成器(Art Generator)。这格局没大变,但用户画像的差异,越来越有意思了。

收入榜透露出强烈的地域偏好。在欧美、中东,能挤进AI收入Top10的产品屈指可数,像土耳其的DaVinci、Momo,华人团队的AI Mirror,算是熟面孔了。
图片说明

真正的“新面孔”扎堆在亚洲。新媒网跨境观察到,有足足8款图像生成类App,冲进了亚洲各市场的收入前十。玩法也五花八门:中国台湾用户迷上了AI换脸,日本用户偏爱动漫生成,泰国甚至流行AI换发型... 亚洲用户对这类视觉化、趣味性强的AI功能,付费意愿相当强。

不过,2024年数据还是图像生成挑大梁,视频AI应用还不多。但风向在变。今年年中开始,Kling、PixVerse、Hula这些视频生成App开始冒头,流水可观。像PixVerse,MAU冲到了6000万,月流水几十万美元。视频AI的潜力,正在释放。

ChatBot用户:泾渭分明的两条路

看看全球AI应用的活跃用户(MAU)和收入Top5榜单,除了ChatGPT和Character.AI(C.AI),清一色是“套壳”产品。这个现象,耐人寻味。

聊天机器人领域大致分三类:自研大模型的(如ChatGPT)、套壳集成的、以及AI陪伴类。

ChatGPT依旧是无可争议的老大,拿走整个AI App市场23%的下载量和约40%的收入。但让人意外的是,即便谷歌、微软、Anthropic等巨头纷纷入场,那些“马甲”应用——整合了OpenAI等大模型API,套个壳子做出来的产品——依然牢牢占据着用户量和收入的前排。它们不仅没下滑,反而活得挺滋润。

AI陪伴类产品,在Top5里只有C.AI一根独苗。扩展到Top10,能看到Talkie的身影。在特定市场,比如日韩,陪伴类App甚至能挤进收入前三。
图片说明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像LoveyDovey这种混合体(结合角色扮演和明星/网红分身),靠着游戏化设计模拟恋爱全过程,再用网文、漫画、偶像IP吸引粉丝,在日韩市场收入能排到第二,仅次于ChatGPT。情感需求驱动的付费,力量不小。

用户画像:谁在用,为什么用?

报告最戳中痛点的,是对用户行为的深度挖掘。AI聊天机器人的核心用户,目前还是那群“对新东西敏感、有生产力需求”的人。典型画像:25-34岁的男性。ChatGPT和微软Copilot的男性用户都超70%,其他产品也在60%上下。不过,变化在发生。2024年中,ChatGPT女性用户涨了4%,Copilot涨了7%,边界在拓宽。

而以C.AI为首的AI陪伴产品,画风截然不同。主力是18-24岁的年轻女性,C.AI女性用户占比高达71.8%,Talkie也接近60%。她们要的是陪伴、倾诉和情感投射。

SensorTower还深挖了四款代表产品的用户偏好,对比鲜明:

  • ChatGPT 用户: “高知”群体。偏好产品包括开发者社区、匿名职场论坛、金融App、在线课程甚至冥想软件。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热衷自我提升,生活管理意识强。用AI,是为了更高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 套壳产品 ChatOn 用户: “实用派”。偏好AI教育、绘图、视频编辑、清理等“省事”工具。产品设计也投其所好——ChatGPT是空白的聊天框,ChatOn则把功能分门别类(写作、翻译、总结等),用户一点,后台自动优化指令(Prompt Engineering)。它还提供Claude、DeepSeek等多种模型选择,加上图像生成、PDF解读等附加工具,一站式搞定,对怕麻烦的用户吸引力巨大。
  • C.AI 用户: “感性创作者”。偏好其他AI陪伴应用、抽卡游戏、乙女游戏,以及动画设计(Alight Motion)、AI输入法(Facemoji)等。这群用户情感丰富,表达欲和创作欲强。C.AI本身靠用户生成内容(UGC)驱动,官方提供技术,用户创作角色和故事供他人消费。用户的创作热情,是产品生命力的源泉。
    图片说明

陪伴类AI的困境:叫好容易,赚钱难?

C.AI有个扎心的数据:用户日均使用时长高达90分钟,接近抖音这类“时间杀手”的水平。但收入呢?相形见绌。痛点很清晰:

  1. IP依赖,没有定价权: 平台自身不生产核心IP,依赖外部引入(如影视、动漫角色)。流量虽大,但靠IP变现的能力弱,主要收入来源是有限的订阅费。
  2. 高昂的算力成本: 用户聊得越嗨,消耗的算力越惊人。巨大的流量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服务器成本压得喘不过气。

最终,C.AI选择了被谷歌收购。这几乎是当前AI陪伴赛道困境的缩影——用户粘性超强,但商业模式脆弱。出路在哪?新媒网跨境看到,一些产品开始在合规边缘试探,探索多模态内容(语音、视频交互),或者转向游戏陪玩、AI网红分身等方向,试图找到更稳的变现支点。

工具产品的春天?AI加持,但赢家还是巨头

除了原生AI应用,传统生产力工具借AI东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报告显示,这类工具虽然整体下载量微降2%,但用户使用时长和收入都在涨。尤其是内购收入,同比猛增34.9%,达到143亿美元。对一个成熟品类来说,年增三成,相当可观。核心驱动力,就是AI。
图片说明

全球收入Top10的生产力工具,无一例外都拥抱了AI。剪映(CapCut)、Canva、FaceApp这些图片视频设计工具,AI生图、擦除、抠图已成标配。就连云存储、图库、邮箱这类工具,也纷纷加入AI聊天、写作、生图功能。

谷歌5月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整合了AI功能的Google One订阅方案,从今年2月起,推动订阅用户数同比增长超50%,目前突破1.5亿大关。

用户确实愿意为AI带来的效率提升买单。全球主要市场的生产力工具年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都在涨。澳大利亚超过美国登顶,英国紧随其后,这三个市场的年ARPU都突破了2美元,且英澳增长显著(分别增0.58和0.49美元)。欧美日韩和中东依然能打,值得注意的是,泰国市场表现亮眼,超越了巴西和沙特等新兴市场。

新媒网跨境预测: AI无疑给工具产品注入了强心针,用户体验提升,付费意愿增强。未来随着AI能力进化,结合具体场景的工具创新,空间很大。但现实很骨感——看看榜单,在MAU和收入维度占据绝对优势的,依然是谷歌、微软、字节(剪映)这些巨头。像美图(Meitu)、Photoroom、Luzia、小影(VivaCut)这些在细分领域或区域市场有名气的产品,或许能在下载榜露个脸,但要撼动巨头在用户规模和收入上的统治地位,道阻且长。AI加持的春天来了,但最温暖的那块地,还是大厂的。

AI商业化这出大戏,才刚拉开帷幕。12亿美元的收入增长,证明了用户真金白银的认可。但赛道内部的分化、不同用户群体的诉求差异、以及变现模式的探索与阵痛,都预示着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谁能真正吃透用户需求,把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意,才是下一阶段的关键。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3563.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4年全球非游戏App内购收入达692亿美元,AI应用收入增速达179%,亚洲用户对图像生成类App付费意愿强烈,ChatBot用户画像差异明显,生产力工具因AI功能收入增长显著。
发布于 2025-06-21
查看人数 1446
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