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席卷日本动漫圈:95%制作由Vidu驱动,2500万用户疯抢

2025-06-10

Image

日本动漫圈正静悄悄起风了。
四月的樱花季里,一部名叫《Twins Hinahima》的动画悄悄上线。这部作品在日本业内砸出了不小水花——95%的制作环节由AI驱动。那些曾经需要画师伏案数小时勾勒的发丝飘动,那些帧与帧之间磨人的衔接细节,如今被算法轻巧接住。效率翻倍的同时,画面里的风吹草动反而更鲜活。

更耐人寻味的是另一股暗流。社交媒体上冒出大量吉卜力画风的AI作品,宫崎骏式的云海森林在代码里流淌。全球动画人盯着屏幕感叹:技术革命真来了。连最传统的日本创作者,也默默把AI工具装进了工作台。

新媒网跨境观察到,这场变革背后藏着一个中国名字——生数科技的Vidu。它像一匹黑马,短短时间冲进200多个国家,圈住2500万用户。而在动漫圣地日本,Vidu甚至成了创作者和企业的"标配"。


当效率撞上创意瓶颈

东京樱美林大学的活动现场挤满了人。导演攥着咖啡杯,投资人盯着演示屏,艺术家交头接耳。他们讨论的焦点很明确:AI视频的边界到底在哪?
Vidu东京创作者见面会

就在这场聚会前夜,Vidu刚在VBench技术榜登顶。尤其在动漫赛道,它的新模型Vidu Q1几乎碾压对手。日本论坛炸了锅:"我们自己的创新公司去哪了?"

这种焦虑有来由。日本动漫光鲜背后,藏着几十年未愈的顽疾:一部番剧动辄百人团队磨上大半年,新人原画师时薪不到千円,创意被成本压得喘不过气。

Vidu的解法很直接——把"体力活"变成"脑力游戏"。在它的操作台上,文字能变视频,草图能转动态,连两张静态图都能自动补全中间帧。一位短发女导演现场演示时感慨:"过去设计角色要开三周碰头会,现在输入关键词,十分钟蹦出五版方案。省下的时间,终于能琢磨剧本内核了。"


戳中日本人的"细节洁癖"

Vidu文化适配功能演示

日本人做动画有种执念:樱花飘落的角度必须精确到度,主角眨眼要卡准0.3秒。这种刻进DNA的精度控,恰恰被Vidu拿捏了。

它的"首尾帧控制"功能像为日式创作量身定制。上传开头和结尾两张图,AI自动补全中间过程,过渡顺滑得像手工打磨过。过去得花大价钱找特效团队干的活,现在个人创作者点点鼠标就能搞定。

更绝的是声音魔法。输入"雨夜神社的乌鸦啼叫",立刻生成48kHz高清音效。背景音乐、环境音、甚至复杂混音,普通人也能调出电影质感。有位独立动画人笑称:"现在缺的不是技术,是我的想象力天花板。"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2025年初,有个名叫柔树特效的创作者火了。他用Vidu独自制作的番剧《观察者悖论》,全网播放破300万。粉丝每周蹲守更新,弹幕刷满"求加更"——这场景像极了当年追《海贼王》的盛况。

没人相信这是AI产物。画面精致度不输专业工作室,剧情节奏吊打流水线作品。更关键的是,制作全程就他一个人。

新媒网跨境获悉,这种"一人工作室"模式正在日本年轻人中蔓延。Vidu 2.0版本生成10秒视频只要喝口茶的功夫,没有团队协作的扯皮,没有专业软件的门槛。高校生用它做毕业设计,家庭主妇在厨房剪出爆款短剧,退休大叔重启了搁置三十年的漫画梦。

活动现场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告诉我:"上周我用Vidu做了段机甲战斗视频,发到NicoNico居然火了。教授说这能当毕业设计。"他镜片后的眼睛发着光,手里还攥着刚打印的创业计划书。


钥匙已在手中

如今的Vidu早不是单纯的工具。它在日本孵化了十几个艺术家社群,广告公司用它生成营销视频,游戏公司拿它做剧情过场,连百年老铺都借它设计非遗动画。

当东京塔亮起夜灯时,我想到那位女导演的话:"以前总担心AI抢饭碗,现在发现它砸开了锁链。"吉卜力工作室的作画监督中村孝说过,动画是"以帧为单位燃烧生命"。而今天,中国技术正为这团火添上新柴。

新媒网跨境预测,日本动漫产业的下一步,不再是"要不要用AI",而是"怎样用AI造出下一个宫崎骏"。那把打开想象边界的钥匙,此刻正躺在创作者的电脑桌面上。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https://nmedialink.com/posts/3059.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文章探讨了中国AI工具Vidu如何革新日本动漫产业,通过提升制作效率和创意表现,成为日本创作者的新标配,并预测AI将在未来动漫创作中扮演更核心角色。
发布于 2025-06-10
技术前沿
查看人数 452
推荐文章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