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印度供应商暴增6倍?辟谣背后藏玄机
嘿,朋友们,最近跨境电商圈里关于SHEIN和印度的消息,又小小地刷了波屏。先是外媒报道说,SHEIN和它的印度伙伴信实集团准备在一年内,把印度供应商数量从150家猛增到1000家。这消息一出,不少人都在猜:SHEIN这是要大举回归印度了?
结果呢,SHEIN很快就站出来辟谣了:没这回事儿,都是误传。
这反转来得有点快,但也挺真实地反映了印度市场的复杂性。新媒网跨境获悉,不少中国出海品牌都有这种心态:美国市场压力大了,目光自然就转向潜力巨大的印度。今年4月,美国那边“解放日”关税政策一出台,SHEIN印度应用的日下载量应声上涨,沉寂两个月后突然蹦出个小高峰。印度咨询公司Redseer当时还觉得这是个“健康信号”,中国企业成了焦点。
但SHEIN这次的迅速澄清,无疑给我们提了个醒:印度这块大蛋糕,看着诱人,啃起来是真费劲,每一步都得踩稳了。所谓的“回归”,远不是那么简单。
印度的人口红利、市场空间、增长故事,咱们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可现实是,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磕磕绊绊就没停过。那问题来了:印度到底能不能成为美国之外的第二选择?想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咱们得摸清哪些门道?今天,咱们就从SHEIN这则“辟谣”说起,好好聊聊印度市场。
SHEIN的印度路,一波三折
时间拨回今年2月,SHEIN和印度巨头信实集团(Reliance Retail)签了授权协议,上线了SheinIndia.in平台。这个合作模式挺有意思:SHEIN不再直接卖中国制造的衣服饰品,而是退居幕后,当起了技术伙伴,把自己的品牌IP授权给信实去运营。从采购、制造到分销,甚至消费者数据,统统交给信实打理。SHEIN在印度,暂时不碰生产制造。
这可不是SHEIN头一回来印度。2017年它就来了,一度发展得挺稳当。结果到了2019年7月,突然被指控利用小包裹“钻空子”逃避关税,包裹被没收,业务被迫暂停。2020年更惨,直接被印度以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为由,封杀了APP。短短几年,从风头无两到跌落谷底。这次借道信实,才算是五年后重新在印度市场露面。
但话说回来,像SHEIN这样的中国品牌,谁又能真正放弃世界第四大消费市场呢?印度这块肉,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当然,印度市场也并非铁板一块,外国品牌站住脚的也有。亚马逊印度就是个成功例子。研究机构Datum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24年亚马逊在印度电商市场占到了24%的份额,仅次于本土巨头Flipkart。就连印度本土的信实集团,从2020年到2025年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真正撼动亚马逊的地位。有亚马逊珠玉在前,说明中国出海企业在印度,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关键看怎么玩。
印度市场:诱惑与风险的双面体
波士顿咨询集团2024年的报告点明了一个事实:印度的Z世代人口已达惊人的3.77亿,而且还在涨。预计到2035年,这群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将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这块蛋糕有多大,想想都心跳加速。新媒网跨境注意到,深入来看,印度市场有几个鲜明又复杂的特征:
红的一面:消费潜力,肉眼可见的“燃”
人口这块,2023年印度正式登顶世界第一,14.38亿。关键还年轻,35岁以下人口占了65%以上。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印度的中产阶层也在不断壮大,他们是消费增长最快的引擎。
电商用户规模更是蹭蹭往上涨。2023年,印度月度活跃网购用户(MTU)接近6500万,占到年度购物群体的31%。而在疫情前,这个比例还只有23%。用户网购习惯越来越成熟,频率越来越高。尤其在时尚、数码、娱乐、教育这些年轻人扎堆的领域,潜力简直要溢出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主力军正从大城市向二三线甚至农村地区转移。Redseer最新报告预测,到2029财年,印度电商市场规模将冲到1620亿美元,其中65%的订单量将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下沉市场,才是未来的主战场。
想打入印度?抓住下沉市场,走“性价比”路线几乎是共识。小米手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2018到2021年,凭借极致性价比,小米在印度市场稳坐头把交椅,份额一度超过28%。低价策略确实是快速打开市场的利器。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价格标签贴得太牢,品牌价值想往上走就难了。怎么平衡好定位和价格,是个大学问。
红的一面:数字化浪潮,挡都挡不住
印度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十亿,这规模直接把它推上了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数字市场宝座。别忘了,莫迪政府2014年就提出了“数字印度”战略,大力扶持互联网企业和数字化升级。
电商市场GMV(商品交易总额)一路狂奔只是表象。印度政府还积极鼓励私有资本进入电信市场,引得全球电信设备商蜂拥而至。过去十年,印度电信业飞速发展,成了全球第二大通信市场。
从用户数量看,印度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市场,以及最大的数据消费市场之一。这数字化基建和用户基础,为线上消费铺好了宽阔的路。
黑的一面:多样性,复杂得像片热带雨林
印度有29个邦,22种官方语言,地域、语言、宗教文化差异巨大。孟买、德里这样的一线城市接受新事物快,但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对价格、宗教符号、品牌调性极其敏感。这里就像一片繁茂又复杂的热带雨林,品牌得花时间摸透土壤,策略也得不断调整。
vivo的做法就很聪明。它聚焦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把宗教文化深度融入营销。去年十月的排灯节,今年三月的洒红节,vivo都结合节日特色做文章,精准触达消费者的文化心理需求,让品牌真正扎根当地。
想在印度立足?光有国际范儿不够,必须深刻理解这片土地的多元性,拥抱“国际化”的同时,更要融入“本土化”。找到那个精准的切入点,建立文化连接和信任,才是长久之计。
黑的一面:政策风云,说变就变
除了文化差异,政策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更是悬在头上的剑。中印关系时有波动,很容易引发政策突变。而且,印度政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本土优先政策,强调本地生产、本地就业、本地技术控制。外来者,压力山大。
强如小米,也在这上面栽过跟头。2015年起,小米积极响应“印度制造”,陆续在当地建了7家工厂,提供了2万个工作岗位,实现了在印销售手机99%本土生产。结果呢?2021年1月,被印度当地组织指控专利侵权,索赔10亿卢比。2022年1月,又被印度政府以逃税为由追缴65.3亿卢比。政策风险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始终没离开过。
对中国品牌而言,进入印度市场,找本土伙伴合作、实现本地化落地,几乎是必须的。否则,热度再高也难以为继。同时,必须掂量清楚:自己有没有足够的韧性和预案,去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政策风暴?
写在最后:怎么“啃”下印度?
SHEIN在印度的浮沉,是中国品牌出海印度遭遇挑战的一个缩影。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印度市场为什么这么“难啃”?因为它既是充满希望的沃土,也是布满荆棘的险滩。巨大的消费潜力、加速的数字化浪潮是诱人的机遇;但市场的极度多样化、复杂多变的政治政策环境,则是严峻的挑战。
未来,“印度怎么啃”?新媒网跨境建议,关键在于三个深耕:深耕本地化(借助可靠的本地伙伴)、深耕信任(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深耕韧性(建立应对不确定性的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在这片充满变数的蓝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印度市场,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