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突松绑核能贷款!2035年电力需求翻倍,6300亿缺口引爆能源变局
世行松绑核能贷款,这场能源变局背后藏着什么?
深夜刷到世行的一封内部邮件,我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这家全球最大的发展金融机构,竟然悄悄推倒了横在核能面前几十年的“融资高墙”。
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个扎心的现实:电不够用。
新媒网跨境获悉,到2035年,这些国家的电力需求将直接翻倍。世行行长彭安杰在内部备忘录里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年发电、电网和储能投资才2800亿美元,2035年前得飙到6300亿!钱从哪来?光靠私营资本远远不够。
一纸禁令,为何守了半个世纪?
说起来,世行对核能的“拉黑”始于1959年。当年切尔诺贝利的阴影未散,福岛事故又添新伤,加上德国等欧洲国家激烈反对,核能成了融资禁区。但眼下,三股力量正撕开这道口子:
- 气候倒逼:COP28上30多国签了“核能增产两倍”军令状,零碳基荷电源太稀缺;
- AI电老虎:数据中心耗电量年年暴涨,风光发电的间歇性短板暴露无遗;
- 地缘博弈:中俄核电巨头已在土耳其、孟加拉等国跑马圈地,西方急了。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德国态度逆转。默茨新政府5月突然向法国“服软”,不再阻拦欧盟将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同等对待。柏林这一退,直接给世行卸了道德包袱。
融资开闸,真能点燃核电复兴?
世行的算盘很务实:先帮老核电站“续命”,再升级电网啃硬骨头。但对行业最振奋的,是那句“加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落地”。这种迷你核电站造价低、建造快,特别适合缺钱又缺电的发展中国家。
新媒网跨境预测,亚开行等机构很可能跟进松绑。毕竟大型核电站动不动超支延期,没政策性银行兜底根本玩不转。不过世行也留了后手——天然气项目仍被按下暂停键,内部吵得不可开交。
争议从未离开
聊核能,绕不过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三座大山。辐射恐惧深植人心,邻避效应更是项目杀手。但现实是,零碳又稳定的能源选项实在太少:风光靠天吃饭,水电受制地理,氢能还在襁褓。当发展中国家在“用不上电”和“用脏电”之间挣扎时,核能突然成了不得不选的折中方案。
新媒网跨境建议关注一个信号:欧美正试图用融资工具扶持本土核电商,和中俄抢夺新兴市场订单。这场清洁能源争夺战,本质上已是技术话语权与地缘影响力的较量。
本文由新媒网跨境(公号:新媒网跨境发布)原创发布。我们聚焦跨境电商、游戏、支付及全球贸易前沿动态,为百万跨境人提供深度行业洞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