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初创1.3亿欧元创纪录融资,欧洲聚变能源能否逆袭?
欧洲可控核聚变领域炸出个大新闻。德国初创公司Proxima Fusion一举拿下1.3亿欧元融资,创下欧洲聚变能源领域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科技投资巨头Cherry Ventures和Balderton Capital领投了这轮盛宴。新媒网跨境获悉,这不仅是资本对一家公司的押注,更是对欧洲能否引领人类终极能源革命的信心投票。
Cherry Ventures的创始合伙人菲利普•达姆斯说得直白:"全球能长成万亿美元巨头的机会凤毛麟角,但Proxima让我们看到了可能。" 这话背后,藏着投资者们对无限清洁能源的集体渴望——谁不想押中下一个改变世界的苹果或特斯拉?
痛点浮出水面:技术路径的分岔口
Proxima的底气,来自他们选择的"恒星器"路线。这家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孵化出来的公司,两年前带着700万欧元种子资金起步,如今坚定地站在了与主流"托卡马克"技术对垒的阵营。
简单说,两者都想用强大磁场造个"磁笼",困住上亿度的氢等离子体,逼着原子核聚变释放能量。但恒星器像个精心扭绕的麻花,结构复杂得让工程师挠头。Proxima偏偏看中它一点:稳定。发电厂最怕什么?能量输出忽高忽低。他们赌的就是恒星器能带来持续可控的聚变"火焰",让发电从实验室幻想走向工业现实。
现实冷冰冰:聚变商业化仍是"无人区"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迄今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聚变装置能实现"净能量增益"——简单说,就是产出的能量还没喂给它的能量多。美国同行们拿着更厚的支票簿狂奔:比尔•盖茨撑腰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2021年豪取18亿美元;萨姆•奥尔特曼投资的Helion今年初也轻松拿下4.25亿。钱砸下去,目标都一样:抢着成为第一个突破能量盈亏平衡点的玩家。
不少科学家私下嘀咕,商业化聚变发电还得等上几十年。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弯道后是曙光还是更长的黑暗。
欧洲方案:政企联手的"灯塔计划"
Proxima的CEO弗朗西斯科•肖尔蒂诺没时间悲观。新到账的1.3亿欧元,首要任务是砸向一个叫"Stellerator Model Coil"的超级磁体。"2027年,它必须问世,这会是改写历史的磁体。"肖尔蒂诺的野心写在时间表上:2031年前建成演示电站,2030年代末实现首个商业化电站并网发电。
钱从哪来?肖尔蒂诺目光投向政府。他毫不掩饰地喊话德国新总理默茨:"您要的‘灯塔项目’,我们正在交付!"德国政府近年对聚变态度积极,默茨甚至放话要争当全球首个建成聚变电站的国家。Proxima显然想抓住这股东风。
投资方Balderton Capital的丹尼尔•沃特豪斯道出了关键信心点:"风险结构确实和投软件天差地别。但我们信的是,背后的物理原理已被攻克。"他们押宝的是Proxima团队利用先进模拟软件破解复杂工程难题的能力——用数字世界的高效试错,降低现实世界烧钱的代价。
欧洲的十字路口:领跑还是陪练?
肖尔蒂诺心里绷着一根弦。欧洲在聚变基础研究上领跑全球几十年,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那台政府资助的先进恒星器就是明证。但实验室的辉煌不等于产业的胜利。"如果政府不能在关键时刻推我们一把,"他语气沉重,"那所有努力,不过是给美国或中国同行做了嫁衣裳。"
这话戳中了欧洲创新的软肋。新媒网跨境建议,欧洲若想真正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就不能只当"思想输出者"。资本、政策、产业必须拧成一股绳,在私营公司冲刺商业化应用的生死时刻,给予实打实的支撑。否则,领跑半程却倒在终点线前,将是最大的遗憾。
聚变能源的圣杯依然高悬。Proxima的巨额融资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欧洲在这条荆棘之路上的潜力与野心。但资本的热浪之下,能否真正点燃"人造太阳",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整个生态协同作战的智慧与决心。这场能源革命的终局,远未到揭晓时刻。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